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即墨文廟完成複建 將成儒家文化傳播承載地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推崇傳承。 記者日前從即墨古城片區規劃建設指揮部瞭解到,

始建於元代的即墨文廟, 被毀於戰火近百年後又重新 “復活”。 4月15日, 即墨古城在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夫子洞, 將聖土聖水恭請至即墨古城。 隨著今年上半年文廟的正式開廟, 即墨古城也將重新擔負起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傳播任務。

從尼山取來聖土聖水

“從孔子誕生之地取來的聖土聖水, 代表的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信仰。 而即墨文廟的複建, 也將成為傳統文化的承載之地。 ”孔子後裔男儒生以特製盛具從尼山取來聖土, 女儒生從夫子洞中取出聖水, 身著古裝的演員跳起古代風韻的祭祀舞蹈……15日, 雨後尼山, 靜謐而神聖。 上午9時許, 伴隨著莊重肅穆的雅樂, 即墨古城恭請聖土聖水儀式開始。 經欞星門, 至大成門,

祭祀毓聖侯, 宣讀奉禮祝文, 祭拜後土祠, 大成殿前行禮、宣讀祭文, 夫子洞中恭取聖水, 尼山上恭取聖土, 整個儀式莊嚴肅穆。 隨後, 聖土聖水被迎至即墨古城。

“恭請尼山聖土聖水, 旨在以孔子誕生地水土祭祀先師, 藉此表達對孔聖人及其偉大思想的深深尊崇, 續衍傳統文脈, 弘揚經國立訓, 繼承儒學精髓, 將儒家思想在即墨大地繼續發揚光大。 ”即墨市副市長、即墨古城片區規劃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宋宗軍如是說。

宋宗軍說, 先哲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被後世譽為“萬世師表”。 即墨自古就有尊崇、供奉至聖先師的傳統, 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始建文廟,

毗鄰學宮、考院、文昌閣、勞山書院, 形成了完整的儒學文化建築群, 1929年卻毀於戰火。 為延續歷史文脈, 即墨市在古城複建文廟, 祈願儒家思想在即墨薪火相傳、文脈永繼。

文廟今年上半年開廟

即墨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名邑, 秦代置縣, 隋朝建城。 即墨古城自西元596年遷至現址, 歷經1400多年變遷, 成為即墨歷史文化演變重要見證, “青島之源、文化聚落、時尚之都”區域文化承載地。 即墨自古就有尊崇、供奉至聖先師的傳統, 即墨古城文廟開廟以後, 將作為舉辦孔子祭祀典禮、成人禮、開筆禮等傳統儀式的場所, 將傳承了幾千年的儒學精髓繼承和發揚起來, 續衍中華民族“文明古國, 禮義之邦”的輝煌與燦爛。

即墨文廟複建始於2015年1月18日, 竣工於2016年8月, 將於今年上半年開廟。

名詞解釋:文廟

孔廟, 又稱文廟, 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廟宇。 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 故稱“文宣王廟”, 並在各州、縣立廟。 明清時代, 全國幾乎各大小縣城都建孔廟。 即墨孔廟始建於元代, 當時廟宇規模很小, 到明朝嘉靖年間, 即墨城宣導尊孔的各界名流, 集資重修孔廟, 重修後, 占地面積約三畝。 在廟前臨街處, 立一高六米、寬四米的石雕牌坊, 牌坊橫匾上“聖門”兩個大字, 為即墨人藍田(藍田十六歲中舉, 後中了進士, 官至河南道禦史, 即墨當地流傳有藍田寫“聖門”, 省銀三千兩的故事)書寫。 明萬曆七年編著的《即墨志》中有關於孔廟祭器、樂器、樂章、禮儀等內容的記述。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 即墨城增修城樓, 城內主要建築群就有即墨縣署和孔廟、城隍廟等處, 可見當時孔廟的輝煌。

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1月上旬, 侵佔青島的德國軍人闖入即墨縣孔廟, 將孔聖像四體破壞。 1929年, 文廟毀於戰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