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證新政頻出合力監管 劍指委外市場

自4月11日開始, A股市場便頻頻出現個股“閃崩”的案例, 一時間銀行收緊委外資金、“溫州幫”甩貨出逃的傳言不絕於耳。 《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

防範金融風險、壓縮監管套利空間、引導資產管理行業回歸本源正在成為各個監管部門的共識。

頻頻出現的個股“閃崩”, 正在成為A股市場的一大現象。 上週二, 秀強股份、超訊通信、皖新傳媒、健盛集團、朗源股份等多檔股票盤中突然跳水並封住跌停。 週三則是中國平安和興業銀行尾盤遭遇“閃崩”, 週四、週五這一情況仍在延續。 上交所則在上週五證實, 中國平安和興業銀行的“閃崩”, 系由中信建投證券下屬的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多個專戶產品短時間內, 以遠低於市場成交價的價格集中大量賣出導致, 相關交易指令由專戶產品的投資顧問公司下達。

業內人士表示, 上述被上交所“點名”的產品很可能是通道產品,

由投資顧問全權負責投資運營, 而中信建投基金僅收取一定的通道費用。 而在目前的監管環境下, 無論是證監會系統還是銀監會系統, 對這類資金正在加強監管, 這或許是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期, 銀監會下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要點》, 文中不僅對以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為載體的通道業務要求整改, 對涉及銀行委外的資產也提出了更嚴格的監管。 檔明確提出, 非銀機構利用委外資金進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風險等現象屬於理財空轉套利的範疇, 銀行機構需對此進行自查

據瞭解, 委外業務的主要參與者為商業銀行, 委外業務就是銀行將自營資金或理財資金委託給基金、券商、信託和私募等公司投資的新模式;也有部分中小銀行的委外業務以投資顧問方式操作。

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 大量理財資金通過基金公司子公司、委外定制基金等方式湧入市場, 已成為金融系統中的風險點之一。

資料顯示, 自2012年11月首批基金公司設立的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子公司誕生後, 短短不到4年時間, 基金子公司規模狂飆突進, 並於2016年上半年底首次超過10萬億元大關。 與此同時, 委外機構資金大量湧入公募市場, 委外定制基金淪為銀行等機構資產配置的業務通道, 資料顯示, 公募行業2016年全年共成立新基金1151只, 其中機構定制類產品為587只, 占比高達51%。 另據濟安金信的統計,

截至2016年末, 在公募基金中, 疑似委外定制基金的數量約為633只, 規模約為1.08萬億元;在非公募類產品方面, 委外的規模大約有3萬億元。 隨著委外定制基金的批量發行, 產品同質化現象加劇、流動性風險等弊端逐漸暴露。

種種跡象顯示, 針對資管行業特別是公募基金行業淪為通道的現象, 監管部門始終保持了高度關注, “去通道化”的力度也正在一步步加強。

編輯:李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