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顫抖吧!不再跳舞的印度電影,開始用真實故事席捲全球

有兩種印度電影往往能夠受到國內觀眾關注:一種是神片, 三哥的想像力一旦與銀幕起了化學反應, 牛頓的棺材板那是絕對按不住的;一種也是神片, 不過, 後者的神, 更多在於會讓我們反躬自省——原來印度電影也可以拍得這麼好。

比如, 《三傻大鬧寶萊塢》直面填鴨式教育, 《我的個神啊》展示一個多元宗教的社會以及個中弊端, 而我們的老朋友阿米爾·汗的新片《摔跤吧!爸爸》, 則要為印度的女兒們出一口氣。

從現實中取材

《摔跤吧!爸爸》改編自真實事件, 一個名叫馬哈威爾·福蓋特的印度前業餘摔跤選手,

把他的四個女兒、兩個侄女訓練成為專業選手。 在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上, 大女兒吉塔為印度拿下首枚摔跤金牌, 她也是印度首位獲得奧運參賽資格的女摔跤手, 其他女孩也都在多個賽事上拿下名次。 整一家子不僅成了哈裡亞納邦當地的榮耀, 更是這個國家之光。

《摔跤吧!爸爸》, 真實人物與電影角色

相比大多懸浮在半空的中國電影, 在滿天神佛的南印大陸, 印度電影, 特別是寶萊塢, 正是有著世俗元素作為力的支點, 承接著地氣, 這才顯得有力。

簡單列舉2016年幾部頗受本土觀眾歡迎的印度電影:《撤離科威特》, 取材自1990年科威特戰爭期間的印度僑民撤離事件, 艱難、曲折而動人;《印巴冤獄》的故事原型為一位醉酒誤入巴基斯坦邊境的印度農民, 他被指控為間諜、從事恐怖活動, 20年後死在異國監獄;《MS·多尼:不為人知的故事》為印度傳奇板球運動員的傳記電影。

這些電影不同於寶萊塢傳統商業片, 以華麗歌舞和傳奇情節為賣點, 以《摔跤吧!爸爸》為代表, 改編自真實人物事件的電影正越來越受到印度觀眾和評論界的讚譽,

寶萊塢逐漸從“歌舞片”獨霸銀幕, 轉型為題材更多樣化的電影市場。

阿米爾·汗在《摔跤吧!爸爸》中

為印度女性發聲

眾所周知, 印度強姦案頻發, 被指責為強姦之國。 BBC製作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 聚焦德里公車輪奸案件中心的當事人——施暴者、他的辯護律師以及親屬,

我們可以觀察到印度的女兒們在她們文化中的尷尬位置。

這自然也滲透進了電影行業。 在主流商業電影裡, 女主角往往都是花瓶, 一二線的女明星會選擇主演一些高品質的中小成本電影, 來拓展自己的演藝事業。

《印度的女兒》, 有極強社會批判色彩的紀錄片

另一方面, 為女性發聲, 其實也是寶萊塢的主流聲音。 長久以來, 很多本土電影、本土電影獎項, 都在鼓勵印度女性追求自我、追求愛情, 拒絕包辦婚姻, 勇敢對抗男權。 這是一場持久戰, 不能指望像韓國電影《熔爐》一樣, 一部電影改變世界。 寶萊塢仍然任重道遠。

阿米爾·汗是一位相當有擔當的演員。 他曾主持一檔訪談節目《真相訪談》, 節目主旨在於揭露“印度社會中很多令人心酸的事實”, “討論一些關係印度民生的話題, 能夠改變這個時代”。 印度的女兒們也是他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前兩季的首集講的便是“印度婦女被迫墮胎”、“對抗強暴”, 其他也有“巨額嫁妝”、“自由戀愛與包辦婚姻”等等。

