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炒股不可能總是贏,所以必須要學會迅速減少損失並輕裝上陣

證券交易所總裁毀滅記

在自傳中, 羅伊·紐伯格講述了“理查·惠特尼與百分之十原則”這則故事, 來說明不止損將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理查·惠特尼當時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裁, 極受人尊重。 他的兄弟是摩根集團的主要合夥人, 但是在1929年大背景下, 他沒有在發現錯誤之後及時採取行動, 沒有遵守百分之十止損原則, 最終鋃鐺入獄。

1929年, 查理德·惠特尼很頑固, 做出了一些不幸的抉擇。 他拒絕賣掉股票, 頑固地看著他的投資貶值直至賠個精光。 結果他用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的養老基金來填補他的虧空。

結果, 查理德·惠特尼不僅從公眾那裡而且從他的同行那裡盜用了錢。

不懂止損說明在投資中還沒有建立止損的原則, 這無關智慧與智商。 查理德·惠特尼出生于一個富有家庭, 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 被公認是一個聰明的人。 他的兄弟是一個異常慷慨的人, 一心想要支撐家庭門戶榮耀, 投入1000萬美元自己的錢想要平息事件。 但是理查·惠特尼還是鋃鐺入獄了。

正因為紐伯格在1929年股市大恐慌之前成功逃脫, 而又見證了沒有迅速止損的同行如何身敗名裂, 他總結的重要投資經驗便成了:迅速止損。 沒有經歷熊市的股民是難以深刻認識到這一止損原則的必要。

紐伯格說:“我從1929年學到的知識極大地幫助了我渡過1987年股市崩盤的難關,

也為我順利度過90年代震盪的股市做好了準備。 我可能是唯一一個同時經歷了1929年和1987年兩次股市大恐慌之後仍然活躍在華爾街的人, 而且我兩次都沒有閃失。 ”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 迅速止損原則讓紐伯格逃離了數十次的災難, 從而保證了80多年沉浸股市而立於不敗, 而贏得“世紀長壽炒股贏家”的尊稱。

具體案例而言, 紐伯格也作出了迅速止損的榜樣。 紐伯格曾看好國際聯合收割機公司的股票, 從而大量買進。 很不幸, 他購買該股票之後, 股價立即下跌, 跌, 再跌。 這讓紐伯格意識到自己投資失誤了。 於是, 他很快拋掉了股票, 幸好只蒙受了一點點損失。 在止損原則的指引下, 紐伯格以每股100美元賣掉的美國無線電股票,

要知道, 這檔股票最終降到每股只值2美元的境地。

我們可以這麼認為, 大恐慌形成了紐伯格之後在股市上的操作模式:每當股市經歷長期上漲之後, 每當每個人都為財富增長而快樂之時, 他就會擔心股市下跌。 大恐慌也讓紐伯格堅持止損原則更加堅定。

紐伯格認為, 20年代的那場災難最大的問題是許多人根本拒絕做現實主義者, 迅速崩潰的勢頭明顯又不願意承認。

羅伊·紐伯格的虧損

紐伯格的虧損是因為沒有長期持有可口可樂, 沒有注意它的成長性。

1958年夏, 大量買進美國電報電話可轉換為普通股的債券, 發行量10億美元, 買了發行量的4%。 我堅信多樣化投資的安全性及高利潤, 在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股價攀升之後,

我覺得持有這種股票太多了。 1959年, 我賣掉了一些我們的投機倉位, 尋找一種新型資源, 即一種表現會超越大盤的股票。 1960年春天, 我找到了小少女橙汁公司。

9月, 小少女被可口可樂公司接管。

接著我犯了在華爾街上最大的一次錯誤:失去了一次大好機會。 我錯誤診斷了這家潛在的巨大公司。 根本沒有把它認真當作一家快速成長的公司看待。 把後來轉化為可口可樂公司的小少女股票賣掉了。

我想大部分炒股的老手都有一些像這樣的遺憾, 我永遠都不應該賣掉它的。

沃倫·巴菲特在可口可樂上選擇正確, 事實證明, 此舉令他非常成功。

世紀炒股壽星有絕活

本章主要以羅伊·紐伯格作為案例, 我們有必要把這個榜樣人物交代得更清楚。

紐伯格1903年出生於美國、早年呆在巴黎, 大二就從紐約大學退學, 從未在某個商學院裡鍍金的紐伯格有著長達70餘年的職業投資生涯無一挫敗的神話履歷, 他被美國投資界尊稱為“炒股不敗的世紀壽星”, 他的高夀和美滿的家庭更是眾人豔羨的榜樣。 直到107歲, 他依然堅持每天去他的公司上班。

如果投資界也有吉尼斯紀錄, 毫無疑問, 他一定是最難以打破的“投資不敗”紀錄保持者。 《金錢遊戲》的作者亞當·斯密曾透露, 紐伯格在93歲高齡時, 每週仍在私人教練的指導下打三次網球;還常在公園裡散步。

更具有神秘色彩的是, 紐伯格有炒股絕活。 曾經的助理吉姆·羅傑斯曾講起過紐伯格的絕活。

紐伯格總會準時在開市前5分鐘開始看《紐約時報》, 然後突然跟他或者辦公室裡其他人說,“交易大廳裡正有10萬股IBM股票等著賣出,去,用89.625美元買入。”羅傑斯和辦公事裡其他的人立刻就傻了,大家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覷,都很奇怪,他是怎麼知道的?他一直都坐在那裡看《紐約時報》啊?!這簡直太神了!在辦公室的另一側,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依然滾動播報股價,但紐伯格好像有第六感,對整個股票交易瞭若指掌。羅傑斯和他的同事立刻跑到樓下的交易大廳去查,果然有12.5萬股IBM公司股票待售。

