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建文帝禪隱南山應天壽佛寺;禪隱南山十五年之潛心譯解南華經

上一期我們的故事講到:【建文帝禪隱南山應天壽佛寺】禪隱南山十五年之逢凶化吉初入南山寺

今天我們的故事接著上一篇, 建文帝在寺院裡都是怎麼度過的?

建文帝在江浙及華中各地區的寺院裡, 度過了二十多年, 他生性聰慧, 對佛經有所研究, 有所徹悟, 所以每同長老談論佛經, 講求佛法時, 必至深夜, 深得長老的器重。 他對人彬彬有禮, 與新老僧人互敬互愛, 和睦相處, 不管是什麼工作都積極肯幹, 大家都很喜歡他。

寺院裡的經文, 都是由僧人抄寫的, 而寺院裡大多數的僧人都沒有讀過書, 談不上會寫字,

所以能抄寫經文的僧人很難找到。 寶華山壽佛寺原先也有一個書法較好, 能抄寫經文的職事僧, 但因年老已在去年的三月圓寂了, 一年多來經文都未能抄寫, 長老一直為此事煩惱。

建文帝飽讀詩書, 並且寫得一手好字, 在宮中的時候就經常學習書法, 他從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中, 取其所長, 補其所短, 自成一家。 當年京中盛傳建文帝的書法為“顏筋柳骨。 ”建文帝的到來, 使長老看到了希望, 抄寫經文的工作自然就非他莫屬了。

建文帝抄寫的經文字跡清秀, 速度又快,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就把積壓了一年多的經文, 抄寫得工工整整交給長老, 長老十分滿意, 僧人們更是讚不絕口。 寺院裡收藏有很多佛經和各類經文,

藏經閣的鎖匙都是由長老保管, 一般僧人很少進入。 建文帝手腳勤快, 做事又非常細心, 藏經閣的日常清理工作, 長老都是交給他去做。 每天建文帝都把藏經閣打掃得乾乾淨淨。 但是由於藏經閣藏書太多, 多年來缺乏管理, 想要查閱經書是件很費勁的事, 長老有時還不得不叫建文帝幫忙。 為整理好藏經閣裡的經書, 他征得長老同意, 首先把所有經書進行分類, 然後按類別編出目錄, 待把這些工作做好後, 所有的經文、經書一目了然, 查找起來十分方便。 自此以後, 長老把管理藏經閣的工作交給了建文帝, 自己掌管多年鎖匙也交給了他。

藏經閣裡有一個小巧精緻的木盒, 這個木盒由長老鎖著, 由於不便過問,

不知道裡面藏了什麼東西, 直到有一天長老和他談論佛經時, 才偶然告訴他。 原來木盒裡藏的是一本佛經, 這部佛經是10多年前, 建文帝還未來寶華山壽佛寺的時候, 有一位雲遊的高僧, 從東都洛陽白馬寺帶來送給本寺的。

說起東都洛陽白馬寺裡的白馬, 它就是唐玄奘到天竺佛國取經所騎的白馬, 白馬跋山涉水, 歷盡艱險, 同玄奘大法師到天竺國那蘭陀寺取回佛經650多部, 又不辭辛勞把經書馱回京城長安。 為紀念白馬西行的功績, 唐皇下旨, 在東都洛陽建造一座相當規模的寺院, 這座寺院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白馬寺。

建文帝虔心地請問長老, 能否把木盒打開, 把裡面的經書拿出來給他看看。 長老多年來沒打開過木盒,

找來鎖匙把木盒打開, 小心翼翼地把經書拿出來給建文帝看, 並鄭重地告訴他:“自從那位高僧把經書拿來後, 由於沒有人能看懂, 所以一直珍藏著。 ”

建文帝拿著這本經書, 先看封面, 然後輕輕的地打開書頁來看, 難怪別人看不懂, 原來裡面的文字全是梵文。 他拿著經書只顧自己看, 看得非常專注入神, 卻忘了長老還在身邊站著, 長老看到建文帝看得那麼投入, 在一旁問他:“此書能否看懂?是何書名?”建文帝抬起頭來告訴長老:“此書為華蓮經, 剛才粗看了幾頁, 書中所載經文, 還能看懂一二。 ”長老又問建文帝:“此書既能看懂一二, 能否校譯?”建文帝告訴長老:“書中文字全是梵文, 依弟子之見, 此書應是唐玄奘大法師從天竺國取回佛經650部之一,

