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產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被噴,不妨學學美國人怎麼拍

主旋律影視劇一直是比較尷尬的存在。

因為這些作品劇情是安排好的、結局是已經註定的, 要表達的主題也是十分明確的。

所以, 主旋律電影很容易陷入要麼說教、要麼雷人的困境。

提起國產主旋律, 大海的第一反應就是手撕鬼子、包子雷。

這些抗日雷劇與其說是主旋律, 不如說是高級黑, 不僅起不到愛國教育的目的, 反而讓觀眾感到可笑。

如果說這些抗日雷劇是小成本、粗製濫造, 那一些明星雲集, 鉅資投入的作品也拍的很爛, 大海就真的無法理解了。

例如被稱為劇情版的"北京歡迎您"的《建國大業》, 豆瓣評分僅好於9%的歷史片和10%的劇情片。

等到兩年後, 另外一部主旋律電影上映, 出於某種原因, 豆瓣直接關閉了評分系統......

今年7月, 我們終於迎來這個主旋律系列的第三部, 只不過這次卡司陣容換成清一色的小鮮肉, 又讓不少網友憂心忡忡。

國產主旋律影片的製片方, 似乎覺得把演員陣容的量做上去, 就可以在票房市場“躺贏”, 頗有“投鞭斷流”的氣勢。

然而從影片口碑上來看,

明星再多也是“然並卵”, 每位演員平均只有幾分鐘的表現時間, 觀眾只能走馬觀花的在影院裡“數星星”。

相比之下, 美帝拍的主旋律電影總是叫好又叫座, 就算是吹, 也比國產電影吹的好。

例如大海今天要說的《愛國者之日》, 從名字就能看出是妥妥的愛國主義電影。

2013年4月15日下午, 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終點線附近發生兩起爆炸, 造成3人死亡, 超過260人受傷, 是一起震驚世界的恐怖襲擊活動, 《愛國者之日》就是根據這一事件改編。

影片在節奏的把控上張弛有度, 並且在電影鏡頭中穿插了真實新聞和現場錄影, 完整還原了爆炸案的原委, 讓不瞭解該事件的外國觀眾也能很有代入感, 因此在豆瓣獲得8.1的高分。

演員陣容上,本片也並非大牌雲集。男主角為馬克·沃爾伯格(代表作《泰迪熊》),他在影片中飾演警長湯米。

湯米因行事魯莽被領導降職,安排在馬拉松比賽當天維持現場秩序。只要熬過了這次任務,他就可以官復原職,不出意外的話,這次簡單的任務會“像逛街一樣輕鬆”。

影片前30分鐘,就一直沉浸在這種“輕鬆”的基調中,講述比賽的準備過程和波士頓居民的日常。

我們都知道,美國社會並非完美,不僅是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關係緊張,前段時間發生的美聯航毆打亞裔乘客事件,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對亞裔群體的歧視。

但是作為一部展示美國人民團結、友愛的主旋律影片,《愛國者之日》在故事鋪墊中竭力粉飾了美國各族裔和睦相處的氛圍。

如土生土長的美國丈夫一邊與移民妻子在餐桌前打情罵俏,一邊糾正她的口音。

以及白人校警邀請大學實驗室中的亞裔學生參加演唱會,還和一位女生擦出曖昧的火花,體現美國是一個吸引各國人才的包容性社會。

然而在一片友好祥和的氛圍中,也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爆炸案的兩名嫌犯沙尼耶夫兄弟正在家中觀看製作炸彈的教程視頻,給觀眾帶來一絲不安。

馬拉松比賽日當天,波士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成千上萬的人湧上街頭,參與或圍觀比賽。人群如此密集,給安保工作帶來的很大壓力。

因為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觀眾幾乎都已被“劇透”,所以在一片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觀眾的心始終揪著,等待爆炸的那一刻來臨。

鏡頭前的人們越歡樂,螢幕前的觀眾就越緊張。

就在比賽臨近結束時,觀眾的情緒已經被帶到臨界點,人群中突然發生了爆炸。

頓時傷者無數,場面混亂不堪,警方措手不及。

負責現場指揮的湯米處亂不驚,他一面參與搶救傷者,一面下令封鎖街區,同時收集死傷者的手機作為證據。

與此同時,聯邦調查局的特殊案件部門主管李察(凱文·貝肯 飾)也來到現場,接手案件調查。在查看過現場爆炸物的成分後,他斷定這是一場有預謀的恐怖襲擊。

現場確認了三名死者,其中一人是來自中國遼寧的23歲女研究生,還有當地一名29歲的餐廳經理,以及一名8歲的小男孩。

為了保存證據,死者的屍體不能被移動,只好派一名警官守在小男孩的屍體旁,場景十分催淚。

波士頓爆炸案發生後,美國社會沉浸在悲痛之中,當地市民紛紛來到爆炸案現場,為遇難者獻花、祈福。此時影片使用了真實的現場街拍片段,畫面很不清晰,卻更有真實感。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為國民打氣,重振美國社會的凝聚力。

