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羲之《初月帖》及其章法淺析

王羲之書《初月帖》

《初月帖》創作於永和七年, 時年王羲之四十九歲。 此貼是王羲之流傳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由於朝代更換, 戰亂頻繁,

王羲之的作品至今已無任何真跡流傳下來, 現所能見到的多為摹拓本和以真跡為藍本的刻本), 全文8行, 61字, 為墨蹟紙本。

《初月帖》以質樸和隨意性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筆章草的魅力。 全帖點畫狼藉, 鋒芒畢露, 或似竹葉, 或似蘭蕊, 尾款一點一畫皆非直過, 而是窮盡變化。 結字大小不一, 或長或短, 欹斜平正皆隨性情和字形而定, 行距錯落跌宕, 變化莫測, 使王羲之頗受壓抑的暮年在筆墨之中得到盡情抒發, 具有氣貫神定的感人力量。

晚年的王羲之勇於變法, 善於創新, 博採眾長, 融會貫通, 而自成面目, 終於完成從具有隸意樸質書體到嬌美流變書風的蛻變, 書法捨棄秦漢的豐碑巨額而走向尺牘簡劄的清逸, 達到爐火純青,

登峰造極的境界, 並創造出一個時代全新的唯美書風。

《初月帖》便是王羲之變法之後的代表性作品。

首先, 他將隸書、行書揉合為草書, 強調線條的渾厚生動, 以一種藝術感極強的隨機態度對待提按、頓挫, 絞轉和行筆的力度、方向、節奏和空間切割, 使書法作品通過線條的起伏流動, 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幹濕等變化, 通過輕重堅柔、光潤滯濕的墨痕, 傳達出人的心靈的焦灼, 暢達、甜美、苦澀等情感意緒。 線條中流動著書家的縷縷情思和藝術感覺, 這種創造性的可視語言映襯出書家的精神意志和個性風貌。

書法是種能與心靈產生共鳴的藝術, 我們的心境時刻會影響著我們的創作, 這一點, 從王羲之的《初月帖》中可以找到很好的論據。

“初月十二日, 山陰羲之報。 近欲遣此書, 停行無人, 不辨遣信, 昨至此, 且得去月十六日書, 雖遠為慰。 過屬, 卿佳不, 吳頃患殊劣殊劣, 方涉道憂悴, 力不具, 羲之報。 ”

這是一封寫給他父親的信, 因王父名“正”, 為避諱, “正月”書寫時改為“初月”, 全文大致的意思是:“近期一直想寫這封信, 但因沒有郵差, 沒法寄信(所以耽擱到現在)。 昨天到達這裡, 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來信, 即使相隔遙遠, 但也十分感激。 冒昧地再次囑託您, 近來還好吧?我卻突然生病, 身體十分差。 剛剛踏上路程, 身心憔悴, 就寫到這裡吧。 王羲之。 正月十二日。 ”

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離不開筆法, 字法, 墨法, 章法的支撐, 更離不開書家的藝術修養。

《初月帖》不僅是古代文人墨客所渴求的至寶,

也是藏家必爭的名品, 到了當代仍發揮著其經典功用。 書家大談“二王”是經典, 是魏晉風流的代表, 是當今書法學習創作和借鑒的寶貴資源。 做為書法愛好者, 臨帖之餘, 就其心得, 解其章法之要, 大致有一些淺見。

開頭“初月”二字, 用筆大膽, “初”字末筆直接“月”字一撇組成一道很長的弧線, 奔放開張, 形成第一字組;接下來變換其書寫節奏, 徐徐放緩;“十”字成方行, 橫向與“初月”反差較小, 字間上下留空白處, 形成單字組第二組。 “二日”橫向緊縮, 收的很緊, 但為了協調上文縱向較長, 筆劃飽滿, 雍容大度, 且具風彩, 組成第三組。 “山陰”二字就有了新的變化, “山”字因字取形橫向放開, 縱向收緊, 廖廖三筆, 顧盼生情,

“陰”字橫向稍寬左高右低且與“山”字中間留有餘白, 正應古人“疏可走馬, 密不通風”意成第四組。 “羲”為第五組, 字略大, 在筆劃的處理上疏密反差較大, 像刻意為之, 穩住陣角。 此行成左弧行線.

