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民歌之父楊弦——他用一張唱片,開啟華語音樂新紀元

分享經典音樂, 筆耕原創評論

喜歡音樂的你, 加個關注吧

董小姐按:此前專欄文章介紹了風起雲湧的民歌運動中, 成長起來的一批優秀音樂人,

其中包括李泰祥、葉佳修、梁弘志、李壽全等人, 堪稱民歌中興的幕後英雄。 追本溯源, 在這些創作巨匠的前方, 還有人為民歌運動披荊斬棘、開荒拓土、奠定基石, 他們就是“民歌之父”——李雙澤、楊弦和胡德夫。

此三子共同締造了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 李雙澤在淡江大學丟掉手中的可樂瓶, 提出“唱自己的歌”, 民歌運動由此拉開序幕;楊弦發表《中國現代民歌集》, 是首張集結出版的民歌唱片, 並且首開創作演唱會的風氣, 其意義不啻於民歌運動打響的“第一槍”;胡德夫則是臺灣原住民, 一生都以“戰士”的姿態抗爭, 不論在樂壇還是社會。

歷史的機緣巧合中, 如果沒有這3個人的橫空出世, 也許就沒有後來改寫華語音樂走向的民歌運動。 今天, 我們就來記取民歌先驅中的楊弦。

楊弦和李雙澤一樣, 他們的名字在年輕一輩人中知者甚少。 楊弦並非音樂科班出身, 但他在學生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最初的音樂探索。 他在台大讀書的時候參加過校園合唱團,

能夠看譜, 隨後拜訪民族音樂家許常惠先生學習作曲, 還跟隨李奎然先生學過爵士樂、搖滾樂的作曲理論, 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前衛的。

楊弦和李雙澤是高中同學, 與胡德夫也熟絡, 年輕的時候, 他們這批人喜歡湊在一起討論音樂, 摸索著進行歌曲創作,

甚至舉辦個人演唱會。 1970年, 從海外回到臺灣的李雙澤, 興奮的把內地愛國主義歌曲《我的祖國》介紹給楊弦和胡德夫等人。

《我的祖國》又叫做《一條大河》, 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 這首歌由劉熾作曲、喬羽填詞、郭蘭英演唱, 真摯樸實並且氣勢磅礴, 歌唱出參加抗美援朝的戰士們對祖國、家鄉的無限熱愛。 六七十年代, 這首歌在海外的華人圈裡非常盛行, 李雙澤從菲律賓聽到之後, 把它介紹給楊弦、胡德夫, 他們暗下決心, 這就應該是他們要唱的歌。

1974年, 胡德夫在臺北的“國際學舍”舉辦了一場小型歌曲發表會, 楊弦作為嘉賓發表了他根據餘光中詩詞《鄉愁四韻》嘗試性的譜曲作品。 餘光中當時也在場, 他聽到之後覺得很好,

找到楊弦說他的詩集《白玉苦瓜》有很多詩都適合譜曲, 邀請楊弦進行嘗試。

《白玉苦瓜》中的許多詩作都是60年代餘光中在美國教書時候寫下來的, 彼時餘光中也聽了許多美國的民謠, 受到很深的影響, 他的遣詞風格也變得更加明朗, 結構齊整。 在詩人余光中的鼓勵下, 楊弦開始他了改變了臺灣原創音樂的嘗試,同時也為華語音樂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75年6月6日,剛剛從台大畢業的楊弦,以歌手和創作人的姿態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當天餘光中受邀坐在台下,臺北藝文圈裡很多有頭有臉的人物,也都到場觀看這場嘗試性的藝文實驗。

這場演唱會上,楊弦發表了9首原創歌曲,大多都是楊弦根據餘光中詩詞創作。在年輕人群體中,掀起了一場關於“民歌”的討論,大家開始有意識的探究“民歌”究竟是什麼,並且直接帶動了一股創作熱潮。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槍,而“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楊弦的現代民歌演唱會打破了專業音樂創作者壟斷市場的地位,首開知識青年投身歌曲創作的風氣,“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共識。此後,楊弦舉辦演唱會的這一天,被追溯為“民歌紀念日”。

楊弦的演唱會結束沒幾天,這群藝文圈的領袖人物在余光中家裡聚會,到場的有段鐘潭、楊弦、陶曉清、胡德夫、黃宗柏等人,大家一致認為既然楊弦的演出效果這麼好,這些歌應該錄成唱片出版。

同年,楊弦把他在演唱會上發表的9首歌曲收錄在一張唱片中,在餘光中等人的支持下,楊弦大膽的給專輯起名為《中國現代民歌集》,這是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上,正式面世的第一張創作專輯,由洪建全基金會代為發行。恰巧基金會的理事洪簡靜惠女士也去現場聽了楊弦的演唱會,陶曉清鼓勵楊弦做了一份企劃書寄給基金會,他們也很贊成這個年輕人的想法。

這個充滿人文精神的基金會由臺灣商人洪建全創立,旨在推動文教事業,是早期民歌運動尚未進入到商業化市場環節之前的重要推手。此後,還陸續發行了楊弦的第二張專輯唱片《西出陽關》,以及民歌早期代表合輯《我們的歌》一二三輯。