FBI和波士頓警方迅速開始排查證據,尋找嫌疑人。

李察在一間倉庫內搭建了波士頓主要街道的模型,在熟悉當地環境的湯米説明下,他們通過監視錄影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為沙尼耶夫兄弟。

沙尼耶夫兄弟通過電視新聞得知自己成為警方通緝對象,開始準備逃亡。他們在逃亡途中為了搶奪槍支,還殺死了一名校警。

校警白天還在和亞裔女生談情說愛,本來是一段美好的跨種族愛情

晚上就被爆炸案嫌疑人所殺害,體現了極端主義是所有民族的公敵

嫌犯沙尼耶夫兄弟在逃跑途中還劫持了一個華裔小哥,不過華裔小哥在嫌犯加油時趁機逃跑,脫身後立即報警。有人說在歐美影視劇中難得出現機智勇敢的華裔形象,更難得的是這個角色在現實中確有原型。

如果說影片前半段的戲份是層層推理,走懸疑偵探劇的套路,那後半段警方追捕嫌犯的戲份則成了典型的好萊塢槍戰片。

兩名嫌犯準備充分,持有槍械、手雷和炸彈,打算在華盛頓展開第二次襲擊。追捕他們的小鎮警方雖然人數眾多,但在火力上處於弱勢。即便如此,小鎮警方與居民依然同仇敵愾,與嫌犯展開血戰。

經過一番追逐,最終兩名嫌犯寡不敵眾,先後落入法網。

嫌犯被捕的那一刻,街上的人群開始歡呼,州長將迅速破案歸功於市民提供的有價值線索。在媒體的宣傳下,一場損失慘重的恐怖襲擊變成了全美國人民團結一致,用愛和正義擊敗恐怖分子的故事。

影片末尾,導演加上了波士頓爆炸案親歷者的採訪。

被採訪者有偵辦案件的員警,他說抓到犯人的感覺就像是打贏戰爭一樣,‘’我對美國充滿信心。”

也有爆炸案中被迫截肢的傷者,他們臉上沒有沮喪的表情,而是寫滿堅毅。

有的受害者在裝上義肢後還參加了第二年的馬拉松比賽,表明自己走出了陰影,開始新的生活。

《愛國者之日》重現波士頓爆炸案的方式,不是強調受害者的苦難,大打苦情牌,而是告知世界,美國人民不會被恐怖主義所嚇倒,而是更加團結一致,讓美國再次強大。

“這裡是他媽的我們的城市,沒有人能主宰我們的自由。”

文化實力的強大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之上。雖然美國社會內部依然存在種種矛盾,但美國人拍主旋律影片十分自信,這種自信根植於他們的日常觀念:美國是民主的燈塔、美國是世界的良心、美國是和平的維護者。

因此美國人拍的主旋律像是勵志劇、偶像劇,講述一名高富帥如何被陰險小人暗害處於劣勢,隨後又機智英勇的反轉局面,最終打敗敵人的故事。

而我們拍的主旋律更像是悲劇或喜劇,要麼是講述自己如何沒出息被西方列強痛扁,要麼是把敵人描繪的滑稽可笑,被自己各種意淫吊打。

所以大海覺得,拍主旋律影視劇其實就是一個吹牛B的活兒,吹牛B的前提是你要對自己產生自信,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又如何去說服別人?

演員陣容上,本片也並非大牌雲集。男主角為馬克·沃爾伯格(代表作《泰迪熊》),他在影片中飾演警長湯米。

湯米因行事魯莽被領導降職,安排在馬拉松比賽當天維持現場秩序。只要熬過了這次任務,他就可以官復原職,不出意外的話,這次簡單的任務會“像逛街一樣輕鬆”。

影片前30分鐘,就一直沉浸在這種“輕鬆”的基調中,講述比賽的準備過程和波士頓居民的日常。

我們都知道,美國社會並非完美,不僅是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關係緊張,前段時間發生的美聯航毆打亞裔乘客事件,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對亞裔群體的歧視。

但是作為一部展示美國人民團結、友愛的主旋律影片,《愛國者之日》在故事鋪墊中竭力粉飾了美國各族裔和睦相處的氛圍。

如土生土長的美國丈夫一邊與移民妻子在餐桌前打情罵俏,一邊糾正她的口音。

以及白人校警邀請大學實驗室中的亞裔學生參加演唱會,還和一位女生擦出曖昧的火花,體現美國是一個吸引各國人才的包容性社會。

然而在一片友好祥和的氛圍中,也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爆炸案的兩名嫌犯沙尼耶夫兄弟正在家中觀看製作炸彈的教程視頻,給觀眾帶來一絲不安。

