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年古刹的色彩輪回

在石家莊市區西北部, 一座建於唐朝的千年古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保存有古代壁畫、建築和古樹名木、漢像石碑等諸多珍貴文物, 其中尤以明代繪製完成的壁畫最為驚豔, 是和甘肅敦煌齊名的中國四大壁畫之一, 穿越時光, 毗盧寺中的壁畫依然輝煌壯觀, 精美絕倫。 但是, 在自然、人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 這些壁畫也面臨著酥堿、起甲、脫落等病害侵擾。

隨著毗盧寺展開自明代以來首次對壁畫的大規模修復, 毗盧寺壁畫再次呈現在大眾面前。 4月21日,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修復專家、毗盧寺壁畫修復工程領隊李波來到石家莊,

現場對壁畫修復進行指導, 他表示, 毗盧寺壁畫之精美, 甚至比敦煌壁畫更細緻, 但受自然條件的影響, 壁畫的退化“不可逆”, 這次搶救性修復就是希望延續它的壽命, 調慢時間的指標, 而開放性修復的過程, 更多是希望口口相傳, 讓更多人注重文物保護。

來自敦煌研究院修復隊的工作人員正在毗盧寺修復壁畫。

現場

掘地50釐米取土修復壁畫

大地回春, 冷暖適宜, 濕度不大, 同時光照充分, 國保毗盧寺壁畫迎來了它的“最佳修復期”。 4月21日, 記者再次來到毗盧寺, 見證了文物修復師們的“化腐朽為神奇”。

“文物修復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李波說, 雖然已經開始了近一個月的修復, 但是目前修復的依然是毗盧殿的東、西壁, 主要還是在做“打底子”工作, 所謂“打底子”, 主要有三層含義:加固、清理和填補。

在毗盧殿西壁, 修復師正在給地仗加固;而在東壁, 一位修復師在進行裂縫填補, 另一位修復師則在修復顏料層, 對起甲、酥堿的地方進行擠壓。

修復師們一手拿著修復刀, 一手拿著針管, 小心翼翼地操作著, 在填補時, 先用小型修復工具一點點填充, 對坑洞周邊進行必要的加固補強, 且不能對殘存壁畫有一丁點兒損壞, 然後才能將新泥填入抹平。

“不要小看這些動作, 就是修復用的泥也不是普通的泥, 是我們經過無數次試驗, 採集的和原壁畫用材相匹配的材料。 ”李波說, “修復壁畫的黏土都是從毗盧寺周邊採樣的, 達十幾種, 比對最接近的, 基本上取的都是地表以下50釐米到60釐米左右的未擾動土層, 再進行脫鹽處理。 ”

修復方案對修復技藝要求精確更是到毫釐之間。 如除塵工藝, 明確規定必須使用軟質毛刷和吸耳球, 清理時要觀察壁畫受損程度及受力方向,

採用輕重適度的手法去除附著的雜塵。 “之所以規定這麼詳細, 就是因為毗盧寺壁畫以重彩勾填技法罕見地進行了瀝粉貼金, 不是單純的平面繪畫, 而是具有一定的立體性, 這就比一般壁畫修復難度要大得多, 所以必須精准到手指尖, 甚至修復者要控制每一次呼吸。 ”李波說。

難點

大面積酥堿需要先進技術

“毗盧寺壁畫主要問題是起甲、酥堿、脫落、空鼓和黴變, 可以說, 壁畫能夠有的‘病’, 它基本都有。 ”李波說, 壁畫病害有三種, 一種是載體, 即壁畫所在牆體出現問題;第二種病害在地仗層, 指的是顏料層附著的載體出現問題;第三種是顏料層病害。 毗盧寺病害比較全面, 載體出現開裂的牆體, 並且存在不均勻沉降;地仗層有酥堿、開裂和錯位;顏料層有起甲、粉化、脫落等問題,

可以說“全身都是病”。 在前期壁畫修復方案制定時, 他們遇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酥堿, 毗盧寺壁畫有大面積酥堿, 並且非常嚴重。

目前已經在現場修復的四位修復師們每天都在觀察, 並與修復方案相印證, “西牆受水汽浸染較大, 且西曬嚴重, 和其他牆面相比, 它更多地處於忽冷忽熱的環境中, 水汽中潛藏的鹽分子會在濕度變化中產生向外向上的運移, 結果就出現了這些病變。 ”李波觀察說。

酥堿病害如果沒有水, 鹽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對壁畫的影響比較緩慢, 如果有自然水或者形成較大水汽、空氣中的濕度, 對壁畫影響就會非常大。 因此, 目前最先進的處理技術是“脫鹽處理”, 也就是採用一種“吸附”處理,將牆壁上的鹽分進行多次性吸出,並讓牆壁保持在一個相對乾燥且穩定的環境中。“在處理酥堿上,我們還是有比較成熟的技術,當然,前期也進行了試驗和評估。”

