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別讓孩子為了學而學,會“玩”才能更有出息

小女兒每天放學寫完作業, 都會有自己空出來的時間專門去“玩”。 孩子玩的那些遊戲看不出什麼意思, 但是她自己卻樂在其中,

總是拿著自己“玩”出來的花樣成果來給我炫耀, 有時還會因為玩把房間弄的亂糟糟, 但我從不干擾她玩, 因為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會玩”。

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本身就是個不會“玩”的人, 我小時候最羡慕的就是那些“會玩”的孩子, 看著領頭的孩子帶著家屬院裡的一群孩子, 瘋玩, 瘋跑, 我總是遠遠的站著, 我融入不進去, 我也帶領不起來, 我只會看書和讀書, 童年的我感覺特別的孤獨。 而最讓我覺得懊惱的是, 長大後, 我發現不會“玩”成了工作上最大的阻礙。

不少小學和中學生家長都反映, 自己的孩子“不會玩兒了”。 放假了, 不是宅在家裡、就是抱著電腦、手機, 孩子不願意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即使出去也是提不起興趣。

“不會玩兒”使越來越多的孩子很難找到健康的娛樂和減壓方式, 害怕獨處、不愛運動、沉迷網路等情況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 這些都是因為從小沒有培養起“會玩兒”的好習慣造成的, 時間長了會讓孩子丟掉了最簡單的快樂。

美國斯坦福大學相關專家經過科研對孩子玩的意義做了如下總結:

1、玩可以讓孩子比較早的學到一些社交的技巧。

孩子通過和他們同齡人之間的玩耍, 可以學到很多的社會交往技巧。 比如說他們可以在玩耍的過程中瞭解夥伴情緒的變化。

2、玩對於孩子情緒的調節與控制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

比如說幾個孩子在玩同一個玩具時, 孩子需要等待輪到他的時機, 這就是一種自我調節能力。 同時, 也是一種情緒的自我調節, 比如說當孩子感到比較沮喪, 心情不好的時候, 需要有一種自我的控制, 而不是立刻把這種不良的情緒宣洩出來。

3、通過玩耍中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 可以提升孩子肌肉的能力。

孩子會玩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個過程中,

他們可以鍛煉自己相關的肌肉機能, 比如說去拿住玩具, 拿住筆, 還包括大動作, 如何去控制自己身體的一些部位等。

4、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可以學會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說當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有關玩具的問題, 他們就會主動去想如何去解決;當多名孩子在一起玩集體遊戲的時候, 他們也會去思考如何公平地玩這個遊戲, 而且在玩的過程中他們也要不斷地想一些新的辦法, 讓這個遊戲繼續下去, 而不至於中途中斷。 這些都將為成年後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打下基礎。

一個會玩的孩子, 表達能力一定不會差, 因為他首先需要向夥伴們講明白玩的規則是什麼?這種能力在長大成人後的學習、工作上,

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能力。 就像我拿著方案需要去和客戶來講解的時候, 我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總是很差, 需要講很長時間才能把方案表達清楚。

一個會玩的孩子, 溝通能力也一定很強, 因為他可以組織起一群孩子跟隨他一起玩。 在玩耍中, 孩子學會了與人合作、與人相處。 他們學著去瞭解另一個人的想法, 通過談判和妥協解決衝突。 這在無形中為孩子的社會交往做好了最初的鋪墊。 小時候, 如果能夠組織一群人去玩, 長大了, 自然也能組織一群人去賺錢, 這些能力都是相通的。

一個會玩的孩子, 創造力也一定非常多, 在自由玩耍中, 孩子雙手的靈巧性受到鍛煉, 因四肢運動與大腦思維之間的生理聯繫, 而促使孩子大腦最富創造性的區域得到開發。 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評論事物,喜歡嘗試,思考變化多,反應迅速,不受已知資訊的限制等。而他也總是有新鮮玩意來引起其他孩子的熱情。這種能力放在學習上、工作中也是一樣,面對問題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有多重思維,以及更多的創新出來,一定比我這樣只會死讀書的孩子強很多倍。

小時候因為我不會玩,所以媽媽常常教我玩,媽媽說:“你會玩,才能交到更多朋友啊!”媽媽小時候就是玩的多面手,而且都是同學間口口相傳的“跳皮筋大王”,“乒乓球高手”的響亮稱號。而這些能力也在她工作以後也凸顯重要,因為溝通能力,親和力特別強,媽媽在單位裡是最受歡迎的人,上到領導下到職員都相處融洽,以至於現在都退休了,單位裡有什麼熱鬧的事情,也要喊上這位“老大姐”一起參加,媽媽說:“他們說沒我在,不快樂!”

