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圩柘片,三藍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濱溪石雕

史料記載:西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實現全國統一。 約在西元前218年, 秦始皇下令北修長城以拒匈奴, 南派50萬大軍分為五路進攻百越。

其中, 第四路大軍進駐九嶷山區, 藍山南風坳就是這片軍事基地上的一個重要關隘。 可見, 藍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長達2000多年。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三藍文化隨著歲月的流淌, 愈發展出迷人的魅力。 流傳於新圩一帶的柘片文化, 是其代表之一。

新圩位於藍山東部, 下轄龍家坊、下清涵、樓下、神溪、上清涵、岸山、濱溪等45個行政村。 千百年來, 新圩人在石材上鐫刻一些文字和圖案, 包括碑、碣、墓誌、界石等。 現如今, 通過拓片可以真實再現歷史原貌, 客觀而連續地反映其區域歷史和社會事件。 保存完好又較有影響的有道光五年(1825年)修的單拱石橋——青龍橋、岸山烈士墓、隱岩洞等。 現有牌坊以及大量宗祠碑記、石刻等眾多遺存。

經實地走訪發現, 保存完好的石刻有50餘處、碑刻有40餘處、牌坊10餘處。 境內上清涵村, 堪稱新圩拓片文化的發源地。 明代首輔張居正稱之為“後先濟美”, 民國張開璉省長稱之為“楚南望族”。

新圩石雕石刻, 按其內容又可細分為以下幾大類:一是宗教寺廟類。 以仙娘廟、普照庵、東泉庵等為代表的宗教寺廟, 記錄著“禪宗聖地”的歷史, 保存眾多石刻拓片。 又如高愁廟與水沖庵記。 原廟殘碑“重建金華殿碑記”系乾隆八年所作, 距今已有274年的歷史。 二是民間古建類。 在“縣誌”或家譜中有記載的有富龍亭、西涼亭、龍家坊亭、與臨武交界處的最樂亭和濱溪村的鳳水亭, 這一系列石刻, 凝聚著長壽文化、生態文化、儒家文化的結晶。 三是橋、渡和路碑類。

如濱溪村“青龍橋”的系列碑刻、鳳水亭前的拓片、“西涼亭”拓片等碑記拓片記載著當地民間公益性傳統;距此不遠的火田渡碑刻, 火田渡橋古碑記, 是清道光卅年(1850年)由新圩廖姓石匠鐫刻。 四是牌坊、古墓類。 保存完好的新圩鎮明清時牌坊上的文字和高浮雕紋飾拓片則是民間傳統美德和手工技藝的記實。 民間禁碑及界碑。 如宗教場所東山大嶺寺廟的“檀越禁碑”。 五是石刻類。 以濱溪、神溪為代表的新圩鎮石刻拓片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佛教文化研究價值。

相傳, 新圩雕石刻碑是由廖姓祖傳下來。 數百年來, 他們一直視之為養家糊口的手藝。 如今, 新圩的廖姓石匠師傅遍及湘南、廣東一帶, 他們的石雕作品供不應求。

在全域旅遊和文化強縣語境下, 作為新圩當地宗祠藏石刻文獻拓片既是地方石刻資源開發與利用, 也是石刻文物搶救與保護, 更是地方文獻工作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視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