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懷瑾評蔣介石逝世:殘山剩水最難料理,狂風暴雨正好收場

自1949年初赴台, 至1985年離台赴美, 南師在臺灣居留的時間長達36年。 作為曾經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遷大西南時期)的政治教官, 南師即便堅守遠離政治中心的準則, 卻難免與蔣家父子的圈子發生交集。 這也是促成南師遠走歐美的導火索。

從南師的言談中聽得出, 他對蔣介石先生始終抱著尊重的態度, 言必稱“蔣公”或“老先生”, 畢竟他們有“同事”、“同鄉”的淵源。 更主要, 南師認為蔣公對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復興和發展是有貢獻的。

南懷瑾

南師回憶:他在臺灣幾所大學講學期間, 經常受邀到國民黨陸海空三軍軍校, 給學生士官們上傳統文化課。 一次他去某軍營上課, 山腰半道上, 有很多荷槍實彈站崗的士兵, 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戒備森嚴。 這個“待遇”是他先前沒有遇到過的。 上了講臺, 又發現檯面上多了一支話筒, 線頭拉向講堂隔壁的一個獨立房間,

聯想到沿途所見, 南師意識到, 今天老蔣先生也來聽課了。

當時在臺灣島內, 聽南師講諸子百家的中華傳統文化, 已儼然成為“根在大陸”的國民黨政軍各界要人的習慣和依賴, 聚集在南師身邊的“將星”數量越來越多, 終於驚動了老蔣先生。 那天, 南師特別嚴重地強調了中華文化的興亡, 與中華民族命脈的關聯, 以及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

沒過多久, 傳來一個重磅新聞:蔣介石先生在島內成立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改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蔣親任會長。 這個決定與他聽了南師那堂並未謀面的課有多少關係, 並不是南師關注的。 蔣公此舉,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在島內的紮根與發展, 實乃一大功德。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3致臺北市立圖書館首任館長王元富開會通知信件

1975年4月5日, 時值清明, 蔣公逝世。 南師深夜接到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電話, 那頭告知:蔣先生走了, 治喪委員會剛剛成立, 正佈置第二天供各方弔唁的靈堂, 希望南先生撰寫一副挽聯,

能夠總結評價蔣先生的生平功過。

于公于私, 南師都無法拒絕這個“政治任務”, 遂答應下來, 並於第二天一早送了過去。 南師說:能夠決定指派這個任務給他的, 只有一個人, 那就是小蔣(蔣經國)先生。

南師給蔣介石先生的挽聯是:

勳業起南天 北伐功成三尺劍

神靈護中土 東方感德一完人

在大學堂的餐桌上, 南師這樣解釋:不管怎樣, 蔣公在推進北伐、完成國家統一(哪怕是形式)上, 功不可沒, 這也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業績。 至於“東方感德”, 則有雙重含義:其一, 明指位於東方的中國;其二, 暗指中國東方近鄰的日本, 也應該感恩蔣公。 作為“二戰”戰勝國的國家元首, 是蔣公拍板, 放棄了對日本戰敗國、侵略國的賠償訴求, 以體現我仁義之邦、以德報怨。

南師認為, 蔣公的離世, 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當時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已在聯合國擁有合法席位, 這對於始終堅持“中華民國”才是“正統”的蔣公而言, 無疑是一大打擊。 南師說, 他當時腦子裡還有另外一副挽聯:

留得殘山剩水 最難料理

際此狂風暴雨 正好收場

對於蔣介石與毛澤東的關係, 南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二人既是對手, 也是知音。 蔣公去世一年多, 毛澤東也去世了。 要知道, 失去了對手和知音的人, 精神心理上會無比孤獨。

南師由此又談到他眼中的中國現代歷史上的“三個半人”:

孫中山先生有理想、有抱負,是個了不起的人,但沒有當政就離世,只能算作半個人物。

另外三個:袁世凱是一位,他有很好的機會,但沒有把握住。他如果不當皇帝,向民主自由這條路發展,中華民族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果真如此,袁就有機會成為像華盛頓一樣偉大的人物。

第二位是蔣公。抗戰勝利後,他的聲望在中國和全世界也都到了頂點。如果不鬧國共分裂,他也不會退守臺灣。

第三位是毛澤東,他統一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戰爭,使毛澤東的威望達到了頂點。中國近代一百多年,只有被外國人侵略欺侮的記錄,抗美援朝把美國打了個求和,確實了不起。但遺憾的是,他晚年發動了“文化大革命”,致使社會的發展整整耽擱了十年之久。

《說不盡的南懷瑾》查旭東著 東方出版社

南師由此又談到他眼中的中國現代歷史上的“三個半人”:

孫中山先生有理想、有抱負,是個了不起的人,但沒有當政就離世,只能算作半個人物。

另外三個:袁世凱是一位,他有很好的機會,但沒有把握住。他如果不當皇帝,向民主自由這條路發展,中華民族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果真如此,袁就有機會成為像華盛頓一樣偉大的人物。

第二位是蔣公。抗戰勝利後,他的聲望在中國和全世界也都到了頂點。如果不鬧國共分裂,他也不會退守臺灣。

第三位是毛澤東,他統一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戰爭,使毛澤東的威望達到了頂點。中國近代一百多年,只有被外國人侵略欺侮的記錄,抗美援朝把美國打了個求和,確實了不起。但遺憾的是,他晚年發動了“文化大革命”,致使社會的發展整整耽擱了十年之久。

《說不盡的南懷瑾》查旭東著 東方出版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