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笛子戲”的前世今生

京劇、豫劇都是聊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但它們都不屬於本土劇種。 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獨具聊城本地特色的劇種大笛子戲, 聊城很多人卻不甚瞭解。 大笛子戲曾給聊城這片熱土貢獻精彩演出, 儘管銷聲匿跡多年, 但健在的20餘位大笛子戲主要演員、樂師依然時常自發組織在一起唱念練習, 為大笛子戲的傳承而堅守。 4月14日, 聊城晚報記者就走近這一群體, 傾聽他們和大笛子戲的故事。

城區隱居著一支大笛子劇團

七位老演員情難斷

目前, 在聊城城區分散居住著20餘位大笛子戲老藝術家,

年逾古稀的他們儘管退出演藝圈40多年, 但仍對大笛子戲難以割捨。 4月14日, 75歲的劉鳳蘭、73歲的高玉萍、72歲的史相娥、72歲的王桂茹、72歲的王百元以及年過花甲的史洪恩、傅樂銅一見到記者, 就開始侃侃而談, 難掩對大笛子戲的留戀之情。 “這些老演員, 十二三歲就開始學羅戲, 一唱就是二三十年。 儘管藝術家們年老了, 但還能組起團來對年輕人加以傳承, 再晚幾年, 恐怕大笛子戲真的要失傳了!”劉鳳蘭說。

史相娥說, 大笛子戲以長號喇叭大笛子為主奏樂器, 每當開場和戲的高潮時都會吹響這個長號喇叭大笛子, 因它的聲音洪亮, 振動全劇場, 音傳八方, 聞者起舞, 聽者歌唱, 加上配以三弦、笙, 使用尖子號四大扇(件), 具有風格的獨特性,

因此得名大笛子戲。

高玉萍告訴記者, 大笛子有100多個唱腔, 300多部傳統戲, 它的曲調由當時民間流行的俗曲小令(如山坡羊、娃娃調)所組成。 因為沒有專門的曲譜, 代代都是依靠師傅口傳的方式來傳授。

王桂茹表示, 大笛子戲換牌頻繁, 過門變化多樣, 同曲不同唱, 伴奏以大笛為主, 間配鼓板、羅、笙及四大扇和海螺。 音樂跳度較大, 有時出現七八度大跳, 最大音度可達十八度。 “大笛子戲七分音樂三分唱, 沒音樂清唱很難聽”, 大笛子戲以過門音樂為主, 以唱腔音樂為次, 二者有機結合形成一句一學結構, 克服枯燥乏味之感, 使旋律更加和諧柔美。

“大笛子戲的唱詞以長短句式為主, 對偶句式和單句式為次。 ”王百元說, 大笛子戲傳統劇碼以武戲為主,

黑、紅臉是主角, 所以, 打擊樂在演出中佔有突出位置。

史洪恩說:“大笛子戲的表演身段以大洪拳和梅花拳為基架, 潤以藝術色彩。 ”王百元說, 大笛子戲有粗獷、潑辣、誇張的特點。 採訪中, 劉鳳蘭、王桂茹還用唱段加以說明, 史相娥不時表演一下演出的動作, 高玉萍則當場表演了劈腿動作。 “儘管放下多年了, 但這些動作至今仍不在話下。 ”高玉萍說。

“大笛子戲”前身叫羅戲

田漢命名為“大笛子”戲

“‘大笛子戲’又稱羅戲, 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戲曲鼻祖’, 在歷史文獻中也稱‘羅戲’、‘玀戲’、 ‘邏邏’等, 在民間也有‘大笛子羅羅’等稱謂。 ”市藝研所負責人介紹, 大笛子戲源于唐代宮廷音樂, 成于宋朝, 盛於元朝, 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比昆曲還早。 大笛子戲發源於何地, 又是怎樣形成的, 目前缺少文字記載。 明末, 隸屬山東的范縣曾成立大羅戲 “公藝班”, 走遍了晉冀魯豫, 演唱了近百個劇碼。 因羅戲唱的故事大多為打打殺殺、農民起義等內容, 威脅到封建王朝的統治,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 多次遭到禁演。 遭禁演後, 羅戲民間藝人散落在各地, 很多地方的藝人慢慢消失得不見蹤影。

現居住在鴻順花園社區的大笛子戲主要演員劉鳳蘭告訴記者, 畢竟范縣有大羅戲 “公藝班”的老根底,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範縣(現在的河南省范縣原來歸聊城管轄)楊集鄉前後店村仍活躍著一支民間羅戲隊。