讓他感到更神的是,無論紐伯格坐在辦公室哪兒辦公,他報出的股票數目與實際出售的數目之間只差幾千股,但幾乎每次都是以最划算的價格買入。

羅傑斯承認,自己從沒見過紐伯克拿正眼瞧過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作為他的助手,羅傑斯只能這樣認為,紐伯格是個大仙,在他身上具有某種非凡的超自然力。他在這一行幹了幾十年了,長期的經驗和對市場的敏感讓他閉著眼睛都能隨便買賣股票。

索羅斯與巴菲特的唯一共性

1930年,本名喬治·施瓦茨的喬治·索羅斯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4年後,納粹入侵了匈牙利。作為納粹佔領區的一個猶太人,被發現後只有一個結局:死亡,因此索羅斯只有一個目標:生存。這個目標將陪伴他一生,這也是作為金融大鱷的索羅斯投資策略的根基。

在積累了數十億美元的財產,生存已經明顯不是問題的時候,“他仍然在不停地談論生存問題”。索羅斯承認,他有“一點點害怕”再度身無分文,就像17歲時那樣,“你認為我為什麼會賺這麼多錢?”在自己的多不著作中,索羅斯都會重複回答到:“我總是害怕自己將再次面臨身無分文的處境,你知道的,一種讓我無處生存下去的處境,我就會失去勇氣。”

同在1930年,沃倫·巴菲特出生在一個離布達佩斯十萬八千里遠的地方,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個寂靜而安寧的小鎮:奧馬哈。

他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是奧馬哈聯合大街銀行的一名證券推銷員。1931年8月,就在小巴菲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迎來第一個生日時,這家銀行倒閉了。他的父親既失去了工作又破了產,因為他的所有儲蓄都隨著這家銀行一起煙消雲散了。

和索羅斯一樣,遠離虧損是巴菲特投資風格的重要特點。

在關注的30名投資大師的建議中,我們發現,遠離虧損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止損法則。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的本金虧損了50%,就必須翻倍才能回到最初的起點。如果年平均投資回報率是12%,需要花6年時間才能復原。

巴菲特經常提醒說,“這多麼浪費時間!如果最初避免損失,事情豈不是會簡單一些。”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只是副業。如果他賠了錢,他會用他的薪水,養老基金或其他財產填補他的帳戶,他幾乎從來不在市場中贏回那些錢。對投資大師來說,投資不是副業,而是他們的生命,因此如果他賠了錢,他就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經常提到,格雷厄姆傳遞給巴菲特的投資鐵律: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其真實含義就是,莫放任虧損擴大化。

從兒時起就對虧損敏感,不放任虧損擴大化,這或許就是兩個操作法則完全迥異的索羅斯與巴菲特唯一的共性吧。

火雞故事

幾乎每一位投資大師級的人物都用過“止損原則”,都講述過不止損的種種故事,不過,威廉·歐奈爾講述的火雞故事可以說最為精闢,最為有名。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佈置了一個捉火雞的陷阱。他在一個大箱子的裡面和外面灑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門,門上系了一根繩子,他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處,只要等到火雞進入箱子,他就拉扯繩子,把門關上。一天,有12只火雞進入箱子內,然後有一隻偷溜了出來。他想:“我等箱子裡面有12只火雞後,就關上門。”然而他在等第12只火雞回到箱內時,又有一隻火雞跑出來了。他想:“我等箱內有11只火雞後,就拉繩子好了。”可是他在等待的時候,又有3只溜出去了。最後,箱內一隻火雞也不剩。

“放手讓虧損持續擴大,這幾乎是所有投資人可能犯下的最大虧損”,這是出自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的名言。

作為美國著名的成長性企業的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在他近50年的投資生涯中創造了許多驕人戰績。21歲那年,剛剛告別校園的歐奈爾以500美元作為資本,開始了生平第一次投資———買了5股寶潔公司的股票。1960年,威廉·歐奈爾在哈佛大學的管理發展所進行研究工作時,便開始研究美國歷史上所有漲幅最大的股票所具有的特點。

{威廉·歐奈爾的小傳}

1933年出生於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1963年他創立威廉·歐奈爾公司,年僅30歲便買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創下了最年輕擁有紐交所交易席位的記錄。運用自己創立的CANSLIM投資法,創下在26個月內大賺20倍的記錄。

在《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書中,歐奈爾被列為5位元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之後,歐奈爾投資成績甚佳,但真正帶來投資大師名聲的是1963年創建威廉·歐奈爾公司之後的事。後來歐奈爾創辦了和全國性商業報紙《華爾街日報》競爭的《投資者商業日報》,1988年,他出版的《笑傲股市》成為當年度全美最暢銷的投資類書籍並幾次再版,他講述的火雞故事即出自這本暢銷著作,在這過程中,他創立了CANSLIM投資系統。

歐奈爾的CANSLIM系統被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認為與林奇、巴菲特的選股系統可以相媲美。著名心理學投資研究專家范·K.撒普博士在名作《通向財務自由之路》中,反復提到的涉及基本面分析的兩個系統是:歐奈爾的CANSLIM系統和巴菲特的公司模型。可見,歐奈爾在他投資界的赫赫大名。

歐奈爾曾提及自己開始學習股票投資時候,“買了相當於一個圖書館,共計有2000本關於投資的書籍”,不過翻閱完之後,他認為非常棒的只有大約8本。”歐奈爾憶起當年學習投資時說,“對我有幫助的第一本書籍,是傑爾拉德·勒布寫的《投資生存戰》”,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傑爾拉德·勒布是堅定止損派,他的一貫主張是必須在10%之內止損。

回到火雞故事中,歐奈爾用它來解釋為什麼大部分投資人無法在虧損時做出止損的決定。他認為止損是投資的第一要義,是最重要的原則,這也是他在著作中反復強調的。“你必須保護自己的投資帳戶,特別是當你用客戶保證金帳戶來投資的時候,止損絕對是個關鍵”。

鱷魚原則

和歐奈爾的火雞故事同樣精闢傳達出止損要義的是維克托·斯波朗迪的鱷魚原則。

{維克托·斯波朗迪小傳}

專業證券操盤手,華爾街的風雲人物,曾被《巴倫週刊》譽為“華爾街的終結者”。他做了31年的資金管理人。1978年-1989年,他連續12年投資贏利,沒有任何一年虧損。