唱片中有一位為楊弦彈貝斯的年輕人叫陳志遠,他後來成了華語樂壇上無法超越的編曲大師。為楊弦彈鋼琴的是胡德夫,則是另一位“民歌之父”。談及這張專輯的創作初衷,楊弦說

“當時是想以歌詞的形式來表達詩的感覺,有些歌詞接近藝術歌曲,有些接近民謠風,有些比較中國式,有些也很接近西方民謠。其實更多是根據我自己的音樂背景,自己的感覺寫出來,有很多個人的東西在裡面。”

假如《詩經》是先民的民歌,樂府是先民的民歌,那麼到了今天,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嘗試著用現代詩來譜曲,將之成為現代民歌呢?後來出現的民歌運動、校園歌曲這些稱謂,都是從楊弦的這張專輯開始。

《中國現代民歌集》是現代華語樂壇上,具有啟蒙意義的開山之作。楊弦以餘光中詩集《白玉苦瓜》裡的詩作譜曲而成的歌曲,是現代民歌的雛形,也是華語音樂蒙昧青澀時期的一個符號印記。以這張唱片為起點,才有了後來華語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

1993年,在“民歌之母”陶曉清等人的主導下,由音樂界和傳媒界的專業人士參與,主流樂壇遴選出“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評選的時間節點就是以1975年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開始到1993年1月,由此可見,楊弦的這張唱片,在臺灣業界人士心目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楊弦不是華語樂壇上進行現代民歌探索的第一人,但是他以先驅的姿態用原創作品“自己的歌”,來實現“自覺、覺他”,喚醒臺灣一大批的有志青年投入創作,對未來華語音樂的走向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民歌得以流傳,楊弦居功甚偉,所以他被尊為“臺灣民歌之父”。

楊弦開始他了改變了臺灣原創音樂的嘗試,同時也為華語音樂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75年6月6日,剛剛從台大畢業的楊弦,以歌手和創作人的姿態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當天餘光中受邀坐在台下,臺北藝文圈裡很多有頭有臉的人物,也都到場觀看這場嘗試性的藝文實驗。

這場演唱會上,楊弦發表了9首原創歌曲,大多都是楊弦根據餘光中詩詞創作。在年輕人群體中,掀起了一場關於“民歌”的討論,大家開始有意識的探究“民歌”究竟是什麼,並且直接帶動了一股創作熱潮。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槍,而“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楊弦的現代民歌演唱會打破了專業音樂創作者壟斷市場的地位,首開知識青年投身歌曲創作的風氣,“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共識。此後,楊弦舉辦演唱會的這一天,被追溯為“民歌紀念日”。

楊弦的演唱會結束沒幾天,這群藝文圈的領袖人物在余光中家裡聚會,到場的有段鐘潭、楊弦、陶曉清、胡德夫、黃宗柏等人,大家一致認為既然楊弦的演出效果這麼好,這些歌應該錄成唱片出版。

同年,楊弦把他在演唱會上發表的9首歌曲收錄在一張唱片中,在餘光中等人的支持下,楊弦大膽的給專輯起名為《中國現代民歌集》,這是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上,正式面世的第一張創作專輯,由洪建全基金會代為發行。恰巧基金會的理事洪簡靜惠女士也去現場聽了楊弦的演唱會,陶曉清鼓勵楊弦做了一份企劃書寄給基金會,他們也很贊成這個年輕人的想法。

這個充滿人文精神的基金會由臺灣商人洪建全創立,旨在推動文教事業,是早期民歌運動尚未進入到商業化市場環節之前的重要推手。此後,還陸續發行了楊弦的第二張專輯唱片《西出陽關》,以及民歌早期代表合輯《我們的歌》一二三輯。

唱片中有一位為楊弦彈貝斯的年輕人叫陳志遠,他後來成了華語樂壇上無法超越的編曲大師。為楊弦彈鋼琴的是胡德夫,則是另一位“民歌之父”。談及這張專輯的創作初衷,楊弦說

“當時是想以歌詞的形式來表達詩的感覺,有些歌詞接近藝術歌曲,有些接近民謠風,有些比較中國式,有些也很接近西方民謠。其實更多是根據我自己的音樂背景,自己的感覺寫出來,有很多個人的東西在裡面。”

假如《詩經》是先民的民歌,樂府是先民的民歌,那麼到了今天,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嘗試著用現代詩來譜曲,將之成為現代民歌呢?後來出現的民歌運動、校園歌曲這些稱謂,都是從楊弦的這張專輯開始。

《中國現代民歌集》是現代華語樂壇上,具有啟蒙意義的開山之作。楊弦以餘光中詩集《白玉苦瓜》裡的詩作譜曲而成的歌曲,是現代民歌的雛形,也是華語音樂蒙昧青澀時期的一個符號印記。以這張唱片為起點,才有了後來華語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

1993年,在“民歌之母”陶曉清等人的主導下,由音樂界和傳媒界的專業人士參與,主流樂壇遴選出“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評選的時間節點就是以1975年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開始到1993年1月,由此可見,楊弦的這張唱片,在臺灣業界人士心目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楊弦不是華語樂壇上進行現代民歌探索的第一人,但是他以先驅的姿態用原創作品“自己的歌”,來實現“自覺、覺他”,喚醒臺灣一大批的有志青年投入創作,對未來華語音樂的走向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民歌得以流傳,楊弦居功甚偉,所以他被尊為“臺灣民歌之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