第二行呈左弧線, 行列較寬。 第六組, 起筆速度很快, “之”小“報”大, “之”字橫向緊縮, 與“報”實連, 豐潤灑脫, 剛勁而意斂。 第七組, 舔筆潤墨, 留一空白處, 逆行入筆, 書就“近欲”二字。 第八組, 意連“遣此”二字, 字型向左擺動, 其過度空間與上一空間相似, 如沒有“遣”字中間一長豎去破其空白處, 也許空間構成是雷同的。 “書停”二字緊連“此”下, 字勢繼續朝左傾斜, “書”靜“停”動, 一靜一動, 趣味天成, 組成第九組。

第三行行列呈垂直線狀。 “行無人”三字一氣合成, 瀟灑奔放, 完全放開, 直書胸臆,與第二行呼應,形成空與實的對比,構成第十組。換口氣,舔舔墨,冷靜少許,觀前顧後,承上啟下,不溫不火,書就“不”字,單字 十一組。留空兼顧第二行,對準主軸線,速度漸漸加快,“辨”留小空白與“遣信”組成十二組。留白,誇張變行“昨”,單字組成十三組。

第四行,整行向右斜。“至此”二字與第二行“之報”用筆結字相似,空間構成有別,成十四組。“且”單字為十五組。“得”與“且”用筆相同,字勢相似,兼顧第三行的奔放,多了幾分雅氣,以靜制動,蘊藏無限哲理,讓人聯想翩翩,回味無窮,構成十六組。“去月”為十七組,有甜墨意,用筆結字與開篇相同,兩條長弧線遙相呼應,暗合“一字乃終篇之規”意。“十六”為十八組,“十”向左跌,“六”向右擺動。“日”緊跟“六”下,歸複平正,但是整行向右傾斜,順其自然。

第五行還是向右斜。“書”為十九組,較小,但字勢開闊,上緊下松,一變平和面目。“雖遠”成二十組, “雖”輕“遠"重,纏綿多情。“為慰”,第二十一組,“為”橫向放開,“ 慰 ”豎長,自然和諧。“過屬”為二十二組,墨色濃黑,筆劃飽滿,顧及“月”字長線,留白後且有收意。“卿佳”二十三組,上擠下開,像一字,爽朗之余給下一行做好了伏筆。

第六行與第五行行列較大,呈垂直狀。“不吾”為二十四組,兩字各具風采,“不”寬“吾”長,自信灑脫,意境高遠。“諸患”,二十五組,紐轉翻絞,不經意間偶然天成,且自然天真。“殊劣殊劣”,二十六組,激情所至,破鋒入筆,行筆中逐漸調整鋒芒,于方於圓,行雲流水, “方”,二十七組,形如岸邊山石,磅礴威嚴,與流水相映成趣。

第七行,行列成垂直狀。“涉道”,二十八組,字勢恣肆,猶癲狂百態,似九曲迂回,波瀾不驚。“憂”,二十九組 ,單字成組,承上啟下,用筆最狠,字形略長,刪繁就簡,險中求穩。“淬”,單字,三十組,穩重開張,叛上易下,筆墨肢體語言已發揮到了極致。“力不”,三十一組,於“淬”相似,變化較小,舒緩沉著,卻又緊鑼密鼓,耘釀排比意蘊,給下一組險絕造勢。“具”單字,三十二組,極似一“努”勢,得勢忘形,一瀉千里,真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八行,半行。字列垂直。“羲”,單字,三十三組,如果說前面已經過飛瀑直下的話,那麼“羲”字則為洶湧澎湃浪花,力感全被柔韌所淹沒。“之報”三十四組,“之”小“報”大,迂回環繞,百折不撓 ,與蘇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境暗合。

短短六十一字,共用了三十四個字組。字組之間相互協調,統一,變化極為豐富,最明顯的是上下之間的距離,如第三行第十組“行無人”密,十二組“辦遣信”也密,中間第十一組“不”字上下留很大一處空白,“之報”密,“遣此書停”也密,中間“近欲”二字上下留白;再如前五行下半部分密,上半部分間隔較大,於是形成塊面的疏密對比,顯得非常活潑。行列不在垂直線上,而在於左右擺動,形成錯落關係。如第二行列第六組“之報”與第七組“近欲”向右斜,第八組“遣此”與“書停”卻向左斜,感覺非常豐富,有一種曲徑通幽的美感。顧盼關係,如“十七組“去”向左傾,“月”向右傾,十八組“十”向左傾,“六”向右傾,“十”則寫得比較挺直,顯的很靈動,象一首律詩,平平仄仄,抑揚頓錯,富有節律感。

縱觀全篇, 筆法的含金量決定其藝術的魅力,章法的和諧及變化是其境界的有力表現,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無為,無意於佳乃佳,是一種心境的自然流露。是個體藝術修養的綜合流露。《初月帖》在章法上行列的構成上是先左弧線,製造矛盾,接下來行列右弧線再次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線化解矛盾,第四行製造矛盾,第五行列加深矛盾。隔離,第六行列化解矛盾,第七.八行直書胸臆,表達理性的灑脫的人生追求與藝術境界。王羲之自雲“結構者謀略也。”又雲“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若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從字意來看,筆法,字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統籌都在“謀”字範圍內,是理性的思考,意在筆先。梁武帝稱“羲之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不妄此評,羲之書確有龍虎之象,筆劃渾厚圓勁,字勢跳躍騰挪,攝人心魄,不可端倪。明人董其昌拔“雲花滿目,弈弈生動,並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泄殆盡。”

“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 王羲之以其高潔的品性和淡遠的懷抱顯示了中國書聖的胸襟。

