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絳:女兒,是我最好的作品

文 | 郁林

親愛的書友們, 今天的晚讀時間, 我們一起來讀《我們仨》後面的附錄。

附錄一共三章, 附錄一是錢瑗病中所寫的“記事珠”和錢瑗《我們仨》的手稿,

共10頁;附錄二是我們仨的來往書信;附錄三是楊絳先生精選的我們仨的“石子”。

楊絳先生曾經不無自豪地說:“我一生的傑作就是錢瑗!”

錢瑗因患脊椎癌入院, 問病的人絡繹不絕, 她還偷功夫學習, 並且請求母親把《我們仨》讓給自己寫。

她仰臥著堅持寫完了五篇, 五天以後就在沉睡中去世了。

楊絳先生選錄了前言、目錄和11頁內容, 錢瑗娟秀的字跡寫在文研所的稿紙上, 以充滿溫情的筆觸回憶我們仨的動人往事。

1941年父親由內地輾轉回到上海, 我當時大約5歲。 他天天逗我玩, 我當然非常高興, 撒嬌、“人來瘋”, 變得相當討厭。

奶奶說他和我是“老鼠哥哥同年伴”, 大的也要打一頓, 小的也要打一頓。 (錢瑗《我們仨》手稿第1頁,

楊絳《我們仨》附錄一)

琴談得不亦樂乎, 功課就越來越不想做。 一次我發現有幾頁大字上沒有爸爸批改過的筆跡, 就懷著僥倖心理去以舊當新, 他居然沒有察覺。

到第三次, 他才發現, 大怒, 罵我弄虛作假, 是品德問題。 氣衝衝地把文法書撕了, 並發誓, 再不教我讀書。

媽媽狠狠地批評了我, 還責令我把書補好。 這以後我倒不再犯“混”, 老老實實跟媽媽學完了初中的代數、幾何、化學、物理等課程。 (錢瑗《我們仨》手稿第1頁, 楊絳《我們仨》附錄一)

這些手稿楊絳先生都奉若至寶, 保存得完好無損。

錢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她大約是我們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的最好的女兒。 如果有人問我, 想要一個怎樣的女兒, 我會不假思索地說:就是錢瑗那樣的!

錢瑗從小受父母影響愛讀書, 善於“格物致知”, 而且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對長輩極孝順, 從小會照顧人。

他(錢鐘書的父親)偶在一間廂房裡的床上睡著了。 醒來看見一個女孩子在他腳頭, 為他掖掖夾被, 蓋上腳, 然後坐著看書。 滿地都是書。 院子裡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鬧鬧地玩。 這女孩子卻在靜靜地看書。

我公公就問她是誰。 圓圓自報了名字。 ……她那時候十一周歲, 已讀過《西遊記》《水滸》等小說, 正在爸爸的引誘、媽媽的教導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 她和鐘書有同樣的習性, 到哪裡, 就找書看。

我公公考問了她讀的《少年》, 又考考她別方面的學問, 大為驚奇, 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認定她是“吾家讀書種子也”!

從此健汝躍居心上第一位。

他曾對鐘書的二弟、三弟說:他們的這個那個兒子, 資質屬某等某等, “吾家讀書種子, 惟健汝一人耳”。 (第129頁)

錢先生深以女兒為驕傲, 出門時囑咐女兒好好照管媽媽:

鐘書住進城去, 不囑咐我照管阿瑗, 卻囑咐阿瑗好好照管媽媽, 阿瑗很負責地答應了。 ……傍晚阿瑗對我說:“媽媽, 該撮煤了。 煤球裡的貓屎我都摳乾淨了。 ”她知道我決不會讓她撮煤。

所以她背著我一人在雪地裡先把白雪覆蓋下的貓屎摳除乾淨, 她知道媽媽怕摸貓屎。 可是她的嫩指頭不該著冷, 鐘書還是應該囑咐我照看阿瑗啊。 (第125頁)

錢瑗小小年紀, 將照顧媽媽的任務完成得非常好。 她還會非常貼心地安慰爸爸:阿圓也跟著出來, 挨著爸爸, 坐在沙發的扶手上。

她學得幾句安慰小孩子的順口溜, 每逢爸爸“因病請假”, 小兒賴學似的心虛害怕, 就用來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 胡嚕胡嚕毛, 我們的爸爸嚇不著。 ”(“爸爸”原作“孩子”。 )(第19頁)

所以這個家裡的三個人都有多種角色:

