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有一個很好的衛生習慣,一直影響到現代,大家天天都會自覺做

“飯前便後要洗手”的歷史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一年四季中, 春天對衛生的要求是最嚴的, 因為這個季節毒菌滋生, 疾病多發。 每年寒風北去, 春暖花開時, 都要在全國範圍搞一個“春季愛國衛生運動”, 就是這麼個原因。

(現代講衛生宣傳畫)

在個人衛生中, “洗手”是最被強調的。

我出身在農村, 記得我上小學時最流行的一句口號是:“飯前便後要先洗手”。 老師每次要求搞個人衛生時都會這麼說, 反復說, 為什麼呢, 因為四十年前的中國農村孩子有幾個有“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往往剛從茅廁裡出來便用手抓餅啃, 還常聽大人說“不乾不淨, 吃了沒病”, 好多人都沒有衛生意識。

其實, “飯前便後要洗手”, 並不是現代人提倡的衛生口號, 古人早這麼要求, 且做了, 稱為“晨必盥”。

(古代女子洗浴圖, 現代影視再現)

古人搞個人衛生, 最在意頭、腳、手、身的清潔。 在四者中, 洗手是最為頻繁的。 “洗”在先秦時多指洗腳, 在甲骨文中“洗”字上半為足形, 下為水形, 就是這麼回事情。

而洗手當時不叫“洗”, 稱為“盥”, 從甲骨文來看, 此字就是將手放在水盆裡洗的樣子, 由此可見, 古人對洗手是多麼重視, 古人講衛生的習慣有多早, 甲骨文時代就要求了。

(青銅匜, 先秦人盥洗用具, 《左傳》所謂“奉匜沃盥”說的就是盥洗行為)

就餐前將餐食洗乾淨, 在秦漢時已是一條衛生標準, 如今家居、公共場合正常配置的“盥洗室”在當時已出現了。

《淮南子·詮言訓》稱, “滌杯而食, 洗爵而飲, 浣而後饋, 可以養老。 ”而在清洗餐具時,

則須先把手洗乾淨, 此即《禮記·少儀》所謂“凡洗必盥”。 隋唐人孔穎達就此注疏:“洗, 洗爵也;盥, 洗手也。 凡飲酒必洗爵, 洗爵必宜先洗手也。 ”

如果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 往往會被嘲笑。 如東漢時有個名叫劉寬的官員, 不喜歡洗手洗澡, 在當時的京城出了名,

故《後漢書·劉寬列傳》中稱他“不好盥浴, 京師以為諺”。

在秦漢時, 不注意個人衛生是當時社會所不能接受的。 《鹽鐵論·殊路》中有這樣的一個說法:“西子蒙以不潔, 鄙夫掩鼻。 ”意思是, 就算美如西施, 如果不衛生, 粗人走過都捂鼻子。 這句話頗有道理, 成為古人勸導大家講衛生的名言之一。

(古代仕女梳妝圖)

(蘇州“西施井”,傳愛美的西施常用此井水梳妝打扮)

至於如廁後洗手,古人同樣講究。《世說新語·紕漏》有一則“王敦如廁”的故事:王敦從廁所出來後,有婢女雙手托著盛滿水的金澡盤,後面則端著裝有高級洗滌用品澡豆的琉璃碗。王敦見狀,把澡豆摻上水吃了,稱是“乾飯”。

王敦是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此則故事發生在王敦初娶晉武帝司馬炎之女舞陽公主(實為襄城公主)時,他上的是皇帝家的廁所。故事並不是說“便後洗手”之俗不存在,而是笑話王敦少見識,不識澡豆。

到後來,“便後洗手”已成為古人須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如清李毓秀編學童啟蒙讀物《訓蒙文》(《弟子規》)中,即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古代仕女梳妝圖)

(蘇州“西施井”,傳愛美的西施常用此井水梳妝打扮)

至於如廁後洗手,古人同樣講究。《世說新語·紕漏》有一則“王敦如廁”的故事:王敦從廁所出來後,有婢女雙手托著盛滿水的金澡盤,後面則端著裝有高級洗滌用品澡豆的琉璃碗。王敦見狀,把澡豆摻上水吃了,稱是“乾飯”。

王敦是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此則故事發生在王敦初娶晉武帝司馬炎之女舞陽公主(實為襄城公主)時,他上的是皇帝家的廁所。故事並不是說“便後洗手”之俗不存在,而是笑話王敦少見識,不識澡豆。

到後來,“便後洗手”已成為古人須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如清李毓秀編學童啟蒙讀物《訓蒙文》(《弟子規》)中,即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