直書胸臆,與第二行呼應,形成空與實的對比,構成第十組。換口氣,舔舔墨,冷靜少許,觀前顧後,承上啟下,不溫不火,書就“不”字,單字 十一組。留空兼顧第二行,對準主軸線,速度漸漸加快,“辨”留小空白與“遣信”組成十二組。留白,誇張變行“昨”,單字組成十三組。

第四行,整行向右斜。“至此”二字與第二行“之報”用筆結字相似,空間構成有別,成十四組。“且”單字為十五組。“得”與“且”用筆相同,字勢相似,兼顧第三行的奔放,多了幾分雅氣,以靜制動,蘊藏無限哲理,讓人聯想翩翩,回味無窮,構成十六組。“去月”為十七組,有甜墨意,用筆結字與開篇相同,兩條長弧線遙相呼應,暗合“一字乃終篇之規”意。“十六”為十八組,“十”向左跌,“六”向右擺動。“日”緊跟“六”下,歸複平正,但是整行向右傾斜,順其自然。

第五行還是向右斜。“書”為十九組,較小,但字勢開闊,上緊下松,一變平和面目。“雖遠”成二十組, “雖”輕“遠"重,纏綿多情。“為慰”,第二十一組,“為”橫向放開,“ 慰 ”豎長,自然和諧。“過屬”為二十二組,墨色濃黑,筆劃飽滿,顧及“月”字長線,留白後且有收意。“卿佳”二十三組,上擠下開,像一字,爽朗之余給下一行做好了伏筆。

第六行與第五行行列較大,呈垂直狀。“不吾”為二十四組,兩字各具風采,“不”寬“吾”長,自信灑脫,意境高遠。“諸患”,二十五組,紐轉翻絞,不經意間偶然天成,且自然天真。“殊劣殊劣”,二十六組,激情所至,破鋒入筆,行筆中逐漸調整鋒芒,于方於圓,行雲流水, “方”,二十七組,形如岸邊山石,磅礴威嚴,與流水相映成趣。

第七行,行列成垂直狀。“涉道”,二十八組,字勢恣肆,猶癲狂百態,似九曲迂回,波瀾不驚。“憂”,二十九組 ,單字成組,承上啟下,用筆最狠,字形略長,刪繁就簡,險中求穩。“淬”,單字,三十組,穩重開張,叛上易下,筆墨肢體語言已發揮到了極致。“力不”,三十一組,於“淬”相似,變化較小,舒緩沉著,卻又緊鑼密鼓,耘釀排比意蘊,給下一組險絕造勢。“具”單字,三十二組,極似一“努”勢,得勢忘形,一瀉千里,真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八行,半行。字列垂直。“羲”,單字,三十三組,如果說前面已經過飛瀑直下的話,那麼“羲”字則為洶湧澎湃浪花,力感全被柔韌所淹沒。“之報”三十四組,“之”小“報”大,迂回環繞,百折不撓 ,與蘇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境暗合。

短短六十一字,共用了三十四個字組。字組之間相互協調,統一,變化極為豐富,最明顯的是上下之間的距離,如第三行第十組“行無人”密,十二組“辦遣信”也密,中間第十一組“不”字上下留很大一處空白,“之報”密,“遣此書停”也密,中間“近欲”二字上下留白;再如前五行下半部分密,上半部分間隔較大,於是形成塊面的疏密對比,顯得非常活潑。行列不在垂直線上,而在於左右擺動,形成錯落關係。如第二行列第六組“之報”與第七組“近欲”向右斜,第八組“遣此”與“書停”卻向左斜,感覺非常豐富,有一種曲徑通幽的美感。顧盼關係,如“十七組“去”向左傾,“月”向右傾,十八組“十”向左傾,“六”向右傾,“十”則寫得比較挺直,顯的很靈動,象一首律詩,平平仄仄,抑揚頓錯,富有節律感。

縱觀全篇, 筆法的含金量決定其藝術的魅力,章法的和諧及變化是其境界的有力表現,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無為,無意於佳乃佳,是一種心境的自然流露。是個體藝術修養的綜合流露。《初月帖》在章法上行列的構成上是先左弧線,製造矛盾,接下來行列右弧線再次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線化解矛盾,第四行製造矛盾,第五行列加深矛盾。隔離,第六行列化解矛盾,第七.八行直書胸臆,表達理性的灑脫的人生追求與藝術境界。王羲之自雲“結構者謀略也。”又雲“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若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從字意來看,筆法,字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統籌都在“謀”字範圍內,是理性的思考,意在筆先。梁武帝稱“羲之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不妄此評,羲之書確有龍虎之象,筆劃渾厚圓勁,字勢跳躍騰挪,攝人心魄,不可端倪。明人董其昌拔“雲花滿目,弈弈生動,並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泄殆盡。”

“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 王羲之以其高潔的品性和淡遠的懷抱顯示了中國書聖的胸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