可以認為,《摔跤吧!爸爸》是阿米爾擔當的延續。就像他的首部導演作品《地球上的星星》,關注患有閱讀苦難症的孩子,《摔跤吧!爸爸》的焦點其實不在他飾演的馬哈威爾,而是馬哈威爾的女兒、侄女,如何在男人的“圍攻”下成長。作為寶萊塢的頂級明星、“三大汗”之一,阿米爾有為他人做嫁衣的成分,當然,出於商業考量,所以還有一些老馬年輕時候的動作戲份。

阿米爾·汗導演處女作《地球上的星星》,以兒童視角批評成人社會規則

開拓國際市場

常看寶萊塢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它們的歌舞場景正在變得越來越克制,不再出現突兀的歌舞,而且只歌不舞、儘量服務劇情,比如《摔跤吧!爸爸》的歌,多是出現在女兒們辛苦訓練摔跤或者比賽時的場景。

編曲、編舞,歌手、舞者,還有攝製,都要花費時間和成本。中小成本的印度電影,特別是對準海外市場、獎項的獨立電影,為了節省開支、縮短時長,大多沒有歌舞,比如近年的《午餐盒》、《劫機驚魂》。

《劫機驚魂》是近年印度電影中非歌舞片的代表作

這一變化,是迎合國際化的需要。

得益于眾多印度裔移民海外,印度以外的全球市場高的話能為一部印度電影貢獻50%的票房,所以,在製作電影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寶萊塢電影人會把海外市場考慮進去。

需要注意的是,寶萊塢僅指以印地語為主的印度電影工業。印度擁有20種左右聯邦官方語言,每種語言很多都有自己的電影產業,形成像寶萊塢一般規模的,還有托萊塢(泰盧固語電影)、考萊塢(泰米爾語電影)。去年國內上映的《巴霍巴厘王》就是後兩個工業合作的大片。相比而言,這兩者出產的電影更加本土化。

《摔跤吧!爸爸》目前印度國內票房39億盧比,成為寶萊塢影史票房第一,而它的海外票房也飆升到了歷史第二,且看它在中國市場能否打破當時《我的個神啊》創下的記錄。

可以認為,《摔跤吧!爸爸》是阿米爾擔當的延續。就像他的首部導演作品《地球上的星星》,關注患有閱讀苦難症的孩子,《摔跤吧!爸爸》的焦點其實不在他飾演的馬哈威爾,而是馬哈威爾的女兒、侄女,如何在男人的“圍攻”下成長。作為寶萊塢的頂級明星、“三大汗”之一,阿米爾有為他人做嫁衣的成分,當然,出於商業考量,所以還有一些老馬年輕時候的動作戲份。

阿米爾·汗導演處女作《地球上的星星》,以兒童視角批評成人社會規則

開拓國際市場

常看寶萊塢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它們的歌舞場景正在變得越來越克制,不再出現突兀的歌舞,而且只歌不舞、儘量服務劇情,比如《摔跤吧!爸爸》的歌,多是出現在女兒們辛苦訓練摔跤或者比賽時的場景。

編曲、編舞,歌手、舞者,還有攝製,都要花費時間和成本。中小成本的印度電影,特別是對準海外市場、獎項的獨立電影,為了節省開支、縮短時長,大多沒有歌舞,比如近年的《午餐盒》、《劫機驚魂》。

《劫機驚魂》是近年印度電影中非歌舞片的代表作

這一變化,是迎合國際化的需要。

得益于眾多印度裔移民海外,印度以外的全球市場高的話能為一部印度電影貢獻50%的票房,所以,在製作電影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寶萊塢電影人會把海外市場考慮進去。

需要注意的是,寶萊塢僅指以印地語為主的印度電影工業。印度擁有20種左右聯邦官方語言,每種語言很多都有自己的電影產業,形成像寶萊塢一般規模的,還有托萊塢(泰盧固語電影)、考萊塢(泰米爾語電影)。去年國內上映的《巴霍巴厘王》就是後兩個工業合作的大片。相比而言,這兩者出產的電影更加本土化。

《摔跤吧!爸爸》目前印度國內票房39億盧比,成為寶萊塢影史票房第一,而它的海外票房也飆升到了歷史第二,且看它在中國市場能否打破當時《我的個神啊》創下的記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