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陪湯唯打過麻將、嫁給美國外交官,李安這位師妹到底什麼來頭?

客串《色戒》, 顏正安(右)與師兄李安相聚

2006年冬天, 《色戒》劇組來到上海拍攝。 導演李安邀請自己紐約大學的師妹顏正安, 出演和湯唯一起搓麻將的貴婦人。

“我說我根本不會打麻將, ”顏正安說, “李安不管, 他說你們上海女人都會的!然後找了一件貂皮大衣披在我身上。 ”眼前的她和電影中的軍官太太很不一樣, 一條紅色圍巾, 米色的馬褲隨意地塞在黑色皮靴中, 精緻卻又不顯山露水。

請點顏正安, 1957年出生於上海, 美籍華人女畫家、製片人, 原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季瑞達之妻

顏正安和這位師哥交情匪淺。

李安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 她與李安30年前的一張“街拍”照在網上熱傳, 使她一度被誤認為是李安的情人。 在這張照片裡, 帥氣的文藝青年李安與墨鏡美女顏正安背著專業攝錄裝備, 行走在華盛頓的街頭。

這位墨鏡美女, 是一個有故事的女同學。

顏正安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 二舅公是著名教育家顧毓琇。 15歲時, 她就被“星探”發現, 開始出演電影。 上世紀70年代末, 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之後, 顏正安成為文化部首批公派赴美留學計畫中唯一的一個電影專業留學生。 在紐約大學, 她遇到了比她大一級的李安, 還有馬丁·斯科西斯、克裡斯·哥倫布。

顏正安《愛情啊你姓什麼》80年代劇照(主演)

她還清晰記得與李安第一次會面時的細節:大學裡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放雜物的櫃子。 但她拿著鑰匙卻打不開櫃門, 此時, 一位男同學在她身後用中文問:“我可以幫您什麼嗎?”這個人, 就是李安。 從此, 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

李安(右一)、顏正安(下排最低)同窗舊照

1982年, 臨近畢業的顏正安籌畫導演系的畢業作品, 已經畢業賦閑在家的李安也加入了進來。 6個窮學生用400美元租了兩輛車, 從紐約一路開往三藩市采風, 完成了一部以中國人的視角觀察美國人生活的紀錄片 《從東方到西方》。

“那是美國的大熱天, 麵包車沒空調, 誰都不想去開, 就讓李安開。 ” 她笑道。

片子獲了獎, 可是顏正安卻一點也不喜歡拍電影。 她想當一名畫家。

“做導演的壓力可以把你’烤焦’, 因為它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和大量的資金, 每一天,每一分一秒,都是金錢在流逝,你一想到這些,就會緊張,頭皮會發麻。”她知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影導演,必須付出巨大的身心代價。

從此,她與李安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與磨礪多年一朝聞名的電影夢相比,她更在乎自己豐富而平靜的精神世界。她的傳奇經歷沒有一樣與導演相關: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編輯、Discovery頻道中方製片人、當代畫家、外交官夫人。唯一一次“觸電”,是剛畢業時擔任斯皮爾伯格《太陽帝國》的中方製片。

在紐約,她一邊讀電影,一邊師從陳丹青和陳逸飛學習油畫。儘管有兩位名師,但她的畫卻自成一派:有中國畫的水墨意境,也有西方油畫的色彩絢爛,她把東方文化和西方的生活經歷融匯在了一起,還有一些女性獨有的俏皮。

顏正安作品《藍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一個法國畫廊給顏正安開完畫展之後說,看她的畫就像在看一部電影,因為畫中的光影、色彩、取景,都來自於電影語言,它們自帶鏡頭感,充滿了情緒。

“繪畫對我來說是一種癮,幾天不畫就會渾身難受,做什麼都提不起神來。”對顏正安來說,畫畫和拍電影的心理過程截然相反。拍電影是眾人的藝術,需要懂管理,而畫畫是個人的藝術,它可以讓人不管不顧,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顏正安作品《回家》

她很幸運,美術幾乎是她天生繼承的一種財富。

在顏正安的家庭中,有我國著名的連環畫家和國畫家,“每天一睜開眼睛就看到他們在畫畫。”從小,大人們縱容她拿著畫筆亂塗,從來不會告訴她應該畫成什麼樣。這導致後來顏正安繪畫風格很多變,當時喜歡哪種,就鑽研一陣子。

“我從來沒有畫錯的概念,畫畫這種事,怎麼可能會錯?”