維克托曾嘗試將自己的交易系統形成連鎖店的模式,為此花費5年時間訓練38位人士,最終5人脫穎而出,全部自立門戶。

被媒體稱為“華爾街的終結者”,自有他的傳奇之處。維克托的交易生涯起始於1966年,在專著《專業投機原理》一書中,他最願提及自己最輝煌的一幕:“從1971年開始獨立交易以來,截止1988年1月停止從事例行的盤中交易為止,我的交易帳戶不曾在任何一年發生虧損。”

話說,年少的維克托曾是一位玩撲克牌的高手。為了練習玩牌的技巧,他隨身都帶著一副牌。與女朋友看電影的時候,“我的左手會練習單手切牌,而右手就放在每一個16歲男孩與女孩子看電影時所應遊走的位置”。“在16-20歲之間,我的收入頗豐,這主要來自於撲克賭局與牌技魔術表演。”

我們還知道,維克托·斯波朗迪在雷曼公司工作時,利用學會的撲克牌記憶法,熟記紐約交易所掛牌交易的1458檔股票代碼。後來就是靠這樣的本領,成功應聘了交易員的職位,從而走上專業炒股生涯。

我們還知道,維克托·斯波朗迪的《專業投機原理》是一部大塊頭研究專著。

這些介紹完畢之後,是時候瞭解維克托的鱷魚原則了。

維克托的一個交易法則被稱為鱷魚原則。這來源於鱷魚的吞噬方式:獵物越試圖掙扎,鱷魚的收穫便越多。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它會咬著等待你的掙扎。如果你用手臂試圖掙脫你的腳,則它的嘴巴一張一合,便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臂。你越掙扎,便陷得越深。

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務必記住:你唯一的機會便是犧牲一隻腳。

若用市場的語言表達,這項原則便是:當你知道自己犯錯時,立即了結出場!不可再找藉口、期待、禱告或採取其他任何動作,趕緊離場……不可試圖調整頭寸、避險或其他無謂的措施,趕緊認賠出場!

炒股虧損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人們在交易之前,並沒有為自己設定屬於自己的交易準則。維克托·斯波朗迪的建議提醒我們:知識本身絕對不是成功的保證。除了知識,我們還需要一套執行知識的管理計畫以及嚴格遵守計畫的心裡素質,這樣才可以免除情緒的干擾。

維克托·斯波朗迪的虧損

我的交易生涯起始於1966年,當時我在華爾街擔任報價的工作。我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在非常穩定的情況下,經年累月地賺錢。從1971年開始獨立交易以來,截止1988年1月停止從事例行的盤中交易為止,我的交易帳戶不曾在任何一年發生虧損。

我在雷曼兄弟公司學到一條我永生難以忘懷的經驗。由於我負責登錄帳目,因此我相當瞭解他們賺了多少錢。有一天登錄帳目時,我發現雷曼兄弟公司不斷為其信託基金買進超級電子的股票。當時我對投資尚懵懂無知,我猜想這家大投資機構應該瞭解自己在做什麼,所以打電話給一位朋友,朋友聽信了我的說法,他以每股44元的價位買進不少股票。在隨後的幾個月之內,我無助地看著股價一路跌至30美元。這位朋友最終賣出所持有的股票,虧損3萬多元。

我當時的感受遠甚於我個人的任何損失。

這是我最後一次建議朋友買進某檔股票,但不幸地卻不是最後一次誤信別人“應該知道自己在作什麼”而建立頭寸。

然而,我確實學到了一個教訓:不可基於幫助朋友的立場,免費提供任何有關市場的建議。在職業的立場上管理他人的資金,這種情況可以接受的,即使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也是如此;如果發生虧損,這只不過是職業上的協定。然而,當你認為是在幫助朋友而提供建議時,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實際的結果通常是傷害而不是幫助。

偉大的投資者都懂得止損

股海沉浮,世事無常,因此無論我們多麼勤奮、多麼專業,犯錯是必然的,虧損是炒股人士的共性。如果我們發現事實與先前瞭解的不相符合,就要迅速接受損失,乾淨俐落地處理損失。

威廉·歐奈爾願意向吉羅德·勒布稱師,在接受採訪時,歐奈爾喜歡推薦勒布的《投資生存之戰》。威廉·歐奈爾曾說,當勒布在撰寫《股市利潤之戰》一書時,他有幸與勒布見面。勒布告訴歐奈爾,在他的股票跌價超過購買價的10%之前,他就想要賣出股票。

吉羅德·勒布是一位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他發現1929年股市實際上在9月3日就達到了最高點,這比大崩盤開始幾乎要早了整整2個月。

勒布於1921年開始證券投資,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13000美元的遺產,這筆錢便是他炒股的起始資本。隨著對股票交易興趣的增長,他發現自己也很喜歡寫作,便有了投資經典之作《投資生存之戰》的問世。

《投資生存之戰》出版一年內即賣出20萬冊,回想到出版年份是1935年,我們能推測知道,在這本書要上架的時候,另一本關於投資的經典之作也將出版,它就是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

儘管格雷厄姆被視為價值投資之父,並被視為長期投資者。其實,本傑明·葛列格也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冷靜地分析損失,就像許多交易者一樣,他設定了自動檢測體系,他也把止損線設在10%的水準。

其實,羅伊·紐伯格、伯納德·巴魯克等投資大師都是這麼做的。

美國第一位通過炒股成就百萬身家的巴魯克通過敘述親身經歷的挫敗,希望其他人可以從他的錯誤中獲得有益的啟發。但他說:“我必須坦白,對於我可以給出的任何建議會有多大效果,還是有些懷疑。不管怎樣,只有當我們自己也犯下同樣錯誤,那些錯誤的教育意義才會充分顯現出來。”

