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魏少軍:需警惕國內40-90納米部分節點產能過剩

近兩年, 中國大陸積體電路產業蓬勃發展, 從IC設計、製造到封測甚至設備材料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其中製造環節尤其火熱, 全國各地都在招商引資、興建先進晶圓生產線。 這不免引起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擔心, 中國積體電路產業是不是過熱了?

3月15日, 在SEMICON China 2017的產業與技術投資論壇上,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也對此發表的自己的觀點。

他認為, 從中國大陸每年對積體電路產品的需求量和自給率來看, 目前的投資規模談不上過剩, 甚至可以說還遠遠不夠。

從魏少軍的統計來看, 中國大陸本地每年消費的積體電路產品總額大約有八百多億美元(扣除設計、製造、封裝等產業重複統計後), 占全球比重的25%, 然而我們自己能夠生產的積體電路產品則僅有7.3%左右。

如果按照50%的自給率計算, 僅晶圓產能每月大概就需要100萬片, 但目前我們的實際產能只有15萬片左右, 缺口還比較大。

所以, 這就是為什麼說國內的投資規模並沒有達到過熱的地步。

不過, 魏少軍同時指出, 雖然總體產能投資還不夠, 但從工藝節點來看的話, 目前我們已有產能和計畫產能基本都集中在40-90納米階段, 等這些產能先後開出來後,

勢必會造成資源過度集中, 出現結構性過剩的問題。 然而先進工藝卻嚴重匱乏, 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

當然, 造成這樣的情況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我們自身缺乏技術和研發能力;其次是和國外廠商談合作的時候別人不會將最先進的工藝拿出來。

所以總體來看, 魏少軍認為, 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準上, 需要繼續加大投資, 優化產能配置、強化研發投入、培養IC人才。 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需要有持續的戰略判斷力、預見力和執行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