我之所以給大家表明這些,就是想告訴家長們,如果一個孩子,僅僅是死讀書,而不會自己“玩”,不會帶著身邊的孩子“去玩”,那麼在未來,他的社會融入能力就會比那些擅長玩的孩子慢半拍。當家長都在搶佔“起跑線”的時候,你的第一步就輸掉了,家長培養孩子,都是希望將來他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自我價值的體現,而不是成為一個隻會老老實實讀書考試的孩子吧?

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托尼·瓦格納教授指出玩耍才是對學習的真正激勵。“對學習的真正激勵,主要是來自內心的激動。這需要理解三個因素:玩耍、激情、信念。玩耍是一種基於探索的學習,它可以導致年輕人產生激情並孜孜以求,並將激情轉化為更為深層的信念。即通過玩耍將好奇心、興趣變成激情,並成為一種信念和目標。因此,有意義的玩耍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在這裡我給家長們幾個培養孩子玩的好方法:

1、多參與互動遊戲學會呼朋喚友

家長不妨多給孩子們創造一些機會,教孩子一些能夠和朋友們一起玩耍的遊戲,比如適合小孩子的捉迷藏、丟手絹、丟沙包等等,這樣,相當於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接觸他人、與人交友的機會,在和朋友們的玩耍中,孩子的情商也會進一步提高,從而讓遊戲也變得更有意義。

2、讓孩子多貼近大自然,玩些“綠色遊戲”

我們的家長帶著孩子親近自然,除了調節心理狀態、增進親情外,還可以預防“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這一概念由美國作家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在其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首次提出,這是當今社會的一種現象,即兒童在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現代社會,城市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快,荒野和草地減少,電子產品成為生活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城市兒童患上“自然缺失症”的幾率增大。 所以,各位家長不妨在這樣的春天,多帶著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看看春天的花開,瞭解下春天的小動物!

3、走進文化、歷史的長廊

讓孩子瞭解我們的文化不僅是厚重的歷史,還可以是鮮活的。當孩子離開書本,真正來到這些昔日聽過但沒見過的地方,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觸。走進博物館,走進那些古老的建築,走進名勝古跡、走進不同的風俗、對歷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於孩子們的人生影響是非常大的,都是讓孩子學習和玩並存的好辦法。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它概括了每個人獲得真知的途徑,強調了讀書學習和親身實踐的關係,二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

4、多激發孩子的創造性遊戲感

父母在家裡儘量不去限制孩子,鼓勵他們去發明創造。比如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地塗鴉、鼓勵他們動手製作自己“想像”的玩具,不制止他們在家裡玩水、玩泥巴、玩顏色(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孩子的玩耍中多一些“創造性遊戲”。創造性遊戲就是指由幼兒自己想出來的遊戲,其意義在於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角色遊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像創造地反映周圍的生活,從而發展幼兒的設計和創造才能,培養有關的技能技巧。

5、父母多陪伴,多引導

想讓孩子會玩,我們做父母的,自己本身也要慢慢地學會玩。下班回到家裡,對於孩子的學習以外就不關心了,或者自己看手機不去管孩子了。雖然上班很累,但是如果想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就應該在回家後,從工作“嚴肅低調”模式,轉換成家裡的“開心果”模式,百無禁忌地陪孩子瘋玩。

我家的孩子爸爸這一點做的就很好,他從進門的一瞬間,就進入了孩子的模式。孩子聽到鑰匙打開門的聲,會大喊一聲是“爸爸”下班了。然後就看到爸爸,用小動物的聲音說:“是我回來了,我的大寶貝呢?哦,不在房間,那我來找一找吧!”孩子已經藏起來等著爸爸找了。

所以說和孩子一起吃飯、學習、看電視、洗澡、睡前,都可以是遊戲!家長應該奉行以下原則:

吃飯不重要,吃得開心才重要;

故事不重要,故事有趣才重要;

洗澡不重要,洗得好玩才重要。

......

當你變成一個會玩的人,就能夠很好面對自己的孩子,有力量進入到孩子遊戲的狀態,當你能夠在遊戲當中獲得一份快樂才能把那份快樂的力量傳遞給孩子。

玩是孩子的天性,想玩是理所應當,愛玩是天經地義,會玩就不那麼簡單了。如果孩子真會玩,以玩的激情和能力來面對學習,那點老師的作業、學校的考試就不算是個事兒了。“玩兒”這件事看起來是小事,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是大事,家長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顧此失彼,讓孩子為了學習丟了“玩”的時間。

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評論事物,喜歡嘗試,思考變化多,反應迅速,不受已知資訊的限制等。而他也總是有新鮮玩意來引起其他孩子的熱情。這種能力放在學習上、工作中也是一樣,面對問題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有多重思維,以及更多的創新出來,一定比我這樣只會死讀書的孩子強很多倍。

小時候因為我不會玩,所以媽媽常常教我玩,媽媽說:“你會玩,才能交到更多朋友啊!”媽媽小時候就是玩的多面手,而且都是同學間口口相傳的“跳皮筋大王”,“乒乓球高手”的響亮稱號。而這些能力也在她工作以後也凸顯重要,因為溝通能力,親和力特別強,媽媽在單位裡是最受歡迎的人,上到領導下到職員都相處融洽,以至於現在都退休了,單位裡有什麼熱鬧的事情,也要喊上這位“老大姐”一起參加,媽媽說:“他們說沒我在,不快樂!”