這樣的“任性”也是因為,顏正安並不是職業畫家,或者說,她不是靠這個吃飯的。過去,她在美國的媒體工作,現在又回到了母校上海戲劇學院任教。所以她並不在乎外界如何評價她的畫,或市場是否買單。她只畫自己願意畫的。

一張墊紙的折皺讓她心念一動,順勢而為,便畫就一張叫“漁”的作品。變廢為寶,顏正安的畫作,多的是這種即興創作。創意與靈感信手拈來,匠心獨運。

顏正安作品《望》,拍得三百萬元善款

上世紀90年代末,顏正安開始對畫作進行慈善拍賣。這倒不是說她超凡脫俗,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對領事館工作人員及其家屬不可利用職權的規定。買家幾萬買進,幾百萬賣出,又幫助了婦女兒童群體,大家都很開心,皆大歡喜。

顏正安季瑞達夫婦

過去20年,由於跟隨前外交官丈夫全球赴任,顏正安每三五年就要搬一次家。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對她的繪畫風格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東南亞,因為氣候和文化的緣故,女人們總是在小溪裡洗澡,這樣的場景給了她創作《胖女人》系列的靈感。當時,初為人母的顏正安,剛好也在帶自己的兩個小女兒,她們光著身子,抱在懷裡胖乎乎沉甸甸的,每天觸摸著她們,畫出來的線條也成了圓弧形的。所以當時,她筆下的女人都有點嬰兒肥,雖然是裸體,但看上去是那麼純真,完全沒有色情的感覺,而是非常童稚。

2006年,顏正安終於跟隨丈夫調回了上海,在朱家角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此時,她的畫作自然地又受到了故鄉環境和江南風情的浸淫。那裡粉牆黛瓦,濕濕的水鄉氣息,化作了她筆下的《故鄉》系列,處處黑瓦、白牆、紅傘。

她不喜歡拍電影,但說到繪畫,又用電影鏡頭來做比喻:

“我原來的畫作更多是特寫、近景,以人物為主,但如今,自然風景佔據的畫面卻越來越大。這跟人的成熟度有關,因為你越來越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人啊,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Q & A

Q:你沒有選擇拍電影,而是選擇了做紀錄片,兩者有什麼不同?

A:紀錄片更為短小精悍,而且它的工作更多是觀察真實的生活,這是藝術創作的最好源泉。在做紀錄片的那段時間,我去了太多地方,看了太多不同的人世風情,感覺自己像一塊海綿,每天都在吸收。這時候你會畫出不同的東西。

Q:你從來沒有受過科班的美術教育,這對畫家來說重要嗎?

A:我最滿意的畫都是在沒有壓力和限制的情況下完成的。因為真正的美往往來自於不經意間,就像一朵花,它開得那麼燦爛,但它自己卻不知道。一坐到班裡,我的興趣就沒有了,因為這跟“開心地畫畫”毫無關係。

Q:你怎樣看待電影和繪畫之間的關係?電影訓練對你的繪畫有哪些作用?

A:我會很自然地知道,一個畫面應該聚焦在什麼地方,抒發什麼樣的情緒。比如我有一幅畫,是講一個芭蕾舞演員在休息,取的是全景,但是把人物的額頭及以上部分處理在畫面之外,這是電影的處理手法,它會認為這個部分是沒有表情的,這麼處理可以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五官和肢體的表情上。我的畫是有故事性的,它給了你一個故事的引子,或是結局,然後讓你去發生想像。

每一天,每一分一秒,都是金錢在流逝,你一想到這些,就會緊張,頭皮會發麻。”她知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影導演,必須付出巨大的身心代價。

從此,她與李安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與磨礪多年一朝聞名的電影夢相比,她更在乎自己豐富而平靜的精神世界。她的傳奇經歷沒有一樣與導演相關: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編輯、Discovery頻道中方製片人、當代畫家、外交官夫人。唯一一次“觸電”,是剛畢業時擔任斯皮爾伯格《太陽帝國》的中方製片。

在紐約,她一邊讀電影,一邊師從陳丹青和陳逸飛學習油畫。儘管有兩位名師,但她的畫卻自成一派:有中國畫的水墨意境,也有西方油畫的色彩絢爛,她把東方文化和西方的生活經歷融匯在了一起,還有一些女性獨有的俏皮。