既然沒有權威的投資理論讓我們炒股戰無不勝,掌握止損原則就成了投資法則的重要一環。

巴魯克提醒說,一個人可能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盲目地持有,拒絕承認自己錯了。有時一個人研究一隻股研究得太多了,自認為對它已經非常瞭解、可以戰勝市場上的對手。他會覺得自己是專家,不妨去碰那些普通人不敢碰的股票,而此類盲目自信最終成為了執行止損原則最大的障礙。

在自傳中,巴魯克講述了自己如何艱難地學會平倉止損的。

巴魯克認為投資者應有兩手準備,以便隨時轉身離場,只要樹立正確止損的意識,即使每十次只做對三四次也會成為富翁,“你選擇的股下跌了,說明選擇是錯誤的,這時不能懷有僥倖心理,應該果斷跳出去。”巴魯克就是在最後關頭(1929年股市大崩盤)進行“驚險一跳”,從而得以全身而退,可以說,這是止損原則指導下的成績。

止損違背人性

止損原則說時容易,做時難,相信大多投資者都有過在設立止損線卻沒有及時止損而損失較大的經歷。這裡,有必要引出投資界知名的漲跌“二倍心理反應”論。要知道,止損,其實是要違背心理規律,違背人性的。所以說,能成功執行止損原則,是炒股高手才能還有的作為。

兩位以色列裔心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恩曼和已故斯坦福大學的阿摩斯·特沃斯基證實了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人在遭受損失時,心理上受到的影響是掙到同樣多錢所帶來心理影響的兩倍。這便是“二倍心理反應”論,簡單的理解就是:失去100元造成的傷害需要獲得200元才能彌補。

行為金融學專家們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損失厭惡”,來描述投資者而對收益和損失時的不同心理敏感度。

“損失厭惡”不僅妨礙人們買進好的股票,還會影響到投資者出售股票。假如我們的投資組合中有幾檔股票,有些已經賺錢,而有的卻在賠錢。我們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似乎都捨不得賣掉賠錢的股票,相比之下,他們寧可賣掉那些已經上漲的個股。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你持有的一檔股票已經下跌,”芝加哥大學商學研究院經濟與行為科學系理查·泰勒說,“但不到真正賣的時候,你是不會把它算在你心裡的帳目內的。”這種自欺欺人的現象印證了行為金融學中“心理帳戶”的概念,投資者常常用這種方式來為自己的決策失誤尋找某種心理平衡。

行為金融學家們一直提示:投資者要止損其實是一件心理上很艱難的事情。在對許多成功投資者進行研究後發現,是否具備接受虧損的能力是阻礙投資者成功的最大障礙。止損是對人性的挑戰,這種做法和人的本性不符,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行。

三大止損建議

我們重新回到華爾街大熊利弗莫爾的案例中來。利弗莫爾的人生經歷了四次破產。1940年11月,他的人生走到了悲慘的終章:在曼哈頓的一家飯店大醉後,利弗莫爾給他的第三任妻子寫了一封8頁紙的信,文中稱“我的生活是失敗的”,然後在飯店衣帽間自殺身亡,身後留下的財產不足10000美元。

另一位投資大師江恩剖析了利弗莫爾的災難性結局。江恩認為利弗莫爾是個有信用的人,他雖然屢屢破產,但只要恢復元氣,一定還債(包括欠江恩的錢)。但江恩認為這位大炒家的弱點之一是他除了學習如何賺錢之外,什麼都不學。他從不學習保存資金的方法,所以當他賺了一大筆錢以後,就不再穩妥地進行交易。

也就是說,利弗莫爾最重要的個性是貪婪,而不是止損。

雖然,過於貪婪讓利弗莫爾遭受了滅頂之災,但正因為慘重的炒股虧損經歷,讓利弗莫爾有關截斷虧損的建議更加可貴,以下是利弗莫爾臨終忠告:

第一,確定自己的止損點。如果損失超過10%的界限,就應該主動將股票拋出。

第二,絕不要平攤損失。當你在30元買進一檔股票,而它後來跌到25元時,就不要為了平攤你的價格再買進這檔股票了。它沒有按你的預期而表現,這足以證明你的判斷是錯誤的。趕快接受你的損失,退出來。

第三,時間止損。如果一檔股票的走勢對我們不利,在它達到某個點時,就停止這筆交易。同樣,如果一檔股票在確定的天數內沒有按自己的願望去表現,也應該停止這筆交易。

一致性獲利能力假想

維克托的經驗是從來不執著於大撈一票的機會,他的首要任務是保障資本,其次再追求一致性的回報,然後以一部分獲利進行較為風險的交易。我們除了能從維克托·斯波朗迪的鱷魚原則中有所啟發,他介紹的“一致性獲利能力”也提供了實際操作參考。

維克托認為,如果資本要穩定增加,必須要有一致性的獲利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衡量每一項決策的風險與回報的關係,根據已經積累的獲利或虧損評估風險,這樣才能增加一致性的勝算。以下是他詳細的建議:

如果我是一位年輕的股民,擁有5萬美元的資金交易商品期貨,我最初的頭寸不會超過總資本的10%,也就是5000美元,並設定停損而將潛在的損失限制在10%—20%之間,即500-1000美元之間的損失。換言之,根據這項設計,我的虧損絕對不會超過總風險資本的1%-2%。如果第一筆交易發生1000美元的損失,則此筆交易的頭寸將減至4000美元,並將潛在損失設定在400-800美元之間。依此類推。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第一筆交易獲利2000美元,我將存入銀行1000美元,並將次筆交易的頭寸增至6000美元,這將增加我的起始風險資本(5000美元)的20%,而實際風險資本也增加相同的金額。依此方式,即使我下一筆交易發生虧損,就整個期間來說還是有獲利的。如果我對行情的判斷有50%的正確機會,則這種交易策略將可以創造相當可觀的回報。假設我最多只接受1:3的風險/回報比率,即使我每三筆交易僅有一次獲利,我的收入仍然相當可觀。換言之,如果你每一筆交易可能的回報至少是客觀可衡量之潛在損失的三倍,長期下來,你便可以維持一致性的獲利能力。

