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深度揭秘:清華畢業生買不起房?到底忽悠了誰?

據說, 房價被推高, 仲介有責任;仲介說, 這個鍋我們不背;你說房價高, 買的人照樣多。

然而, 前陣子熱議的話題說了:北大清華的畢業生都買不起房了;而很多人還要買“天價學區房”, 以求經過好的高中, 去上北大清華。

於是各種埋怨這個社會不尊重知識的聲音起來了, 而指向都是房價。 房價說, 這個鍋我不背。

偽邏輯難以帶來對房價的正確認識!

事實上, 從專業投資人的角度看, 北大清華畢業生和買房沒有半毛錢關係。 知識理應得到尊重, 但如果僅僅把“尊重”等同于“買房”, 也不知道是“尊重”知識還是把知識“看扁”了;更何況, 自稱“有實力、有知識”的畢業生, 經過幾年努力, 別說買房, 就連租好一點的房子都租不起, 又讓誰相信“知識”和“實力”是真才實學呢?

這種偽邏輯, 用偷換概念的手法, 掩蓋了事實的真相;而媒體這麼說博得了眼球, 獲得了流量, 如果普通投資者和買房人也相信了這種邏輯,

無疑會讓自己在投資路上跑偏。

一個例子:百萬富翁和百萬富翁的差別

如果換個類似的例子, 可能人們更好理解。 那就是3年前, 你有一百萬現金——這個比起考上北大, 幾率更大一些。

好了, 3年前坐擁百萬現金是什麼概念?放餘額寶,

儘管收益率持續低走, 接近4%的年化收益率, 一年也有近4萬收益;二三線城市可以買到百平米的房子;投資海外地產, 可擁有平均年增長率8%的獨棟別墅。 然而你卻把它以存款形式放在了家裡。 既沒有抗住6%的平均通脹率, 也沒有抗住13%的廣義貨幣M2的增長。 結果, 當年在二三線城市買百平米房子的錢, 如今只能買五六十平了。

那麼, 你說買不起房也好, 貨幣縮水也好, 真的只能怨市場、怨投機客、怨仲介嗎?自己總要有責任吧。

畢業生買不起房的偽命題

同理, 北大清華畢業, 謀了個體制內的閒職, 撐不死餓不著, 沒事上網發個帖:“買不起房, 我好冤”“北京對人才不友好, 逃離北上廣”之類的, 試問北大清華的畢業生的價值,

就僅僅是發帖嗎?果真如此, 這樣的畢業生和存在家裡的一百萬又有什麼差別呢?

再算一筆細帳, 發帖人自稱“年薪20萬+”, 甚至有望達到“30萬+”, 如果房租每月4000元, 通勤每月500, 伙食每月1000, 其他算1000, 滿打滿算支出80000元, 還剩12萬;結婚了更好咯, 一年可以結餘24萬……

目前北京均價6萬,

60平米就是360萬, 按照首付30%來說, 需要108萬, 按照上面的條件, 5年即可湊夠首付……

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 粗略算下來只是說明, 高級人才白手起家, 並非遙不可及。 何況收入還可以做做短線投資抵禦一下通脹, 或者北京發展幾年後去二線城市配置房產求增值……總而言之, 辦法有很多, 只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只想躺在床上數錢, 那肯定行不通。

此外, 一線城市的房價是有附加價值的, 為什麼很多人“逃離北上廣”之後, 又“逃回北上廣”?機會、資源、人文環境等等, 這些可以讓人活的更舒服。 那麼話說回來了, 為什麼人們欣然接受學區房價位高, 或者說, 好地段的價位高, 卻不能接受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價位高呢?為什麼肯為好的社區的物業、綠化買單, 卻覺得一流的文化氛圍、投資環境、創業機會等,不值那麼高的房價呢?

綜上,早在西漢時代,司馬遷就在《史記·貨殖列傳》寫到:“去就與時俯仰,獲其贏利,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大意就是,賺了錢去買地,去找到守住財富的載體,只有這樣,才能把賺的錢真正握在手裡。同理,在現代社會,第一你要能掙來錢,第二你要會打理錢,做到這兩點,財富就會不斷積累;所以說,資產不等於財富,學歷不等於財商,把它們混為一談,不但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還會誤導自己的投資方向,從而和真正的財富漸行漸遠。

本文由星火記者聯盟()供稿

卻覺得一流的文化氛圍、投資環境、創業機會等,不值那麼高的房價呢?

綜上,早在西漢時代,司馬遷就在《史記·貨殖列傳》寫到:“去就與時俯仰,獲其贏利,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大意就是,賺了錢去買地,去找到守住財富的載體,只有這樣,才能把賺的錢真正握在手裡。同理,在現代社會,第一你要能掙來錢,第二你要會打理錢,做到這兩點,財富就會不斷積累;所以說,資產不等於財富,學歷不等於財商,把它們混為一談,不但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還會誤導自己的投資方向,從而和真正的財富漸行漸遠。

本文由星火記者聯盟()供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