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孟良崮戰役:湯恩伯指揮錯誤,解放軍情報強大,張靈甫等六人自殺


張靈甫

1903年8月, 張靈甫生於西安郊區的一個農民家庭。 家境還算不錯的張靈甫很早就送他到省城西安讀書。 中學畢業後, 張靈甫順利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

“文北大, 武黃埔”, 但張靈甫可謂文武雙全。 學生運動風起雲湧, 張靈甫也積極參與, 但他深感學生的軟弱無力, 憤而投筆從戎加入了河南軍閥部隊的軍官訓練團。 1926年張靈甫聽從于右任的建議考入黃埔軍校, 成為黃埔四期學員, 與後來的同僚胡璉、李彌, 以及對手林彪、劉志丹是同學。 黃埔四期畢業後, 張靈甫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21師任步兵排見習官, 不久見習合格升任排長, 開始參加北伐戰爭。 北伐結束後, 張靈甫調入國民革命軍第一師, 在這個有“天下第一師”之稱的嫡系部隊中, 張靈甫升遷至團長。 抗戰時期, 張靈甫屢立奇功,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等,
均有不俗的表現。 張靈甫一再擢升, 幾乎年年晉級受獎, 在國民黨朝野, 張靈甫也被視為“常勝將軍”。 然而在內戰時期, 這位戰場經驗十足的“常勝將軍”為何落得個彈盡援絕、命喪在孟良崮了呢?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指揮所

1946年, 國民黨整軍會議後,

第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 轄整編51旅、57旅、58旅共3萬餘人。 此時的整編74師已是清一色的美械裝備, 時稱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之首。 內戰初期, 張靈甫和他的74師屢戰屢勝, 攻佔了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 使得粟裕被迫放棄了兩淮地區。 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 解放軍在華東只剩下了山東解放區。

國軍攻佔兩淮後又開始進攻漣水地區。 第一次漣水之戰從10月19日打到11月1日, 中共軍隊守住了漣水。 整編74師在戰鬥中損失了1200餘人, 這是張靈甫在內戰戰場上第一次挫折。 不過隨後12月3日開始的第二次漣水之戰中, 74師還是攻下漣水, 隨後挺進魯南山區。

對於進入山區作戰, 張靈甫牢騷滿腹, 他曾對毛森抱怨:“我是重裝備部隊, 如在平原作戰,

炮火能發揮威力, 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 我也能應付;現在迫我進入山區作戰, 等於牽大水牛上石頭山。 有人跟我過不去, 一定要我死, 我就死給他們看吧!”不料最終一語成讖。

1947年3月, 延安被胡宗南攻佔,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在山東集中24個整編師約45萬兵力, 編成3個兵團向魯中山區推進。 中央指示華野“不要性急, 不要分兵, 將主力集結于機動位置;只要主力在手, 總有殲敵機會。 ”而湯恩伯卻錯誤地命令第一兵團在5月11日對坦埠發動進攻。 掩護左右兩翼的整25師與整83師沒有依令與74師並進, 張靈甫的74師被迫形成了孤軍挺進的局面。 這時解放軍強大的情報網發揮了巨大力量, 當時的國防部作戰次長劉斐和作戰廳長郭汝瑰都是潛伏的中共間諜,

74師的這一情況被解放軍迅速得知, 華野9個縱隊全軍出擊。 在粟裕的指揮下, 解放軍切斷了整74師與整83師、整25師的聯繫, 第6縱隊從魯南銅石急速北進, 堵住了74師的退路。 張靈甫被迫向孟良崮、垛莊收縮, 第6縱隊在第1縱隊和第8縱隊的協同下, 於5月15日拂曉攻佔垛莊, 徹底切斷74師的退路, 華野至此形成對整74師的四面包圍。

湯恩伯

5月14日下午6時,湯恩伯電告張靈甫兵團部已經改變了作戰部署,命令張靈甫固守孟良崮,兵團部決定要以張靈甫師吸引華野主力,爭取一次對華野主力的殲滅戰。

5月15日,張靈甫被優勢解放軍壓迫,孟良崮乃光禿禿之石山,山上無水,水冷式馬克沁機槍不能發揮威力。北線只有黃百韜整25師的4個團在拼命增援,在遭到重大傷亡後,一直攻到天馬山。當時,華野1縱也無法阻擋,眼看就要突破,恰巧4縱一個營經過,幫助1縱守住了陣地,終致74師孤軍奮戰整個華野直至全軍覆沒。

張靈甫及其74師被殲滅後,蔣介石看到了張靈甫的遺書,其中寫道:“……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以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29日,蔣介石發佈通文,向國民黨全體官兵通報表彰了張靈甫的“殺身成仁”。

解放軍方面認為張靈甫是被俘後遭槍殺。許多國民黨被俘軍官回憶,張靈甫是自殺。據原整編第74師輜重團團長黃政在其遺稿《七十四軍覆滅記》中回憶:“五月十六日下午二時許,張靈甫在師部指揮所的山洞中對下屬說,我們是有氣節的軍人,不成功,即成仁,要用集體自殺,報答党國,而絕不受被俘之辱。隨後,張靈甫向蔣介石發出最後的電報:“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決心,發電後,職等集體自殺。”洞內六人集體自殺。

2005年,張靈甫遺孀王玉齡受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並向所有與會人員發表名為“尊重歷史,走向未來”的講話。張靈甫的長子張居禮也替父親領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頒發的一枚抗日紀念章,張靈甫將軍的抗日功績終得以正名。

湯恩伯

5月14日下午6時,湯恩伯電告張靈甫兵團部已經改變了作戰部署,命令張靈甫固守孟良崮,兵團部決定要以張靈甫師吸引華野主力,爭取一次對華野主力的殲滅戰。

5月15日,張靈甫被優勢解放軍壓迫,孟良崮乃光禿禿之石山,山上無水,水冷式馬克沁機槍不能發揮威力。北線只有黃百韜整25師的4個團在拼命增援,在遭到重大傷亡後,一直攻到天馬山。當時,華野1縱也無法阻擋,眼看就要突破,恰巧4縱一個營經過,幫助1縱守住了陣地,終致74師孤軍奮戰整個華野直至全軍覆沒。

張靈甫及其74師被殲滅後,蔣介石看到了張靈甫的遺書,其中寫道:“……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以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29日,蔣介石發佈通文,向國民黨全體官兵通報表彰了張靈甫的“殺身成仁”。

解放軍方面認為張靈甫是被俘後遭槍殺。許多國民黨被俘軍官回憶,張靈甫是自殺。據原整編第74師輜重團團長黃政在其遺稿《七十四軍覆滅記》中回憶:“五月十六日下午二時許,張靈甫在師部指揮所的山洞中對下屬說,我們是有氣節的軍人,不成功,即成仁,要用集體自殺,報答党國,而絕不受被俘之辱。隨後,張靈甫向蔣介石發出最後的電報:“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決心,發電後,職等集體自殺。”洞內六人集體自殺。

2005年,張靈甫遺孀王玉齡受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並向所有與會人員發表名為“尊重歷史,走向未來”的講話。張靈甫的長子張居禮也替父親領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頒發的一枚抗日紀念章,張靈甫將軍的抗日功績終得以正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