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最燒錢的道教儀式,扔的都是真金寶玉!

這項道教活動歷時悠久, 為華夏自古以來祭祀山川江河的儀式, 在《史紀秦始皇本紀》中就有這項儀式, 書中說秦始皇駕崩的前一年秋天, 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 有人持璧遮使者曰:“請你替我把這塊玉璧送給滈(hào, 浩)池君”還說:“今年祖龍死。 ”

使者想問為什麼, 那個人就不見了。 使者帶著玉璧回去了, 秦始皇看到玉璧後沉默了很久說:“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退言曰:“祖龍者, 人之先也。 ”秦始皇派人查看玉璧, 發現是秦始皇二十八年行渡江祭祀水神投入水中的玉璧。

在東漢末年道教形成教團組織後也繼承了這種儀式,

方法為書病人姓名, 說服罪之意。 作三通, 其一上之天, 著山上, 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 謂之‘三官手書’。

(東漢三國兩晉道教木質簡牘)

後世道教此種儀式恢復了先秦的特徵, 一是多為帝王舉行, 二是所投皆為金玉, 祭山用“埋”, 祭水用“沉”。

早期用於“沉埋”的祭物, 有金銀器、銅器等。 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龍玉簡的固定禮儀。 它的一般方式是將寫有願望的文字玉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等器物一塊用青絲捆紮, 待舉行醮儀後, 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 作為升度之信, 以奏告三元。 下圖為武則天金簡。

1985年5月, 登封唐莊一農民, 在嵩山太室山峻極峰發現一個金質的長條片, 上書有文字。 上交登封人民政府, 並由登封人民政府撥交河南省博物館, 這件文物最初被命名為“武則天除罪金簡”, 後改名為“武則天金簡”。

赤金走龍為唐朝的文物,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高2.1—2.7釐米, 長4.1—4.3釐米。 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明朝, 在明朝投龍的主要地方在武當山。

此為1981年(一說1982年8月5日)出土于武當山紫霄宮賜劍台窖藏, 1994年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其中金龍作用是信使以通報神靈,

乞求神靈保佑。

此石質簡上的銘文我們可以知道, 這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上元節, 為啟修荊州太暉觀, 湘王朱柏(朱元璋12子)親自到武當山紫霄宮福地殿設立羅天大醮致祭投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