我們仨, 卻不止三人。 每個人搖身一變, 可變成好幾個人。 例如阿瑗小時才五六歲的時候, 我三姐就說:“你們一家呀, 圓圓頭最大, 鐘書最小。 ”我的姐姐妹妹都認為三姐說得對。

阿瑗長大了, 會照顧我, 像姐姐;會陪我, 像妹妹;會管我, 像媽媽。

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 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 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 只配做弟弟。 ”我又變為最大的。

鐘書是我們的老師。 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 雖然近在咫尺, 我們如有問題, 問一聲就能解決, 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

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第162頁)

1997年歲暮,在醫院臥病的錢瑗給媽媽拜年,寫了一首打油詩:

牛兒不吃草,

想把娘恩報。

願采忘憂花,

藉此謝娘生。

這首詩在附錄二,“牛兒不吃草”是說錢瑗當時病中,已經不能進食。

寫了這首詩沒多久,錢瑗就去世了。可以想見,楊絳先生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痛徹心扉。

錢瑗心地純良仁厚,熱心助人,朋友極多。後來這些朋友和錢氏夫婦也成了好朋友,在錢瑗去世後依然時常看望夫妻倆。

即使在文革中,錢瑗也敢於挺身而出,說實話、做好事。

楊絳先生說:

我們對女兒,實在很佩服。我說:“她像誰呀?”鐘書說:“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

她在大會上發言,敢說自己的話……到外地開一個極左的全國性語言學大會。

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回應贊成。

錢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說:“那麼,毛主席詞‘寂寞嫦娥舒廣袖’怎麼說呢?”這個會上被貶得一文不值的大學者如丁聲樹、鄭易裡等老先生都喜歡錢瑗。(第162-163頁)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山西武鄉城關公社的學校裡一群革命小將來京串聯,找到錢瑗老師,討論如何揪鬥校長。阿瑗給他們講道理、擺事實,說明校長是好人,不該揪鬥。

他們對錢老師很信服,就沒向校長“鬧革命”。十年之後,這位校長特來北京,向錢瑗道謝,謝她解救了他這場災禍。(第142頁)

生活中有一位錢瑗這樣的朋友或老師,是不是很幸運?

而且,錢瑗的樂於助人,還成就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錢瑗)偶曾幫助過一位當時被紅衛兵迫使掃街的老太太……老太太受過高等教育,精明能幹,是一位著名總工程師的夫人。

她感激阿瑗,和她結識後,就看中她做自己的兒媳婦……老太太那方努力不懈,終於在一九七四年,我們搬入學部辦公室的同一個月裡,老太太把阿瑗娶到了她家。(第150頁)

真是應了一句老話,幫助別人,往往是在幫助自己。

錢瑗從小聰慧能幹,文革結束後,身兼數職,是北師大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生導師,而且創立了英語“文體學”,是中英英語教學專案TEFL的建立者和負責人。

她得父母真傳,治學嚴謹,工作一絲不苟。在最後一章,楊絳先生寫了錢瑗的幾件軼事:

錢瑗曾是教材評審委員會的審稿者。……她像獵狗般嗅出這篇論文是抄襲。她兩個指頭,和鐘書一模一樣地摘著書頁,稀裡嘩啦地翻書,也和鐘書翻得一樣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襲的原文。

在一般學校裡,外國專家往往是權威。一次師大英語系新聘的英國專家對錢瑗說,某門課他打算如此這般教。錢瑗說不行,她指示該怎麼教。

那位專家不服。據阿瑗形容:“他一雙碧藍的眼睛骨碌碌地看著我,像貓。”錢瑗帶他到圖書室去,把他該參考的書一一拿給他看。這位專家想不到師大圖書館竟有這些高深的專著。

學期終了,他到我們家來,對錢瑗說:“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認“得益不淺”。師大外國專家的成績是錢瑗評定的。(第163頁)

錢瑗作為錢楊夫婦的女兒,家教良好,天資聰穎,而且吃苦耐勞,智商和情商都超出常人。

如果不是那麼早就去世,將來一定是另一個“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

阿瑗是我生平傑作,鐘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

她上高中學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第164頁)

這粒種子沒有長成參天大樹,令父母痛心不已,也讓我們深感惋惜。

在這個堪稱完美的書香之家長大,有“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做母親,有博學風趣的父親,父母生平“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家學淵源,錢瑗想不優秀都難。

可見,傑出的父母才能造就傑出的子女。想擁有錢瑗這般完美的孩子,首先得學做錢鐘書楊絳般傑出的父母啊!

