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丹青中的西遊記

4月15日, 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去世。 她自1958年進入電視臺工作, 1982年至1988年間, 她率領團隊歷時6年, 拍攝中國首部神話電視連續劇《西遊記》, 成為幾代國人心中經典。 在技術原始、理念落後的時代創造經典, 不僅源自楊潔團隊在表演和技術層面的細緻工作, 更得益於他們的藝術精神。 為真實再現《西遊記》原著風采, 他們不計片酬, 不爭名聲。 幾位美術大師也擁有著相似藝術情懷, 將心血凝結在西遊題材創作中, 留下了經典。

林風眠:留白是重要元素

1956年, 林風眠創作了布面油畫《戲劇系列:齊天大聖孫悟空》, 成為《西遊記》題材繪畫經典。

畫面大面積留白, 畫家在其中描繪了孫悟空和沙僧兩個戲劇形象。 林風眠畫中描繪的孫悟空四肢修長, 單腳盤腿而立, 靈活輕鬆地舉起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盡顯孫悟空超凡的本領。 相比之下, 沙悟淨造型四平八穩, 表現他忠厚低調的個性, 拿著月牙鏟, 擔負起貼身護衛唐三藏的工作, 登山下水, 不辭辛勞。 一動一靜, 一瘦削一粗壯, 一靈巧一憨厚, 兩下對比逸趣橫生。

林風眠筆下的人像繪畫, 包括苗人、農民、漁民、古裝仕女、時裝女性、宗教人物、裸女和戲劇人物等諸多題材。 戲劇人物是林風眠長期研究、反復推敲的重要選題, 1940年代開始出現並逐漸豐富。 是時, 他主要描繪單一人物, 注重人物造型和神情。 1951年, 林風眠離開杭州定居上海, 從江南古城移居大都市的變化中, 他的藝術風格因此發生轉變。 那時, 藝術教授關良也居住在上海, 二人互相影響, 林風眠開始對正在歷經全面改造的戲曲著迷。 他筆下戲劇人物, 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 特別是立體主義尋求造型的時空表達。

在畫面表現層面, 林風眠重點關注劇場整體互動及劇情發展的連續感。 畫面總出現兩個形象, 內容變得更加複雜。 同時運用圓形構圖, 使畫面動勢回環。 傳統西方構圖理論使藝術家致力於令觀者忘掉畫面邊緣, 避免觀眾視線被錮在角落, 畫家設法將視線留在回環內。 林風眠的戲劇人物油畫, 往往留下大量空白, 留白成為畫面組成重要元素, 代表了戲曲舞臺時空交織的特性。 為打破白背景的邊緣, 他在作品中選擇圓形為基本構圖。 人物的互動都巧妙地佈置在一大圓形中。 人物之間形成一個回路:左右邊緣為兩位人物的軀幹, 上沿是孫悟空高舉的金箍棒, 下沿則是沙僧的禪杖。 用人物與兵器,

巧妙地完成了畫布上的藝術回路。 在色彩層面, 則以黃為主調, 在光的作用下, 亮黃色中又有桔黃、橙黃、褐黃、赭黃、檸檬黃、黃綠等等, 創造出色調相對保守, 而意態斑斕的人物形象。

關良:筆下即舞臺

同樣在上海, 關良筆下的西遊題材, 既有與林風眠的諸多相似之處, 也展現出另一種風貌。

關良17歲隨兄東渡日本, 歸國後, 長年從事美術教學。 曾為郭沫若主編的《創造》雜誌畫插圖和封面設計。 他在上海美專任教之余, 常欣賞京劇, 偏愛畫戲劇人物, 並拜師學戲。 1945年抗戰勝利後, 他回到杭州、上海等地。 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美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等職務。

關良的戲曲人物創作, 對近現代國畫史具有非凡影響。 為後人創作和欣賞提供了新的審美形象。

關良筆下的戲曲人物, 抓住人物瞬間情節, 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他作畫不羈於解剖學, 不講究人體比例, 看似信手塗鴉, 卻無不經過縝密構思, 滲透出深厚繪畫功力。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孫悟空大鬧天宮”都是關良最鍾愛的題材。 畫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 關良的畫筆表現生動的舞臺效果。 悟空舉棒奮起, 白骨精倉皇失措;《孫悟空大鬧天宮》緊湊地描繪了九個各具情態的人物, 構圖繁而不亂, 表現了孫悟空的英勇善戰。 關良的畫, 飽含著豐富的戲劇衝突, 十分耐人尋味。

劉繼卣:三礬九染繪天宮

如果說林風眠與關良筆下的西遊題材略顯抽象,劉繼卣筆下的西遊人物則活靈活現,宛如在世。

劉繼卣是傑出的中國畫家、連環畫藝術大師,新中國連環畫奠基人。他的藝術風格充滿嶄新的時代精神。他曾自稱是一位人民美術工作者,為基礎美術的普及、傳播貢獻了巨大力量。

劉繼卣總是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感情來對待每一幅作品。他創作《鬧天宮》,用工筆重彩。每一片盔甲,每一朵雲彩,每一撮毛髮,先用淡墨一遍一遍暈染,一般要染上十幾遍以至更多,然後才去上色,這樣色才濃重深厚。他一共創作了八幅組畫,畫了將近一年時間。每天從清晨畫到天黑,直到看不清顏色才停止。廢寢忘食,卻自以為樂。

1956年《鬧天宮》組畫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以年畫形式在全國大量發行,深受人們喜愛。隨後《鬧天宮》組畫原作八幅,由人民美術出版社轉借給當時的中國美術組織機構,送到各地巡迴展出。展覽完成後,只還給他六幅畫作,另外第二幅、第四幅原作卻不慎丟失難以找到。事隔幾十年後,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組織出版連環畫珍品,從塵封的藏品中,將《鬧天宮》組畫丟失的第二、四兩幅原作找到,隨即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作者:安仁

主編:王小平

編輯:王佳

網友的標籤:輿情通報員、財經小達人

大家都在看

歡迎關注我們!

劉繼卣:三礬九染繪天宮

如果說林風眠與關良筆下的西遊題材略顯抽象,劉繼卣筆下的西遊人物則活靈活現,宛如在世。

劉繼卣是傑出的中國畫家、連環畫藝術大師,新中國連環畫奠基人。他的藝術風格充滿嶄新的時代精神。他曾自稱是一位人民美術工作者,為基礎美術的普及、傳播貢獻了巨大力量。

劉繼卣總是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感情來對待每一幅作品。他創作《鬧天宮》,用工筆重彩。每一片盔甲,每一朵雲彩,每一撮毛髮,先用淡墨一遍一遍暈染,一般要染上十幾遍以至更多,然後才去上色,這樣色才濃重深厚。他一共創作了八幅組畫,畫了將近一年時間。每天從清晨畫到天黑,直到看不清顏色才停止。廢寢忘食,卻自以為樂。

1956年《鬧天宮》組畫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以年畫形式在全國大量發行,深受人們喜愛。隨後《鬧天宮》組畫原作八幅,由人民美術出版社轉借給當時的中國美術組織機構,送到各地巡迴展出。展覽完成後,只還給他六幅畫作,另外第二幅、第四幅原作卻不慎丟失難以找到。事隔幾十年後,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組織出版連環畫珍品,從塵封的藏品中,將《鬧天宮》組畫丟失的第二、四兩幅原作找到,隨即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作者:安仁

主編:王小平

編輯:王佳

網友的標籤:輿情通報員、財經小達人

大家都在看

歡迎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