有一項交易法則這樣說,“迅速認賠,但讓你的獲利持續發展”。我對該法則的解釋是,“任何既有的獲利都不可再損失50%”。

止損與不止賺

就算研究再深再透的股民也無法預見未來的風險,因此難免出現投資損失或被套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正常有兩種選擇,一是堅持捂股,宣導者是巴菲特,他對已制訂的投資計畫輕易不做更改。他的理論是:如果你不能在股價跌去一半後,仍能從容不迫地執行計畫,那你是不適合做股票投資的。

巴菲特有理由這樣做,因為他每購買一檔股票都要動用十多個投資專家反復研究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這樣慎之又慎地選股,當然充滿自信。

另一個辦法更適合廣大散戶,那就是止損,也就是割肉。

止損不止賺,這一句話的華爾街版本是:截斷虧損,讓利潤往前奔跑。在20世紀20年代利弗莫爾的有關建議中就提到“讓利潤奔跑”。他說:一定要把獲利股留在手裡,只要這檔股票表現對頭,就不急於實現利潤。只要整個市場和這檔股票沒有給你擔心的理由,就讓他奔跑吧!

香港股神曹仁超把“止損不止賺”捧若神明。這句話,曹仁超的具體的解釋是“任何時刻只要損失10%-15%必須行使止損,至於賺錢則如何多也不算多。”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其實蘊含大智慧。

止損不止賺的結果是,控制虧損的幅度,比如每次10%,而賺錢的股票則達到30%或40%,一次的盈利就可以覆蓋三四次的虧損,長期下來就能獲得較大的盈利。兩者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止賺不止蝕的做法會因為虧損過大而侵蝕心靈,多次大幅虧損會挫敗投 資者信心,而止損不止賺則能保持平常心,保持交易所必要的理性。

如果理解了止損不止賺,也就理解了買漲不買跌的趨勢投資法。買漲不買跌是趨勢投資法的真諦。只有買漲(即已經賺錢的股票)才能繼續賺錢,而買跌(已經虧損的股票)的話可能虧得更多,因為判斷錯誤或者所買公司管理層存心欺詐投資者等等,可能導致巨虧有關止損不止賺的操作原理,曹仁超有更具體的說明:“只選擇股價略破10天移動平均線的股份去買,不買那種在250天、50天移動平均線之下的股份,尤其是略為跌穿10天線支持者。”

對於這兩句經典對子,是否適合於中國大陸的股票,曹仁超告誡股民說,不能機械應用這個理論,他的經驗來自於港股市場,A股波動情況跟港股有很大的差別,具體的止蝕比例需要個人自己去探索。

然後突然跟他或者辦公室裡其他人說,“交易大廳裡正有10萬股IBM股票等著賣出,去,用89.625美元買入。”羅傑斯和辦公事裡其他的人立刻就傻了,大家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覷,都很奇怪,他是怎麼知道的?他一直都坐在那裡看《紐約時報》啊?!這簡直太神了!在辦公室的另一側,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依然滾動播報股價,但紐伯格好像有第六感,對整個股票交易瞭若指掌。羅傑斯和他的同事立刻跑到樓下的交易大廳去查,果然有12.5萬股IBM公司股票待售。

讓他感到更神的是,無論紐伯格坐在辦公室哪兒辦公,他報出的股票數目與實際出售的數目之間只差幾千股,但幾乎每次都是以最划算的價格買入。

羅傑斯承認,自己從沒見過紐伯克拿正眼瞧過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作為他的助手,羅傑斯只能這樣認為,紐伯格是個大仙,在他身上具有某種非凡的超自然力。他在這一行幹了幾十年了,長期的經驗和對市場的敏感讓他閉著眼睛都能隨便買賣股票。

索羅斯與巴菲特的唯一共性

1930年,本名喬治·施瓦茨的喬治·索羅斯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4年後,納粹入侵了匈牙利。作為納粹佔領區的一個猶太人,被發現後只有一個結局:死亡,因此索羅斯只有一個目標:生存。這個目標將陪伴他一生,這也是作為金融大鱷的索羅斯投資策略的根基。

在積累了數十億美元的財產,生存已經明顯不是問題的時候,“他仍然在不停地談論生存問題”。索羅斯承認,他有“一點點害怕”再度身無分文,就像17歲時那樣,“你認為我為什麼會賺這麼多錢?”在自己的多不著作中,索羅斯都會重複回答到:“我總是害怕自己將再次面臨身無分文的處境,你知道的,一種讓我無處生存下去的處境,我就會失去勇氣。”

同在1930年,沃倫·巴菲特出生在一個離布達佩斯十萬八千里遠的地方,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個寂靜而安寧的小鎮:奧馬哈。

他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是奧馬哈聯合大街銀行的一名證券推銷員。1931年8月,就在小巴菲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迎來第一個生日時,這家銀行倒閉了。他的父親既失去了工作又破了產,因為他的所有儲蓄都隨著這家銀行一起煙消雲散了。

和索羅斯一樣,遠離虧損是巴菲特投資風格的重要特點。

在關注的30名投資大師的建議中,我們發現,遠離虧損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止損法則。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的本金虧損了50%,就必須翻倍才能回到最初的起點。如果年平均投資回報率是12%,需要花6年時間才能復原。

巴菲特經常提醒說,“這多麼浪費時間!如果最初避免損失,事情豈不是會簡單一些。”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只是副業。如果他賠了錢,他會用他的薪水,養老基金或其他財產填補他的帳戶,他幾乎從來不在市場中贏回那些錢。對投資大師來說,投資不是副業,而是他們的生命,因此如果他賠了錢,他就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經常提到,格雷厄姆傳遞給巴菲特的投資鐵律: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其真實含義就是,莫放任虧損擴大化。