“不過,這個過程很耗時耗力,但我們不能著急毛躁,得一邊跟技術較勁兒,一邊跟時間較勁兒,讓時間來檢驗每一步修復的真正效果。”李波說,修復程式基本是由表及裡,顏料層穩定後再去處理地仗和載體層。

李波介紹壁畫修復情況。

深入

周邊環境影響壁畫保護

“在修復完成後,我們一般都會提出一些正常管護的合理化建議,對壁畫今後的長遠保護提出建議。”李波說,他們調查發現,目前影響毗盧寺壁畫的最大隱患,其實就是近在咫尺的石津灌渠和石清路。石津灌渠加劇了壁畫的潮濕,而絡繹不絕的重載貨車從石清路經行,也對壁畫產生非常大的振動。

毗盧寺旁邊的石津灌渠,年復一年地流淌,在給毗盧寺帶來一點靈動之趣的同時,也加大了周邊環境的濕度。比如對毗盧寺壁畫威脅最大的酥堿就是潮濕帶來的,從壁畫底部一點點向上漫漶,“你可以發現,毗盧殿的壁畫,西北牆比東南牆的病害要嚴重,”李波說,這就是因為灌渠、馬路都在毗盧寺的西鄰,西北牆體的很多裂縫其實就是振動造成的,而大面積的酥堿也明顯更加嚴重。

“另外,其實遊客的不適當舉動也是對壁畫的一種損害,比如下雨天,遊客帶著濕氣進去,就會對壁畫有一定的影響。”李波說,下雨天可以考慮閉館,“敦煌石窟有的地面是鋪著木板,也是一種保護。”

對於這次採取的開放性修復,李波也表示贊同,“我覺得是利大於弊,一方面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修復的過程,瞭解文物修復,另一方面讓更多人看到文物保護的不容易,引導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重視文物保護,讓更多人關注。”李波說,如今文物保護仍處於搶修狀態,其實預防性保護更加重要。今後,建議在毗盧寺建立環境監測站,監測溫濕度和降水等條件的變化,為毗盧寺壁畫保護提供理論依據。敦煌就是根據監測來控制遊人的數量。“唯有通過預防性保護,壁畫才能鮮活地留在世間。實施預防性保護工程,也必然會帶動我們掌握最先進的保護手段,完善日常保護措施。”

觀點

比敦煌更精細的壁畫需要更精細保護

“毗盧寺的壁畫,在我看來,比敦煌壁畫更精美。”學美術出身的李波在看到毗盧寺壁畫時,就為它的藝術價值驚歎,很工整,一絲不苟,而且這種藝術大多來自民間,精細程度卻是敦煌壁畫無法比擬的,更讓人驚歎,“壁畫中的人物生動傳神、動人心魄,每個畫像都被描繪出了逼真的人物性格。而每塊壁畫,無論是人物頭髮、鬍鬚等,這麼工整、細緻的壁畫在國內也不多見,和敦煌壁畫的氣勢磅礴不同,毗盧寺的壁畫更多的是精上加精。”

石家莊市毗盧寺博物院院長鄭建飛介紹說,毗盧殿記憶體有重彩壁畫120平方米,繪有天堂、地獄、人間、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忠臣良將等儒、釋、道三教各種神像人物500多位,分成120多個小組合,每個組合旁有名號榜題,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畫藝術特點。毗盧寺壁畫的畫風承襲了我國古代壁畫的傳統畫法,技法嫺熟,線條瀟灑自如,色彩豔麗,人物形象生動逼真,主次分明,層次井然。據史料和專家推測,毗盧寺壁畫出自正定工匠之手,“歷史上正定的寺院等古建築很多,所以湧現了一批技藝高超的畫匠、瓦匠、木匠等手藝人,並一代代傳承下來,並形成傳統。”

在修復工程啟動之前,為保存壁畫的原始素材,毗盧寺博物院曾啟動了壁畫數位化保護工程,也專程請來國內最權威的敦煌研究院數位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壁畫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資訊攝影採集,再拼接處理成整幅的全景圖像,達到1∶1的比例精確體現壁畫原貌。而這次修復,更是期待盡可能“原汁原味”地重現毗盧寺壁畫的歷史“真容”。

“正因為價值極高,所以修復和保護都要更加用心。”李波說,這是為了尊重文物,同時也把文物最真實的面貌留給後人,“文物都是有生命的,這一次修復,也是壁畫的又一次精彩輪回,更是告訴我們這麼精美的壁畫需要更精細地保護。”

