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吳天明“伯樂精神”薪火相傳

北京國際電影節不僅僅是一張城市名片、世界電影人的大聚會, 也是為青年電影人提供支持和幫助的孵化平臺。 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日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發佈會, 公佈2017年戰略計畫:坐實青年電影專案並建立青年編劇人才庫。 發佈會上還公佈了第二屆“製片人培育計畫”選送坎城製片人工作坊的入圍名單:青年製片人龍淼淵、羅思、莎日娜、史力嘉、楊城、楊競獲得前往坎城的機會。

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李國奇所說:“中國電影的未來在青年, 我們不但要通過好電影贏得青年觀眾, 更要培育一大批充滿活力、富於創新的青年人才。 ”

3年前, 中國著名的第四代電影導演吳天明猝然離世, 引發了電影界的集體懷念。 吳天明在擔任西影廠廠長期間, 一手提拔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一大批青年電影人, 被稱為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伯樂。 吳天明曾經說過, “青年強, 則中國電影強” , 青年電影人的水準能代表未來電影的水準和潛力。 為了繼承發揚吳天明對青年電影人的扶植和提攜, 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在他去世不久後成立。 該基金旨在搭設公益服務平臺和青年電影人才培育平臺,

開展電影專項評選和獎勵活動, 扶持和推介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青年電影專案, 將聯合國內外各大電影節、影視公司及專業影視院校在電影項目的各個環節給予支持, 切實地幫助一批能夠把中國電影推向更高度的新銳青年電影人, 逐步發展成為中國青年電影人才的孵化器, 重點培養三大塊人才——青年導演、編劇、製片人, 提升中國電影新生力量的影響力。

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的2017年度評委陣容十分強大, 包括了著名製片人方勵;著名製片人、威秀娛樂集團亞洲公司總裁艾秋興;著名電影學者、影評家、劇作家、製片人焦雄屏;著名影評人、東京選片人Maggie Lee;著名編劇梅峰;著名導演張婉婷、羅啟銳、關錦鵬。

黃建新回憶說, 信任並提攜年輕導演的吳天明非常有人格魅力。 “當年我跟他工作了兩個月以後, 就對他非常非常的崇拜。 他最厲害的地方, 是他要信任你就非常信任。 我後來到電影學院進修的導演, 回國營廠, 那時按資排輩。 當時看到張賢亮的小說, 我跟吳天明說我喜歡, 問他我改了劇本你看怎麼樣?如果不行我跟老導演拍。 兩天以後, 吳天明找我, 說不用跟老導演, 讓我自己獨立導演。 所以, 我一直覺得吳天明是中國這一代導演的伯樂。 那時候受體制的限制, 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為中國電影推出一批人, 非常非常珍貴。 ”在黃建新看來, 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對青年影人的扶植,
其實是對吳天明伯樂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青年影人得到成長

入圍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製片人培育計畫”的幾名青年製片人, 每個人的作品都有著強烈的風格和表達。 龍淼淵的《好友》是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 講的是一種人生無所歸依的孤獨;羅思的《廢墟》由三個發生在北京的小故事組成, 有個共同的主題“廢墟”。 羅思意在向觀眾展示千萬生活在這個城市裡遊蕩靈魂的一部分;莎日娜的《撞車》構思精巧, 通過撞車這個偶發事件帶觀眾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私欲和恐懼, 是否惡就會從此消失;史力嘉擔任製片人兼編劇的《無根藤》講述了兩個雙胞胎姐妹, 因為選擇不同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的故事, 展現了他個人的人生哲學;楊城的《難念的經》用一種真實自然的風格還原一個由六個普通家庭組成的大家庭的普通生活, 給觀眾帶來一次發現和旁觀自身的機會;楊競的《柔情史》展現的是一對母女在北京胡同的日常生活。入圍者楊城認為,電影節是一個可以幫助青年電影人的平臺,獲得獎項提名就相當於是在業內給你很大的肯定,而參加電影節還會帶來別的更多的資源,看你怎麼去合理地利用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平臺現在越來越好了。”楊城說。

香港著名電影人文雋在姜文第一次做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他也認為青年電影人是電影行業的未來。提起被稱為第五代電影導演伯樂的吳天明,文雋也非常佩服。“那個年代,一個青年電影人想當導演多難啊。哪怕你是學導演專業出身的,到了製片廠也得要廠長信任你,然後一步一步做到副導演,再做到導演。為什麼大家那麼尊重吳天明?他當西影廠廠長時候提拔了很多青年電影人,甚至也給了不是導演專業的年輕人當導演的機會。”《雞犬不寧》的導演陳大明則表示,即便在新千年之後,青年電影人想拍部電影都舉步維艱,因為大的市場不好。而現在的青年電影人可以說是趕上了好的時候,不缺資金,也有很多的機會。“我覺得青年電影人不應該追求明星,而應該追求品質和自己的風格。如果這樣拍不了商業電影,可以拍網大(網路大電影)嘛。現在的觀眾越來越挑剔,拍出好品質的電影才會有未來。未來一定是年輕人的世界。”北京晨報記者 楊蓮潔/文 柴春霞/攝

給觀眾帶來一次發現和旁觀自身的機會;楊競的《柔情史》展現的是一對母女在北京胡同的日常生活。入圍者楊城認為,電影節是一個可以幫助青年電影人的平臺,獲得獎項提名就相當於是在業內給你很大的肯定,而參加電影節還會帶來別的更多的資源,看你怎麼去合理地利用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平臺現在越來越好了。”楊城說。

香港著名電影人文雋在姜文第一次做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他也認為青年電影人是電影行業的未來。提起被稱為第五代電影導演伯樂的吳天明,文雋也非常佩服。“那個年代,一個青年電影人想當導演多難啊。哪怕你是學導演專業出身的,到了製片廠也得要廠長信任你,然後一步一步做到副導演,再做到導演。為什麼大家那麼尊重吳天明?他當西影廠廠長時候提拔了很多青年電影人,甚至也給了不是導演專業的年輕人當導演的機會。”《雞犬不寧》的導演陳大明則表示,即便在新千年之後,青年電影人想拍部電影都舉步維艱,因為大的市場不好。而現在的青年電影人可以說是趕上了好的時候,不缺資金,也有很多的機會。“我覺得青年電影人不應該追求明星,而應該追求品質和自己的風格。如果這樣拍不了商業電影,可以拍網大(網路大電影)嘛。現在的觀眾越來越挑剔,拍出好品質的電影才會有未來。未來一定是年輕人的世界。”北京晨報記者 楊蓮潔/文 柴春霞/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