從兒時起就對虧損敏感,不放任虧損擴大化,這或許就是兩個操作法則完全迥異的索羅斯與巴菲特唯一的共性吧。

火雞故事

幾乎每一位投資大師級的人物都用過“止損原則”,都講述過不止損的種種故事,不過,威廉·歐奈爾講述的火雞故事可以說最為精闢,最為有名。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佈置了一個捉火雞的陷阱。他在一個大箱子的裡面和外面灑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門,門上系了一根繩子,他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處,只要等到火雞進入箱子,他就拉扯繩子,把門關上。一天,有12只火雞進入箱子內,然後有一隻偷溜了出來。他想:“我等箱子裡面有12只火雞後,就關上門。”然而他在等第12只火雞回到箱內時,又有一隻火雞跑出來了。他想:“我等箱內有11只火雞後,就拉繩子好了。”可是他在等待的時候,又有3只溜出去了。最後,箱內一隻火雞也不剩。

“放手讓虧損持續擴大,這幾乎是所有投資人可能犯下的最大虧損”,這是出自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的名言。

作為美國著名的成長性企業的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在他近50年的投資生涯中創造了許多驕人戰績。21歲那年,剛剛告別校園的歐奈爾以500美元作為資本,開始了生平第一次投資———買了5股寶潔公司的股票。1960年,威廉·歐奈爾在哈佛大學的管理發展所進行研究工作時,便開始研究美國歷史上所有漲幅最大的股票所具有的特點。

{威廉·歐奈爾的小傳}

1933年出生於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1963年他創立威廉·歐奈爾公司,年僅30歲便買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創下了最年輕擁有紐交所交易席位的記錄。運用自己創立的CANSLIM投資法,創下在26個月內大賺20倍的記錄。

在《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書中,歐奈爾被列為5位元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之後,歐奈爾投資成績甚佳,但真正帶來投資大師名聲的是1963年創建威廉·歐奈爾公司之後的事。後來歐奈爾創辦了和全國性商業報紙《華爾街日報》競爭的《投資者商業日報》,1988年,他出版的《笑傲股市》成為當年度全美最暢銷的投資類書籍並幾次再版,他講述的火雞故事即出自這本暢銷著作,在這過程中,他創立了CANSLIM投資系統。

歐奈爾的CANSLIM系統被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認為與林奇、巴菲特的選股系統可以相媲美。著名心理學投資研究專家范·K.撒普博士在名作《通向財務自由之路》中,反復提到的涉及基本面分析的兩個系統是:歐奈爾的CANSLIM系統和巴菲特的公司模型。可見,歐奈爾在他投資界的赫赫大名。

歐奈爾曾提及自己開始學習股票投資時候,“買了相當於一個圖書館,共計有2000本關於投資的書籍”,不過翻閱完之後,他認為非常棒的只有大約8本。”歐奈爾憶起當年學習投資時說,“對我有幫助的第一本書籍,是傑爾拉德·勒布寫的《投資生存戰》”,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傑爾拉德·勒布是堅定止損派,他的一貫主張是必須在10%之內止損。

回到火雞故事中,歐奈爾用它來解釋為什麼大部分投資人無法在虧損時做出止損的決定。他認為止損是投資的第一要義,是最重要的原則,這也是他在著作中反復強調的。“你必須保護自己的投資帳戶,特別是當你用客戶保證金帳戶來投資的時候,止損絕對是個關鍵”。

鱷魚原則

和歐奈爾的火雞故事同樣精闢傳達出止損要義的是維克托·斯波朗迪的鱷魚原則。

{維克托·斯波朗迪小傳}

專業證券操盤手,華爾街的風雲人物,曾被《巴倫週刊》譽為“華爾街的終結者”。他做了31年的資金管理人。1978年-1989年,他連續12年投資贏利,沒有任何一年虧損。

維克托曾嘗試將自己的交易系統形成連鎖店的模式,為此花費5年時間訓練38位人士,最終5人脫穎而出,全部自立門戶。

被媒體稱為“華爾街的終結者”,自有他的傳奇之處。維克托的交易生涯起始於1966年,在專著《專業投機原理》一書中,他最願提及自己最輝煌的一幕:“從1971年開始獨立交易以來,截止1988年1月停止從事例行的盤中交易為止,我的交易帳戶不曾在任何一年發生虧損。”

話說,年少的維克托曾是一位玩撲克牌的高手。為了練習玩牌的技巧,他隨身都帶著一副牌。與女朋友看電影的時候,“我的左手會練習單手切牌,而右手就放在每一個16歲男孩與女孩子看電影時所應遊走的位置”。“在16-20歲之間,我的收入頗豐,這主要來自於撲克賭局與牌技魔術表演。”

我們還知道,維克托·斯波朗迪在雷曼公司工作時,利用學會的撲克牌記憶法,熟記紐約交易所掛牌交易的1458檔股票代碼。後來就是靠這樣的本領,成功應聘了交易員的職位,從而走上專業炒股生涯。

我們還知道,維克托·斯波朗迪的《專業投機原理》是一部大塊頭研究專著。

這些介紹完畢之後,是時候瞭解維克托的鱷魚原則了。

維克托的一個交易法則被稱為鱷魚原則。這來源於鱷魚的吞噬方式:獵物越試圖掙扎,鱷魚的收穫便越多。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它會咬著等待你的掙扎。如果你用手臂試圖掙脫你的腳,則它的嘴巴一張一合,便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臂。你越掙扎,便陷得越深。

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務必記住:你唯一的機會便是犧牲一隻腳。

若用市場的語言表達,這項原則便是:當你知道自己犯錯時,立即了結出場!不可再找藉口、期待、禱告或採取其他任何動作,趕緊離場……不可試圖調整頭寸、避險或其他無謂的措施,趕緊認賠出場!