“可以說, 范縣楊集鄉前後店村是禁演後羅戲的再生地。 ”高玉萍說,

前後店村也就是大笛子劇團老演員劉鳳蘭、劉愛榮所在的村莊。 當時演出人員大部分都是楊集鄉前後店村附近的藝人, 常奇、郎方鐸兩位老藝術家帶領20多個人在劉鳳蘭家裡排戲, 而後在附近村莊演出。 范縣濮城鄉得知前後店村有個羅戲演出隊後, 就把這支隊伍請到濮城鄉。 1955年, 羅羅劇團在濮城鄉成立。 1956年, 羅羅劇團參演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獲三等獎。 之後郎方鐸老師代表少數劇種參加華東會演, 時任中國戲曲家協會主席的田漢觀看後認為, 羅戲以大笛子吹奏為主, 應以“大笛子”命名。 不久, 羅戲被田漢更名為大笛子戲, 1957年上半年, 羅羅劇團更名為大笛子劇團。 1958年8月, 劇團由濮城公社調入範縣, 演出劇碼和演出品質以及劇團的整個面貌都走上正規, 並被批准為範縣專業劇團。1960年8月,範縣開始整頓劇團,將範縣三個豫劇團、京梆劇團、四平調劇團、莘縣評劇團的部分演員合併到大笛子劇團。

大笛子戲逐步步入了正規

由範縣到聊城紮了根

合團後的大笛子劇團演職人員約有60人。不久,在範縣師範學校坐科學習,由上級派來的音樂教師姜寶海(山東藝專音樂系畢業)教給演員唱腔、識簡譜以及音樂知識,對音樂進行了改革,縮短了句間長過門,省略了長拖腔,使鬆弛節奏更加緊湊,既保留了曲牌旋律優美之長,又能讓觀眾聽懂唱詞。

在范縣文化局的領導下,大笛子劇團重新挖掘、整理了傳統戲,排了新老劇碼,劇團在晉冀魯豫一帶開始巡迴演出。1962年,正當大笛子劇團演出蒸蒸日上四面開花的時候,範縣大笛子劇團被撤銷了,後經老藝術家郎方鐸、耿廣文、郎順喜等向各級領導反映,在中央領導及相關部門關懷下,劇團在被撤銷幾個月後得以恢復。

1963年3月8日,上級為了培養、提攜大笛子劇種(劇團)(因為全國唯一的劇種,也是唯一的專業劇團),把大笛子劇團從山東省範縣調到聊城,成立聊城專區大笛子劇團。劇團上調聊城後,加工整理了原有劇碼,又陸續編排了新劇碼和現代戲。如移植了京劇的《擋馬》《戰馬超》《泗洲城》《楊金花奪印》。移植了山東省柳子劇團的《孫安動本》、黃梅戲的《七仙女下凡》、河北梆子的《殺廟》、山西梆子的《假婿成龍》、豫劇的《十二寡婦征西》等等。經常到臨清、康莊、冠縣、高唐、茌平、陽穀、小廣平、東阿、莘縣等聊城附近縣城及公社演出。大笛子戲劇團的大部分演職人員也落戶聊城。

與馬金鳳唱對台的大笛子

有望在藝術家呼籲下重生

1963年8月,山東藝專畢業生許九鈞、李壯猷被分配到劇團,使得大笛子戲由單一佈景改變成軟景、硬景、幻燈三結合立體佈景,原來較為散亂的曲譜整理成冊。隨即,《焦裕祿》、《安源怒火》、《江姐》、《朝陽溝》、《草原英雄小姐妹》、《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南方烈火》等多部現代戲也相繼走上舞臺。

隨著大笛子劇團演出水準不斷提高,演出地域也不斷擴大。一次,劇團在鄭州演出時,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親臨指導,全團演職員很受感動。還有一次,劇團在開封演出時正好和洛陽馬金鳳豫劇團對台演出,當時觀眾看大笛子戲的比較多。

1968年,聊城地區大笛子劇團由上級有關部門批准更名為“聊城地區文工團”,聊城地區文工團於1970年12月被撤銷。劇團撤銷後,部分演職人員被分配到聊城京劇團和評劇團,大部分演職人員被分配到工廠(企業)。當時,劉鳳蘭來到聊城運輸機械廠、高玉萍到了聊城油泵油嘴廠、王百元和史相娥到了聊城化工機械廠,王桂茹到了聊城電機廠。“從演員到工人,從事業單位到企業,對大笛子戲演職人員來說是命運的一次重要轉折。”劉鳳蘭說,當時大笛子戲演員們一個個眼含熱淚告別從事多年的心愛的文藝工作崗位。