我之所以給大家表明這些,就是想告訴家長們,如果一個孩子,僅僅是死讀書,而不會自己“玩”,不會帶著身邊的孩子“去玩”,那麼在未來,他的社會融入能力就會比那些擅長玩的孩子慢半拍。當家長都在搶佔“起跑線”的時候,你的第一步就輸掉了,家長培養孩子,都是希望將來他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自我價值的體現,而不是成為一個隻會老老實實讀書考試的孩子吧?

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托尼·瓦格納教授指出玩耍才是對學習的真正激勵。“對學習的真正激勵,主要是來自內心的激動。這需要理解三個因素:玩耍、激情、信念。玩耍是一種基於探索的學習,它可以導致年輕人產生激情並孜孜以求,並將激情轉化為更為深層的信念。即通過玩耍將好奇心、興趣變成激情,並成為一種信念和目標。因此,有意義的玩耍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在這裡我給家長們幾個培養孩子玩的好方法:

1、多參與互動遊戲學會呼朋喚友

家長不妨多給孩子們創造一些機會,教孩子一些能夠和朋友們一起玩耍的遊戲,比如適合小孩子的捉迷藏、丟手絹、丟沙包等等,這樣,相當於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接觸他人、與人交友的機會,在和朋友們的玩耍中,孩子的情商也會進一步提高,從而讓遊戲也變得更有意義。

2、讓孩子多貼近大自然,玩些“綠色遊戲”

我們的家長帶著孩子親近自然,除了調節心理狀態、增進親情外,還可以預防“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這一概念由美國作家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在其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首次提出,這是當今社會的一種現象,即兒童在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現代社會,城市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快,荒野和草地減少,電子產品成為生活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城市兒童患上“自然缺失症”的幾率增大。 所以,各位家長不妨在這樣的春天,多帶著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看看春天的花開,瞭解下春天的小動物!

3、走進文化、歷史的長廊

讓孩子瞭解我們的文化不僅是厚重的歷史,還可以是鮮活的。當孩子離開書本,真正來到這些昔日聽過但沒見過的地方,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觸。走進博物館,走進那些古老的建築,走進名勝古跡、走進不同的風俗、對歷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於孩子們的人生影響是非常大的,都是讓孩子學習和玩並存的好辦法。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它概括了每個人獲得真知的途徑,強調了讀書學習和親身實踐的關係,二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

4、多激發孩子的創造性遊戲感

父母在家裡儘量不去限制孩子,鼓勵他們去發明創造。比如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地塗鴉、鼓勵他們動手製作自己“想像”的玩具,不制止他們在家裡玩水、玩泥巴、玩顏色(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孩子的玩耍中多一些“創造性遊戲”。創造性遊戲就是指由幼兒自己想出來的遊戲,其意義在於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角色遊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像創造地反映周圍的生活,從而發展幼兒的設計和創造才能,培養有關的技能技巧。

5、父母多陪伴,多引導

想讓孩子會玩,我們做父母的,自己本身也要慢慢地學會玩。下班回到家裡,對於孩子的學習以外就不關心了,或者自己看手機不去管孩子了。雖然上班很累,但是如果想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就應該在回家後,從工作“嚴肅低調”模式,轉換成家裡的“開心果”模式,百無禁忌地陪孩子瘋玩。

我家的孩子爸爸這一點做的就很好,他從進門的一瞬間,就進入了孩子的模式。孩子聽到鑰匙打開門的聲,會大喊一聲是“爸爸”下班了。然後就看到爸爸,用小動物的聲音說:“是我回來了,我的大寶貝呢?哦,不在房間,那我來找一找吧!”孩子已經藏起來等著爸爸找了。

所以說和孩子一起吃飯、學習、看電視、洗澡、睡前,都可以是遊戲!家長應該奉行以下原則:

吃飯不重要,吃得開心才重要;

故事不重要,故事有趣才重要;

洗澡不重要,洗得好玩才重要。

......

當你變成一個會玩的人,就能夠很好面對自己的孩子,有力量進入到孩子遊戲的狀態,當你能夠在遊戲當中獲得一份快樂才能把那份快樂的力量傳遞給孩子。

玩是孩子的天性,想玩是理所應當,愛玩是天經地義,會玩就不那麼簡單了。如果孩子真會玩,以玩的激情和能力來面對學習,那點老師的作業、學校的考試就不算是個事兒了。“玩兒”這件事看起來是小事,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是大事,家長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顧此失彼,讓孩子為了學習丟了“玩”的時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