炒股虧損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人們在交易之前,並沒有為自己設定屬於自己的交易準則。維克托·斯波朗迪的建議提醒我們:知識本身絕對不是成功的保證。除了知識,我們還需要一套執行知識的管理計畫以及嚴格遵守計畫的心裡素質,這樣才可以免除情緒的干擾。

維克托·斯波朗迪的虧損

我的交易生涯起始於1966年,當時我在華爾街擔任報價的工作。我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在非常穩定的情況下,經年累月地賺錢。從1971年開始獨立交易以來,截止1988年1月停止從事例行的盤中交易為止,我的交易帳戶不曾在任何一年發生虧損。

我在雷曼兄弟公司學到一條我永生難以忘懷的經驗。由於我負責登錄帳目,因此我相當瞭解他們賺了多少錢。有一天登錄帳目時,我發現雷曼兄弟公司不斷為其信託基金買進超級電子的股票。當時我對投資尚懵懂無知,我猜想這家大投資機構應該瞭解自己在做什麼,所以打電話給一位朋友,朋友聽信了我的說法,他以每股44元的價位買進不少股票。在隨後的幾個月之內,我無助地看著股價一路跌至30美元。這位朋友最終賣出所持有的股票,虧損3萬多元。

我當時的感受遠甚於我個人的任何損失。

這是我最後一次建議朋友買進某檔股票,但不幸地卻不是最後一次誤信別人“應該知道自己在作什麼”而建立頭寸。

然而,我確實學到了一個教訓:不可基於幫助朋友的立場,免費提供任何有關市場的建議。在職業的立場上管理他人的資金,這種情況可以接受的,即使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也是如此;如果發生虧損,這只不過是職業上的協定。然而,當你認為是在幫助朋友而提供建議時,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實際的結果通常是傷害而不是幫助。

偉大的投資者都懂得止損

股海沉浮,世事無常,因此無論我們多麼勤奮、多麼專業,犯錯是必然的,虧損是炒股人士的共性。如果我們發現事實與先前瞭解的不相符合,就要迅速接受損失,乾淨俐落地處理損失。

威廉·歐奈爾願意向吉羅德·勒布稱師,在接受採訪時,歐奈爾喜歡推薦勒布的《投資生存之戰》。威廉·歐奈爾曾說,當勒布在撰寫《股市利潤之戰》一書時,他有幸與勒布見面。勒布告訴歐奈爾,在他的股票跌價超過購買價的10%之前,他就想要賣出股票。

吉羅德·勒布是一位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他發現1929年股市實際上在9月3日就達到了最高點,這比大崩盤開始幾乎要早了整整2個月。

勒布於1921年開始證券投資,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13000美元的遺產,這筆錢便是他炒股的起始資本。隨著對股票交易興趣的增長,他發現自己也很喜歡寫作,便有了投資經典之作《投資生存之戰》的問世。

《投資生存之戰》出版一年內即賣出20萬冊,回想到出版年份是1935年,我們能推測知道,在這本書要上架的時候,另一本關於投資的經典之作也將出版,它就是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

儘管格雷厄姆被視為價值投資之父,並被視為長期投資者。其實,本傑明·葛列格也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冷靜地分析損失,就像許多交易者一樣,他設定了自動檢測體系,他也把止損線設在10%的水準。

其實,羅伊·紐伯格、伯納德·巴魯克等投資大師都是這麼做的。

美國第一位通過炒股成就百萬身家的巴魯克通過敘述親身經歷的挫敗,希望其他人可以從他的錯誤中獲得有益的啟發。但他說:“我必須坦白,對於我可以給出的任何建議會有多大效果,還是有些懷疑。不管怎樣,只有當我們自己也犯下同樣錯誤,那些錯誤的教育意義才會充分顯現出來。”

既然沒有權威的投資理論讓我們炒股戰無不勝,掌握止損原則就成了投資法則的重要一環。

巴魯克提醒說,一個人可能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盲目地持有,拒絕承認自己錯了。有時一個人研究一隻股研究得太多了,自認為對它已經非常瞭解、可以戰勝市場上的對手。他會覺得自己是專家,不妨去碰那些普通人不敢碰的股票,而此類盲目自信最終成為了執行止損原則最大的障礙。

在自傳中,巴魯克講述了自己如何艱難地學會平倉止損的。

巴魯克認為投資者應有兩手準備,以便隨時轉身離場,只要樹立正確止損的意識,即使每十次只做對三四次也會成為富翁,“你選擇的股下跌了,說明選擇是錯誤的,這時不能懷有僥倖心理,應該果斷跳出去。”巴魯克就是在最後關頭(1929年股市大崩盤)進行“驚險一跳”,從而得以全身而退,可以說,這是止損原則指導下的成績。

止損違背人性

止損原則說時容易,做時難,相信大多投資者都有過在設立止損線卻沒有及時止損而損失較大的經歷。這裡,有必要引出投資界知名的漲跌“二倍心理反應”論。要知道,止損,其實是要違背心理規律,違背人性的。所以說,能成功執行止損原則,是炒股高手才能還有的作為。

兩位以色列裔心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恩曼和已故斯坦福大學的阿摩斯·特沃斯基證實了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人在遭受損失時,心理上受到的影響是掙到同樣多錢所帶來心理影響的兩倍。這便是“二倍心理反應”論,簡單的理解就是:失去100元造成的傷害需要獲得200元才能彌補。

行為金融學專家們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損失厭惡”,來描述投資者而對收益和損失時的不同心理敏感度。

“損失厭惡”不僅妨礙人們買進好的股票,還會影響到投資者出售股票。假如我們的投資組合中有幾檔股票,有些已經賺錢,而有的卻在賠錢。我們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似乎都捨不得賣掉賠錢的股票,相比之下,他們寧可賣掉那些已經上漲的個股。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你持有的一檔股票已經下跌,”芝加哥大學商學研究院經濟與行為科學系理查·泰勒說,“但不到真正賣的時候,你是不會把它算在你心裡的帳目內的。”這種自欺欺人的現象印證了行為金融學中“心理帳戶”的概念,投資者常常用這種方式來為自己的決策失誤尋找某種心理平衡。

行為金融學家們一直提示:投資者要止損其實是一件心理上很艱難的事情。在對許多成功投資者進行研究後發現,是否具備接受虧損的能力是阻礙投資者成功的最大障礙。止損是對人性的挑戰,這種做法和人的本性不符,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行。