劉鳳蘭表示,離開文藝崗位近半個世紀,她們時時刻刻在懷念大笛子劇種(羅羅),時時刻刻在懷念大笛子劇團,呼籲政府拯救大笛子劇種,恢復大笛子劇團,讓它得以重生。

市藝研所負責人表示,最近,市文廣新局到範縣調研大笛子劇種情況後,準備以我市某劇團作為班底,聘請原大笛子戲劇團這些老藝術家進行指導,逐步恢復聊城大笛子戲,讓聊城這一獨一無二的劇種重新登上舞臺。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韓銀亮 徐胤

並被批准為範縣專業劇團。1960年8月,範縣開始整頓劇團,將範縣三個豫劇團、京梆劇團、四平調劇團、莘縣評劇團的部分演員合併到大笛子劇團。

大笛子戲逐步步入了正規

由範縣到聊城紮了根

合團後的大笛子劇團演職人員約有60人。不久,在範縣師範學校坐科學習,由上級派來的音樂教師姜寶海(山東藝專音樂系畢業)教給演員唱腔、識簡譜以及音樂知識,對音樂進行了改革,縮短了句間長過門,省略了長拖腔,使鬆弛節奏更加緊湊,既保留了曲牌旋律優美之長,又能讓觀眾聽懂唱詞。

在范縣文化局的領導下,大笛子劇團重新挖掘、整理了傳統戲,排了新老劇碼,劇團在晉冀魯豫一帶開始巡迴演出。1962年,正當大笛子劇團演出蒸蒸日上四面開花的時候,範縣大笛子劇團被撤銷了,後經老藝術家郎方鐸、耿廣文、郎順喜等向各級領導反映,在中央領導及相關部門關懷下,劇團在被撤銷幾個月後得以恢復。

1963年3月8日,上級為了培養、提攜大笛子劇種(劇團)(因為全國唯一的劇種,也是唯一的專業劇團),把大笛子劇團從山東省範縣調到聊城,成立聊城專區大笛子劇團。劇團上調聊城後,加工整理了原有劇碼,又陸續編排了新劇碼和現代戲。如移植了京劇的《擋馬》《戰馬超》《泗洲城》《楊金花奪印》。移植了山東省柳子劇團的《孫安動本》、黃梅戲的《七仙女下凡》、河北梆子的《殺廟》、山西梆子的《假婿成龍》、豫劇的《十二寡婦征西》等等。經常到臨清、康莊、冠縣、高唐、茌平、陽穀、小廣平、東阿、莘縣等聊城附近縣城及公社演出。大笛子戲劇團的大部分演職人員也落戶聊城。

與馬金鳳唱對台的大笛子

有望在藝術家呼籲下重生

1963年8月,山東藝專畢業生許九鈞、李壯猷被分配到劇團,使得大笛子戲由單一佈景改變成軟景、硬景、幻燈三結合立體佈景,原來較為散亂的曲譜整理成冊。隨即,《焦裕祿》、《安源怒火》、《江姐》、《朝陽溝》、《草原英雄小姐妹》、《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南方烈火》等多部現代戲也相繼走上舞臺。

隨著大笛子劇團演出水準不斷提高,演出地域也不斷擴大。一次,劇團在鄭州演出時,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親臨指導,全團演職員很受感動。還有一次,劇團在開封演出時正好和洛陽馬金鳳豫劇團對台演出,當時觀眾看大笛子戲的比較多。

1968年,聊城地區大笛子劇團由上級有關部門批准更名為“聊城地區文工團”,聊城地區文工團於1970年12月被撤銷。劇團撤銷後,部分演職人員被分配到聊城京劇團和評劇團,大部分演職人員被分配到工廠(企業)。當時,劉鳳蘭來到聊城運輸機械廠、高玉萍到了聊城油泵油嘴廠、王百元和史相娥到了聊城化工機械廠,王桂茹到了聊城電機廠。“從演員到工人,從事業單位到企業,對大笛子戲演職人員來說是命運的一次重要轉折。”劉鳳蘭說,當時大笛子戲演員們一個個眼含熱淚告別從事多年的心愛的文藝工作崗位。

劉鳳蘭表示,離開文藝崗位近半個世紀,她們時時刻刻在懷念大笛子劇種(羅羅),時時刻刻在懷念大笛子劇團,呼籲政府拯救大笛子劇種,恢復大笛子劇團,讓它得以重生。

市藝研所負責人表示,最近,市文廣新局到範縣調研大笛子劇種情況後,準備以我市某劇團作為班底,聘請原大笛子戲劇團這些老藝術家進行指導,逐步恢復聊城大笛子戲,讓聊城這一獨一無二的劇種重新登上舞臺。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韓銀亮 徐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