親愛的書友們,今天的共讀到此結束,記得打卡簽到喔。楊絳先生飽含深情地描述了“我們仨”這個堪稱完美的書香之家,這樣的家是中國幸福家庭中最完美的樣子,是無數人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這本書就和大家共讀到這裡。讓我們一起期待《我們仨》共讀後的思考總結。

作者簡介

youshuzhubian。

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

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第162頁)

1997年歲暮,在醫院臥病的錢瑗給媽媽拜年,寫了一首打油詩:

牛兒不吃草,

想把娘恩報。

願采忘憂花,

藉此謝娘生。

這首詩在附錄二,“牛兒不吃草”是說錢瑗當時病中,已經不能進食。

寫了這首詩沒多久,錢瑗就去世了。可以想見,楊絳先生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痛徹心扉。

錢瑗心地純良仁厚,熱心助人,朋友極多。後來這些朋友和錢氏夫婦也成了好朋友,在錢瑗去世後依然時常看望夫妻倆。

即使在文革中,錢瑗也敢於挺身而出,說實話、做好事。

楊絳先生說:

我們對女兒,實在很佩服。我說:“她像誰呀?”鐘書說:“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

她在大會上發言,敢說自己的話……到外地開一個極左的全國性語言學大會。

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回應贊成。

錢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說:“那麼,毛主席詞‘寂寞嫦娥舒廣袖’怎麼說呢?”這個會上被貶得一文不值的大學者如丁聲樹、鄭易裡等老先生都喜歡錢瑗。(第162-163頁)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山西武鄉城關公社的學校裡一群革命小將來京串聯,找到錢瑗老師,討論如何揪鬥校長。阿瑗給他們講道理、擺事實,說明校長是好人,不該揪鬥。

他們對錢老師很信服,就沒向校長“鬧革命”。十年之後,這位校長特來北京,向錢瑗道謝,謝她解救了他這場災禍。(第142頁)

生活中有一位錢瑗這樣的朋友或老師,是不是很幸運?

而且,錢瑗的樂於助人,還成就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錢瑗)偶曾幫助過一位當時被紅衛兵迫使掃街的老太太……老太太受過高等教育,精明能幹,是一位著名總工程師的夫人。

她感激阿瑗,和她結識後,就看中她做自己的兒媳婦……老太太那方努力不懈,終於在一九七四年,我們搬入學部辦公室的同一個月裡,老太太把阿瑗娶到了她家。(第150頁)

真是應了一句老話,幫助別人,往往是在幫助自己。

錢瑗從小聰慧能幹,文革結束後,身兼數職,是北師大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生導師,而且創立了英語“文體學”,是中英英語教學專案TEFL的建立者和負責人。

她得父母真傳,治學嚴謹,工作一絲不苟。在最後一章,楊絳先生寫了錢瑗的幾件軼事:

錢瑗曾是教材評審委員會的審稿者。……她像獵狗般嗅出這篇論文是抄襲。她兩個指頭,和鐘書一模一樣地摘著書頁,稀裡嘩啦地翻書,也和鐘書翻得一樣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襲的原文。

在一般學校裡,外國專家往往是權威。一次師大英語系新聘的英國專家對錢瑗說,某門課他打算如此這般教。錢瑗說不行,她指示該怎麼教。

那位專家不服。據阿瑗形容:“他一雙碧藍的眼睛骨碌碌地看著我,像貓。”錢瑗帶他到圖書室去,把他該參考的書一一拿給他看。這位專家想不到師大圖書館竟有這些高深的專著。

學期終了,他到我們家來,對錢瑗說:“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認“得益不淺”。師大外國專家的成績是錢瑗評定的。(第163頁)

錢瑗作為錢楊夫婦的女兒,家教良好,天資聰穎,而且吃苦耐勞,智商和情商都超出常人。

如果不是那麼早就去世,將來一定是另一個“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

阿瑗是我生平傑作,鐘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

她上高中學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第164頁)

這粒種子沒有長成參天大樹,令父母痛心不已,也讓我們深感惋惜。

在這個堪稱完美的書香之家長大,有“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做母親,有博學風趣的父親,父母生平“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家學淵源,錢瑗想不優秀都難。

可見,傑出的父母才能造就傑出的子女。想擁有錢瑗這般完美的孩子,首先得學做錢鐘書楊絳般傑出的父母啊!

親愛的書友們,今天的共讀到此結束,記得打卡簽到喔。楊絳先生飽含深情地描述了“我們仨”這個堪稱完美的書香之家,這樣的家是中國幸福家庭中最完美的樣子,是無數人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這本書就和大家共讀到這裡。讓我們一起期待《我們仨》共讀後的思考總結。

作者簡介

youshuzhubia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