三大止損建議

我們重新回到華爾街大熊利弗莫爾的案例中來。利弗莫爾的人生經歷了四次破產。1940年11月,他的人生走到了悲慘的終章:在曼哈頓的一家飯店大醉後,利弗莫爾給他的第三任妻子寫了一封8頁紙的信,文中稱“我的生活是失敗的”,然後在飯店衣帽間自殺身亡,身後留下的財產不足10000美元。

另一位投資大師江恩剖析了利弗莫爾的災難性結局。江恩認為利弗莫爾是個有信用的人,他雖然屢屢破產,但只要恢復元氣,一定還債(包括欠江恩的錢)。但江恩認為這位大炒家的弱點之一是他除了學習如何賺錢之外,什麼都不學。他從不學習保存資金的方法,所以當他賺了一大筆錢以後,就不再穩妥地進行交易。

也就是說,利弗莫爾最重要的個性是貪婪,而不是止損。

雖然,過於貪婪讓利弗莫爾遭受了滅頂之災,但正因為慘重的炒股虧損經歷,讓利弗莫爾有關截斷虧損的建議更加可貴,以下是利弗莫爾臨終忠告:

第一,確定自己的止損點。如果損失超過10%的界限,就應該主動將股票拋出。

第二,絕不要平攤損失。當你在30元買進一檔股票,而它後來跌到25元時,就不要為了平攤你的價格再買進這檔股票了。它沒有按你的預期而表現,這足以證明你的判斷是錯誤的。趕快接受你的損失,退出來。

第三,時間止損。如果一檔股票的走勢對我們不利,在它達到某個點時,就停止這筆交易。同樣,如果一檔股票在確定的天數內沒有按自己的願望去表現,也應該停止這筆交易。

一致性獲利能力假想

維克托的經驗是從來不執著於大撈一票的機會,他的首要任務是保障資本,其次再追求一致性的回報,然後以一部分獲利進行較為風險的交易。我們除了能從維克托·斯波朗迪的鱷魚原則中有所啟發,他介紹的“一致性獲利能力”也提供了實際操作參考。

維克托認為,如果資本要穩定增加,必須要有一致性的獲利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衡量每一項決策的風險與回報的關係,根據已經積累的獲利或虧損評估風險,這樣才能增加一致性的勝算。以下是他詳細的建議:

如果我是一位年輕的股民,擁有5萬美元的資金交易商品期貨,我最初的頭寸不會超過總資本的10%,也就是5000美元,並設定停損而將潛在的損失限制在10%—20%之間,即500-1000美元之間的損失。換言之,根據這項設計,我的虧損絕對不會超過總風險資本的1%-2%。如果第一筆交易發生1000美元的損失,則此筆交易的頭寸將減至4000美元,並將潛在損失設定在400-800美元之間。依此類推。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第一筆交易獲利2000美元,我將存入銀行1000美元,並將次筆交易的頭寸增至6000美元,這將增加我的起始風險資本(5000美元)的20%,而實際風險資本也增加相同的金額。依此方式,即使我下一筆交易發生虧損,就整個期間來說還是有獲利的。如果我對行情的判斷有50%的正確機會,則這種交易策略將可以創造相當可觀的回報。假設我最多只接受1:3的風險/回報比率,即使我每三筆交易僅有一次獲利,我的收入仍然相當可觀。換言之,如果你每一筆交易可能的回報至少是客觀可衡量之潛在損失的三倍,長期下來,你便可以維持一致性的獲利能力。

有一項交易法則這樣說,“迅速認賠,但讓你的獲利持續發展”。我對該法則的解釋是,“任何既有的獲利都不可再損失50%”。

止損與不止賺

就算研究再深再透的股民也無法預見未來的風險,因此難免出現投資損失或被套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正常有兩種選擇,一是堅持捂股,宣導者是巴菲特,他對已制訂的投資計畫輕易不做更改。他的理論是:如果你不能在股價跌去一半後,仍能從容不迫地執行計畫,那你是不適合做股票投資的。

巴菲特有理由這樣做,因為他每購買一檔股票都要動用十多個投資專家反復研究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這樣慎之又慎地選股,當然充滿自信。

另一個辦法更適合廣大散戶,那就是止損,也就是割肉。

止損不止賺,這一句話的華爾街版本是:截斷虧損,讓利潤往前奔跑。在20世紀20年代利弗莫爾的有關建議中就提到“讓利潤奔跑”。他說:一定要把獲利股留在手裡,只要這檔股票表現對頭,就不急於實現利潤。只要整個市場和這檔股票沒有給你擔心的理由,就讓他奔跑吧!

香港股神曹仁超把“止損不止賺”捧若神明。這句話,曹仁超的具體的解釋是“任何時刻只要損失10%-15%必須行使止損,至於賺錢則如何多也不算多。”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其實蘊含大智慧。

止損不止賺的結果是,控制虧損的幅度,比如每次10%,而賺錢的股票則達到30%或40%,一次的盈利就可以覆蓋三四次的虧損,長期下來就能獲得較大的盈利。兩者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止賺不止蝕的做法會因為虧損過大而侵蝕心靈,多次大幅虧損會挫敗投 資者信心,而止損不止賺則能保持平常心,保持交易所必要的理性。

如果理解了止損不止賺,也就理解了買漲不買跌的趨勢投資法。買漲不買跌是趨勢投資法的真諦。只有買漲(即已經賺錢的股票)才能繼續賺錢,而買跌(已經虧損的股票)的話可能虧得更多,因為判斷錯誤或者所買公司管理層存心欺詐投資者等等,可能導致巨虧有關止損不止賺的操作原理,曹仁超有更具體的說明:“只選擇股價略破10天移動平均線的股份去買,不買那種在250天、50天移動平均線之下的股份,尤其是略為跌穿10天線支持者。”

對於這兩句經典對子,是否適合於中國大陸的股票,曹仁超告誡股民說,不能機械應用這個理論,他的經驗來自於港股市場,A股波動情況跟港股有很大的差別,具體的止蝕比例需要個人自己去探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