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李心峰:聽美國學者安樂哲解“聖”字

曲終人不見, 化作彩雲飛, 非筆墨之所可求也。 ——惲南田

聽美國學者安樂哲解“聖”字

作者:李心峰

安樂哲

在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第七屆海峽兩岸漢字藝術節上,

我受邀代表大陸藝術家講話, 談了這樣一個主題:“以漢字為載體, 以聖人為榜樣, 做文化溝通的達人”。

我的發言是從美國漢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對一個中國漢字的創造性解釋談起的。 安樂哲是美國當代哲學家, 也是成就卓著的漢學家, 曾於2013年榮獲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頒發的“孔子文化獎”。 在他的眾多著作中, 我發現他對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漢字作了富有創意的闡釋。 這個漢字就是聖人的“聖”。 這個聖字, 用的是繁體字的“聖”, 他是對繁體字的“聖”作了新的解釋。

“聖人”, 按一般理解, 就是品德特別高尚的人。 “聖人”的“聖”, 從辭源學上講, 《說文解字》對“聖”字的解釋是:“從耳, 呈聲。

”意思是, 左邊是“耳”, 右邊的“呈”表示讀音。 就是說, 這個字, 它的含義是從左邊的“耳”獲得的, 它的讀音是從“呈”這個字的聲獲得的。 過去一般比較重視耳朵的含義。 什麼是“聖人”?聖人就是特別善於傾聽、理解別人的表達的人。 所謂“耳順”之謂“聖”也。 所以, 從古至今關於孔聖人的塑像或畫像, 都有一個特別巨大、下垂的耳朵。

上面的解釋, 主要是從“聖”字中的“耳”這個構成要素作出的, 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解釋。 安樂哲對這個“聖”字, 則有獨特的理解。 他特別關注到“聖”字中“呈”字的含義。 在他看來, “呈”字不僅是一個取聲的偏旁部首, 實際也有含義, 因為“呈”字從“口”。 安樂哲從這裡獲得啟發, 認為要做“聖人”, 不僅要善於傾聽, 還要在傾聽、理解後, 善於用自己的“口”去說,

去向他人表達, 這樣才能成為“聖人”。 也就是說, 成為一個“聖人”, 要特別善於傾聽方方面面的見解、意見、爭論、爭鳴, 然後用自己的語言, 充分表達個人見解, 努力獲得廣泛認同, 從而推動人們的行動, 推動事物向前發展。 的確, 一部《論語》, 不就是記載孔子如何傾聽各位弟子的觀點、志向、疑問、論爭, 再將他自己的理解、思考、觀念、思想向眾弟子乃至更廣大的人群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地去表達的嗎?總之, 孔子之成為“聖人”, 不只因其“耳順”, 還因其“口敏”。 當然, 他還有超越凡人的偉大的心靈、博大的胸懷與高貴的品德。

安樂哲的解釋, 給我以非常大的啟發。 首先, 安樂哲作為一個美國學者, 一個來自西方文化體系的漢學家, 是立足於對漢字的理解, 才能夠對“聖”字有這樣一種全新的闡釋。 這表明, 漢字作為一種文化溝通的媒介, 有它獨特的優勢和長處。 因此, 作為中國人, 作為漢字文化的創造者、接受者、傳承者、運用者, 我們要珍惜漢字的文化價值, 應該有一種建立在數千年漢字歷史上的自豪感,

應該有發自肺腑的文化自信。

其次, 他對“聖”字的創造性解釋還啟示我們, 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聖人, 但可以努力向聖人學習, 不僅要善於聽、善於理解, 還要善於表達。 每個人都應努力做一位善聽會說、善於進行文化溝通、交流的“達人”, 真正有效地推動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其實, 由此推衍開來, 有了這樣一種善聽會說的“聖人”功夫, 小而言之, 會有利於你我他個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大而言之, 則有利於中國與他國、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溝通與交流。 唯乎此, 費孝通先生宣導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的境界, 庶可得以實現。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藝術學人·理論百家

孫曉霞:藝術學的“去美學化”傾向辨析

沈語冰:藝術媒介性與物性的臨界點

李心峰:中國藝術的“大通”精神及其當代意義

劉成紀:中國美學與傳統國家政治

彭 鋒:從藝術到藝術界:藝術的賦魅與祛魅

周計武:當代藝術及其美學闡釋的危機

王瑞芸:各自的“杜尚”

王廷信:藝術理論如何面對日趨複雜的藝術現象

高建平:技術進步中藝術的處境

王一川:以藝術批評為“志業”

朱青生:藝術的本質是突破限制

藝術學人·藝苑精華

張健旺:跟劉夢溪先生讀書的日子

張健旺:談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思想

薄清江:藝術中的人文情懷

張心柯:藝術,讓人成為人

張心柯:致考博學子的一封信

卿清:談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心得

王謙:我的考博心路

陳漫之:王維與莫内

黃勤:東吳才女,水墨翩翩

王謙:謙謙君子,志懷高遠

陳漫之:漫之繪畫作品欣賞

李立山:李立山書法篆刻作品欣賞

高斯琦:心中的蘇東坡

劉彥明:劉彥明山水繪畫作品欣賞

藝 術 學 人,遊 心 遊 目。

——一個高品質藝術與學術平臺

藝術學人·理論百家

孫曉霞:藝術學的“去美學化”傾向辨析

沈語冰:藝術媒介性與物性的臨界點

李心峰:中國藝術的“大通”精神及其當代意義

劉成紀:中國美學與傳統國家政治

彭 鋒:從藝術到藝術界:藝術的賦魅與祛魅

周計武:當代藝術及其美學闡釋的危機

王瑞芸:各自的“杜尚”

王廷信:藝術理論如何面對日趨複雜的藝術現象

高建平:技術進步中藝術的處境

王一川:以藝術批評為“志業”

朱青生:藝術的本質是突破限制

藝術學人·藝苑精華

張健旺:跟劉夢溪先生讀書的日子

張健旺:談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思想

薄清江:藝術中的人文情懷

張心柯:藝術,讓人成為人

張心柯:致考博學子的一封信

卿清:談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心得

王謙:我的考博心路

陳漫之:王維與莫内

黃勤:東吳才女,水墨翩翩

王謙:謙謙君子,志懷高遠

陳漫之:漫之繪畫作品欣賞

李立山:李立山書法篆刻作品欣賞

高斯琦:心中的蘇東坡

劉彥明:劉彥明山水繪畫作品欣賞

藝 術 學 人,遊 心 遊 目。

——一個高品質藝術與學術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