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文知識:三首《涼州詞》比較賞析

唐代的涼州, 轄地相當於河西走廊中部, 州治在姑臧(今甘肅武威)。 開元年間, 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 進獻給唐玄宗。

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 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 再配上新詞演唱。 “涼州詞”就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曲調, 這不止一首曲調, 不過寫成絕句的形式多一些。 這裡就把王之渙、王翰和薛逢三人的《涼州詞》來一番綜合賞析。

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其二: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楊柳:《折楊柳》曲。 )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其三:

昨夜蕃兵報國仇, (蕃bō:吐蕃, 西藏第一個藏族政權。 )

沙州都護破涼州。 (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

黃河九曲今歸漢,

塞外縱橫戰血流。

薛逢:《涼州詞》

王翰和王之渙生活在盛唐, 薛逢生活于中唐, 都是唐朝比較繁榮的時期。 自從唐太宗為了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的統治, 征服東突厥汗國之後, 開始對西域地區進行軍事作戰, 完全控制了西域。 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統治期間, 西域被吐蕃佔領。 之後, 西域時得時失, 武則天時被徹底收回, 直到唐德宗時唐朝又喪失西域。

因此, 一百多年間, 征戰不息, 既有衛邊的意義, 又有拓邊的故意, 而沉重的負擔總是壓在人民頭上。 因此邊塞詩總離不了展示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又有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 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也因為戰亂不已, 百姓苦不堪言;還有獨特的邊塞風光的恢宏壯偉等。

3000多年前的周穆王時, 西域有人獻“夜光常滿杯”, 可能是用和田的羊脂白玉雕成的。 盛滿酒後, 對月映照, 會發出異樣的光彩。 王翰的詩首句就點明了地域色彩, 接著把背景放在戰場上, 這就略帶了悲涼之意, 但也透出盛唐時期將士們的豪情。 對生死把握不定的無奈與衛國戍邊的壯志糅合在一起, 給讀者留下了思緒翻飛的廣闊空間。

下面我們介紹著名詩人綠原的今譯:

醉飲涼州詞

酒, 酒, 葡萄酒!

杯, 杯, 夜光杯!

杯滿酒香讓人飲個醉!

飲呀, 飲個醉──

管它馬上琵琶狂撥把人催!

要催你盡催, 想醉我且醉!

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

醉睡沙場, 誰解個中味?

古來征夫戰士幾個活著回?

王翰的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 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 首句用語絢麗優美, 音調清越悅耳, 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欲飲”兩字, 進一層渲染了酒宴外加音樂的熱烈氣氣氛。 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 盡情盡致。 後兩句看似悲涼感傷, 厭惡征戰, 其實隱含了樂而忘憂, 豪放曠達的激情。

王之渙的詩以神思飛躍, 氣象開闊取勝。 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

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 表現的是動態美。 這首詩與此正好相反, 觀察角度由近及遠, 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 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 在千里黃河與萬仞高山的壯闊背景下, 全詩的主要意象主要意象“孤城”凸顯出來, 又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楊柳”指的是《折楊柳歌辭》。 “羌笛”句不“折”而“怨”, 造語尤妙。 玉門關外, 春風不度, 楊柳不青, 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 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 加上“何須”, 情調悲而不失其壯, 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周宏)

薛逢的《涼州詞》更顯重要的是具有史料價值。“沙州都護破涼州”,西元851年一天的夜裡,沙州的節度使(又稱都護)張義潮乘吐蕃的內亂,率領當地的蕃兵(為唐朝守邊的少數民族士兵)一舉奪取了涼州,收回了被吐蕃佔領的屬地。第三句的“黃河九曲今歸漢”,頗有自豪的味道,流過九十九道彎的、綿延數千里的黃河終於又回到唐朝(唐代詩人多以“漢”代“唐”),可是第四句便轉出了悲涼:“塞外縱橫戰血流!”戰亂並沒有因這次軍事上的勝利而終止,人民依然在流血。詩人為祖國軍隊收復失地而產生的喜悅之情,又為吐蕃人民深受內亂之苦而沖淡。這悲喜情感的起伏,使這首小詩的主題從愛國主義的層次上升到人道主義的水準。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薛逢的《涼州詞》更顯重要的是具有史料價值。“沙州都護破涼州”,西元851年一天的夜裡,沙州的節度使(又稱都護)張義潮乘吐蕃的內亂,率領當地的蕃兵(為唐朝守邊的少數民族士兵)一舉奪取了涼州,收回了被吐蕃佔領的屬地。第三句的“黃河九曲今歸漢”,頗有自豪的味道,流過九十九道彎的、綿延數千里的黃河終於又回到唐朝(唐代詩人多以“漢”代“唐”),可是第四句便轉出了悲涼:“塞外縱橫戰血流!”戰亂並沒有因這次軍事上的勝利而終止,人民依然在流血。詩人為祖國軍隊收復失地而產生的喜悅之情,又為吐蕃人民深受內亂之苦而沖淡。這悲喜情感的起伏,使這首小詩的主題從愛國主義的層次上升到人道主義的水準。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