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殯葬文化課讓殯葬走向文明

昆明資訊港·都市時報 評論員鄧宏衛雲南藝術學院教師楊洋開設中國殯葬文化課, 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楊洋老師性格幽默, 很擅長用故事講述歷史, 通過他豐富的表情和有趣的描述, 歷史故事被他演繹得生動形象, 也引發學生陣陣笑聲, 這也是這門課受到學生歡迎的主要原因。

楊洋的中國殯葬文化課從2010年就已開設, 今年是第7年, 每年100名學生報名上課, 7年來有1000多個學生瞭解了中國殯葬文化的內容。 對於一門在外人看來很冷門的課, 卻通過一位老師讓年輕學生瞭解到更多的中國殯葬文化。

可以說, 楊洋老師很了不起。

楊洋老師是一名演員、編劇、導演, 最近在昆明傾力打造《琉璃》、《問心》等話劇, 受到了文化界的好評。 這樣一位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願意來開設一門“陰森森”的中國殯葬文化課, 並堅持7年, 還能講得讓學生爭先恐後來搶上課名額, 其中的功力、用心和技巧當數了不起。 更了不起的是, 楊洋老師看到了殯葬文化在中國的重要地位, 以及面臨的危機。

近幾年, 筆者的父母先後離世, 處理後事的過程中, 看到中國殯葬文化被所謂的“先生”把持, 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殯葬文化引入迷信、愚昧和落後。

譬如, 墓地的選擇講究依山、視野開闊, 不能積水, 這其實是所有建築都會遵循的基本規律, 並不神秘。

可是到了“先生”嘴裡, 就會加很多的迷信色彩。 會讓你將墓前的樹砍了, 因為擋了後代的運氣;會讓你將墓修建得越大越好, 立起更大的墓碑, 最好還用上好的石塊圍砌起來, 因為這關係著後代的興旺與否。 而這一切, 根本不顧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再譬如, 作為掌控著程式的“先生”, 出於自己的功利目的, 不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環節加入進來, 安排一個又一個的禮儀, 讓人苦不堪言, 還不敢不做。 除了勞民傷財外, 增添的只是害怕、迷信。 而不是讓人們可以更好地懷念先人, 體現中國殯葬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生死觀。

喪葬文化, 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複合體, 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藝術,

由此而延伸展開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儀經濟、殯葬科技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 這麼龐雜的內容, 這麼豐富的內涵, 又涉及人生命的最重要環節之一。 學生上這一課很重要, 讓更多的人因此改變自己和影響他人更重要。

楊洋老師課程的具體內容我不瞭解, 但一堂堅持了7年、課堂上聽得到學生開朗笑聲的課, 一定是堂明媚的課、科學的課, 在笑聲中學生會學會坦蕩面對死亡, 更加熱愛生命, 並成為推動殯葬文化進步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孝, 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帶來中國人對殯葬的高度重視。 但多年來很少有人願意研究中國的殯葬文化,

更少有人創新和推廣更科學文明的殯葬文化及方式, 殯葬任由民間的“先生”把持, 越來越充斥著迷信和愚昧。 雖然國家推行火化和生態葬等措施, 從根本上推動殯葬方式的變革, 但從文化層面來講, 研究中國殯葬文化, 推進中國的殯葬文化走向文明, 這一課很重要。 所以, 為楊洋老師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