馬拉松比賽日當天,波士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成千上萬的人湧上街頭,參與或圍觀比賽。人群如此密集,給安保工作帶來的很大壓力。

因為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觀眾幾乎都已被“劇透”,所以在一片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觀眾的心始終揪著,等待爆炸的那一刻來臨。

鏡頭前的人們越歡樂,螢幕前的觀眾就越緊張。

就在比賽臨近結束時,觀眾的情緒已經被帶到臨界點,人群中突然發生了爆炸。

頓時傷者無數,場面混亂不堪,警方措手不及。

負責現場指揮的湯米處亂不驚,他一面參與搶救傷者,一面下令封鎖街區,同時收集死傷者的手機作為證據。

與此同時,聯邦調查局的特殊案件部門主管李察(凱文·貝肯 飾)也來到現場,接手案件調查。在查看過現場爆炸物的成分後,他斷定這是一場有預謀的恐怖襲擊。

現場確認了三名死者,其中一人是來自中國遼寧的23歲女研究生,還有當地一名29歲的餐廳經理,以及一名8歲的小男孩。

為了保存證據,死者的屍體不能被移動,只好派一名警官守在小男孩的屍體旁,場景十分催淚。

波士頓爆炸案發生後,美國社會沉浸在悲痛之中,當地市民紛紛來到爆炸案現場,為遇難者獻花、祈福。此時影片使用了真實的現場街拍片段,畫面很不清晰,卻更有真實感。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為國民打氣,重振美國社會的凝聚力。

FBI和波士頓警方迅速開始排查證據,尋找嫌疑人。

李察在一間倉庫內搭建了波士頓主要街道的模型,在熟悉當地環境的湯米説明下,他們通過監視錄影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為沙尼耶夫兄弟。

沙尼耶夫兄弟通過電視新聞得知自己成為警方通緝對象,開始準備逃亡。他們在逃亡途中為了搶奪槍支,還殺死了一名校警。

校警白天還在和亞裔女生談情說愛,本來是一段美好的跨種族愛情

晚上就被爆炸案嫌疑人所殺害,體現了極端主義是所有民族的公敵

嫌犯沙尼耶夫兄弟在逃跑途中還劫持了一個華裔小哥,不過華裔小哥在嫌犯加油時趁機逃跑,脫身後立即報警。有人說在歐美影視劇中難得出現機智勇敢的華裔形象,更難得的是這個角色在現實中確有原型。

如果說影片前半段的戲份是層層推理,走懸疑偵探劇的套路,那後半段警方追捕嫌犯的戲份則成了典型的好萊塢槍戰片。

兩名嫌犯準備充分,持有槍械、手雷和炸彈,打算在華盛頓展開第二次襲擊。追捕他們的小鎮警方雖然人數眾多,但在火力上處於弱勢。即便如此,小鎮警方與居民依然同仇敵愾,與嫌犯展開血戰。

經過一番追逐,最終兩名嫌犯寡不敵眾,先後落入法網。

嫌犯被捕的那一刻,街上的人群開始歡呼,州長將迅速破案歸功於市民提供的有價值線索。在媒體的宣傳下,一場損失慘重的恐怖襲擊變成了全美國人民團結一致,用愛和正義擊敗恐怖分子的故事。

影片末尾,導演加上了波士頓爆炸案親歷者的採訪。

被採訪者有偵辦案件的員警,他說抓到犯人的感覺就像是打贏戰爭一樣,‘’我對美國充滿信心。”

也有爆炸案中被迫截肢的傷者,他們臉上沒有沮喪的表情,而是寫滿堅毅。

有的受害者在裝上義肢後還參加了第二年的馬拉松比賽,表明自己走出了陰影,開始新的生活。

《愛國者之日》重現波士頓爆炸案的方式,不是強調受害者的苦難,大打苦情牌,而是告知世界,美國人民不會被恐怖主義所嚇倒,而是更加團結一致,讓美國再次強大。

“這裡是他媽的我們的城市,沒有人能主宰我們的自由。”

文化實力的強大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之上。雖然美國社會內部依然存在種種矛盾,但美國人拍主旋律影片十分自信,這種自信根植於他們的日常觀念:美國是民主的燈塔、美國是世界的良心、美國是和平的維護者。

因此美國人拍的主旋律像是勵志劇、偶像劇,講述一名高富帥如何被陰險小人暗害處於劣勢,隨後又機智英勇的反轉局面,最終打敗敵人的故事。

而我們拍的主旋律更像是悲劇或喜劇,要麼是講述自己如何沒出息被西方列強痛扁,要麼是把敵人描繪的滑稽可笑,被自己各種意淫吊打。

所以大海覺得,拍主旋律影視劇其實就是一個吹牛B的活兒,吹牛B的前提是你要對自己產生自信,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又如何去說服別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