顏正安作品《藍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一個法國畫廊給顏正安開完畫展之後說,看她的畫就像在看一部電影,因為畫中的光影、色彩、取景,都來自於電影語言,它們自帶鏡頭感,充滿了情緒。

“繪畫對我來說是一種癮,幾天不畫就會渾身難受,做什麼都提不起神來。”對顏正安來說,畫畫和拍電影的心理過程截然相反。拍電影是眾人的藝術,需要懂管理,而畫畫是個人的藝術,它可以讓人不管不顧,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顏正安作品《回家》

她很幸運,美術幾乎是她天生繼承的一種財富。

在顏正安的家庭中,有我國著名的連環畫家和國畫家,“每天一睜開眼睛就看到他們在畫畫。”從小,大人們縱容她拿著畫筆亂塗,從來不會告訴她應該畫成什麼樣。這導致後來顏正安繪畫風格很多變,當時喜歡哪種,就鑽研一陣子。

“我從來沒有畫錯的概念,畫畫這種事,怎麼可能會錯?”

這樣的“任性”也是因為,顏正安並不是職業畫家,或者說,她不是靠這個吃飯的。過去,她在美國的媒體工作,現在又回到了母校上海戲劇學院任教。所以她並不在乎外界如何評價她的畫,或市場是否買單。她只畫自己願意畫的。

一張墊紙的折皺讓她心念一動,順勢而為,便畫就一張叫“漁”的作品。變廢為寶,顏正安的畫作,多的是這種即興創作。創意與靈感信手拈來,匠心獨運。

顏正安作品《望》,拍得三百萬元善款

上世紀90年代末,顏正安開始對畫作進行慈善拍賣。這倒不是說她超凡脫俗,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對領事館工作人員及其家屬不可利用職權的規定。買家幾萬買進,幾百萬賣出,又幫助了婦女兒童群體,大家都很開心,皆大歡喜。

顏正安季瑞達夫婦

過去20年,由於跟隨前外交官丈夫全球赴任,顏正安每三五年就要搬一次家。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對她的繪畫風格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東南亞,因為氣候和文化的緣故,女人們總是在小溪裡洗澡,這樣的場景給了她創作《胖女人》系列的靈感。當時,初為人母的顏正安,剛好也在帶自己的兩個小女兒,她們光著身子,抱在懷裡胖乎乎沉甸甸的,每天觸摸著她們,畫出來的線條也成了圓弧形的。所以當時,她筆下的女人都有點嬰兒肥,雖然是裸體,但看上去是那麼純真,完全沒有色情的感覺,而是非常童稚。

2006年,顏正安終於跟隨丈夫調回了上海,在朱家角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此時,她的畫作自然地又受到了故鄉環境和江南風情的浸淫。那裡粉牆黛瓦,濕濕的水鄉氣息,化作了她筆下的《故鄉》系列,處處黑瓦、白牆、紅傘。

她不喜歡拍電影,但說到繪畫,又用電影鏡頭來做比喻:

“我原來的畫作更多是特寫、近景,以人物為主,但如今,自然風景佔據的畫面卻越來越大。這跟人的成熟度有關,因為你越來越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人啊,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Q & A

Q:你沒有選擇拍電影,而是選擇了做紀錄片,兩者有什麼不同?

A:紀錄片更為短小精悍,而且它的工作更多是觀察真實的生活,這是藝術創作的最好源泉。在做紀錄片的那段時間,我去了太多地方,看了太多不同的人世風情,感覺自己像一塊海綿,每天都在吸收。這時候你會畫出不同的東西。

Q:你從來沒有受過科班的美術教育,這對畫家來說重要嗎?

A:我最滿意的畫都是在沒有壓力和限制的情況下完成的。因為真正的美往往來自於不經意間,就像一朵花,它開得那麼燦爛,但它自己卻不知道。一坐到班裡,我的興趣就沒有了,因為這跟“開心地畫畫”毫無關係。

Q:你怎樣看待電影和繪畫之間的關係?電影訓練對你的繪畫有哪些作用?

A:我會很自然地知道,一個畫面應該聚焦在什麼地方,抒發什麼樣的情緒。比如我有一幅畫,是講一個芭蕾舞演員在休息,取的是全景,但是把人物的額頭及以上部分處理在畫面之外,這是電影的處理手法,它會認為這個部分是沒有表情的,這麼處理可以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五官和肢體的表情上。我的畫是有故事性的,它給了你一個故事的引子,或是結局,然後讓你去發生想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