非常珍貴, 長老能夠擁有, 是佛光普照, 我寺之幸。 至於能否校譯, 目前尚無法確定, 須待弟子從頭到尾認真細看幾遍, 方能決定。 ”

得到這本經書建文帝愛不釋手, 每晚都讀到深夜, 這本華蓮經分主冊和副冊, 主冊所載全是佛門的功課, 實為佛門弟子修身必讀;副冊共16部, 分別為曆法、醫藥、植牧等, 這本華蓮經的16部副冊, 涉及面廣, 可算是一本百科全書。 現在建文帝所看的是第4冊, 書中所述為醫藥和陰陽五行。

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 建文帝已基本能讀懂了, 便嘗試著開始校譯, 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一本300多頁的華蓮經副冊, 已經基本校譯完畢, 又經過半個多月的校對, 前後大約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一部梵文經書終於被建文帝用漢文譯解出來了。 長老看過後,對這位從北方來的佛門弟子更加喜愛了。

雖說隋代以前,佛教已傳入中國,但真正佛教的興盛應算是在唐朝,唐朝的玄奘大法師西行到天竺國取經,實際上是到天竺國留學深造,研究佛法。他取回佛經650多部,要全部翻譯成漢文,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工作量非常之大。他回國後,年紀已不小,單靠他一人是很難完成的。當時國內有揚州的鑒真大師對梵文有所研究,對於佛經的校譯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後來他東渡日本傳授佛法,5次出海都失敗而回,直到第6次出海才成功到達日本,到日本後眼睛已失明,鑒真大師以頑強的意志,衝破艱難險阻,到日本在唐昭提寺宣講佛法,直到最後在日本圓寂。

唐朝以後,各朝代又有許多佛經傳入中國,佛經的校譯一直以來都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要說建文帝校譯經文,也不是原來就會的,他在離開南京應天府後,先後在江浙及華中各地的大小寺院裡度過了20多年。離別塵世,循入空門,深山古寺,晨鐘暮鼓,清幽辟靜。靜能養性。他天資敏悟,又虛心學習,他對佛法雖然沒有高深造詣,但由於經常接觸各種經書,對梵文的研究也費了許多心力,所以他在各寺院的時候,如有佛經需要校譯,寺院長老都派他參加這項工作,當時校譯經文的工作,大都是由幾個人集體進行的,而手邊又有可查找的資料,如碰到問題還可集體討論。現在,建文帝要獨自一人在寶華山壽佛寺校譯這部華蓮經,沒有了以往的條件,其困難之大,真是可想而知了。

(故事未完,明日繼續!)

文章作者:吳光

編輯:雯雯baby

《醉美橫縣》致力於原創圖文發佈,努力挖掘橫縣的最美風景、獨特風情、城鄉建設、特色美食!

長老看過後,對這位從北方來的佛門弟子更加喜愛了。

雖說隋代以前,佛教已傳入中國,但真正佛教的興盛應算是在唐朝,唐朝的玄奘大法師西行到天竺國取經,實際上是到天竺國留學深造,研究佛法。他取回佛經650多部,要全部翻譯成漢文,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工作量非常之大。他回國後,年紀已不小,單靠他一人是很難完成的。當時國內有揚州的鑒真大師對梵文有所研究,對於佛經的校譯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後來他東渡日本傳授佛法,5次出海都失敗而回,直到第6次出海才成功到達日本,到日本後眼睛已失明,鑒真大師以頑強的意志,衝破艱難險阻,到日本在唐昭提寺宣講佛法,直到最後在日本圓寂。

唐朝以後,各朝代又有許多佛經傳入中國,佛經的校譯一直以來都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要說建文帝校譯經文,也不是原來就會的,他在離開南京應天府後,先後在江浙及華中各地的大小寺院裡度過了20多年。離別塵世,循入空門,深山古寺,晨鐘暮鼓,清幽辟靜。靜能養性。他天資敏悟,又虛心學習,他對佛法雖然沒有高深造詣,但由於經常接觸各種經書,對梵文的研究也費了許多心力,所以他在各寺院的時候,如有佛經需要校譯,寺院長老都派他參加這項工作,當時校譯經文的工作,大都是由幾個人集體進行的,而手邊又有可查找的資料,如碰到問題還可集體討論。現在,建文帝要獨自一人在寶華山壽佛寺校譯這部華蓮經,沒有了以往的條件,其困難之大,真是可想而知了。

(故事未完,明日繼續!)

文章作者:吳光

編輯:雯雯baby

《醉美橫縣》致力於原創圖文發佈,努力挖掘橫縣的最美風景、獨特風情、城鄉建設、特色美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