也就是採用一種“吸附”處理,將牆壁上的鹽分進行多次性吸出,並讓牆壁保持在一個相對乾燥且穩定的環境中。“在處理酥堿上,我們還是有比較成熟的技術,當然,前期也進行了試驗和評估。”

“不過,這個過程很耗時耗力,但我們不能著急毛躁,得一邊跟技術較勁兒,一邊跟時間較勁兒,讓時間來檢驗每一步修復的真正效果。”李波說,修復程式基本是由表及裡,顏料層穩定後再去處理地仗和載體層。

李波介紹壁畫修復情況。

深入

周邊環境影響壁畫保護

“在修復完成後,我們一般都會提出一些正常管護的合理化建議,對壁畫今後的長遠保護提出建議。”李波說,他們調查發現,目前影響毗盧寺壁畫的最大隱患,其實就是近在咫尺的石津灌渠和石清路。石津灌渠加劇了壁畫的潮濕,而絡繹不絕的重載貨車從石清路經行,也對壁畫產生非常大的振動。

毗盧寺旁邊的石津灌渠,年復一年地流淌,在給毗盧寺帶來一點靈動之趣的同時,也加大了周邊環境的濕度。比如對毗盧寺壁畫威脅最大的酥堿就是潮濕帶來的,從壁畫底部一點點向上漫漶,“你可以發現,毗盧殿的壁畫,西北牆比東南牆的病害要嚴重,”李波說,這就是因為灌渠、馬路都在毗盧寺的西鄰,西北牆體的很多裂縫其實就是振動造成的,而大面積的酥堿也明顯更加嚴重。

“另外,其實遊客的不適當舉動也是對壁畫的一種損害,比如下雨天,遊客帶著濕氣進去,就會對壁畫有一定的影響。”李波說,下雨天可以考慮閉館,“敦煌石窟有的地面是鋪著木板,也是一種保護。”

對於這次採取的開放性修復,李波也表示贊同,“我覺得是利大於弊,一方面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修復的過程,瞭解文物修復,另一方面讓更多人看到文物保護的不容易,引導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重視文物保護,讓更多人關注。”李波說,如今文物保護仍處於搶修狀態,其實預防性保護更加重要。今後,建議在毗盧寺建立環境監測站,監測溫濕度和降水等條件的變化,為毗盧寺壁畫保護提供理論依據。敦煌就是根據監測來控制遊人的數量。“唯有通過預防性保護,壁畫才能鮮活地留在世間。實施預防性保護工程,也必然會帶動我們掌握最先進的保護手段,完善日常保護措施。”

觀點

比敦煌更精細的壁畫需要更精細保護

“毗盧寺的壁畫,在我看來,比敦煌壁畫更精美。”學美術出身的李波在看到毗盧寺壁畫時,就為它的藝術價值驚歎,很工整,一絲不苟,而且這種藝術大多來自民間,精細程度卻是敦煌壁畫無法比擬的,更讓人驚歎,“壁畫中的人物生動傳神、動人心魄,每個畫像都被描繪出了逼真的人物性格。而每塊壁畫,無論是人物頭髮、鬍鬚等,這麼工整、細緻的壁畫在國內也不多見,和敦煌壁畫的氣勢磅礴不同,毗盧寺的壁畫更多的是精上加精。”

石家莊市毗盧寺博物院院長鄭建飛介紹說,毗盧殿記憶體有重彩壁畫120平方米,繪有天堂、地獄、人間、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忠臣良將等儒、釋、道三教各種神像人物500多位,分成120多個小組合,每個組合旁有名號榜題,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畫藝術特點。毗盧寺壁畫的畫風承襲了我國古代壁畫的傳統畫法,技法嫺熟,線條瀟灑自如,色彩豔麗,人物形象生動逼真,主次分明,層次井然。據史料和專家推測,毗盧寺壁畫出自正定工匠之手,“歷史上正定的寺院等古建築很多,所以湧現了一批技藝高超的畫匠、瓦匠、木匠等手藝人,並一代代傳承下來,並形成傳統。”

在修復工程啟動之前,為保存壁畫的原始素材,毗盧寺博物院曾啟動了壁畫數位化保護工程,也專程請來國內最權威的敦煌研究院數位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壁畫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資訊攝影採集,再拼接處理成整幅的全景圖像,達到1∶1的比例精確體現壁畫原貌。而這次修復,更是期待盡可能“原汁原味”地重現毗盧寺壁畫的歷史“真容”。

“正因為價值極高,所以修復和保護都要更加用心。”李波說,這是為了尊重文物,同時也把文物最真實的面貌留給後人,“文物都是有生命的,這一次修復,也是壁畫的又一次精彩輪回,更是告訴我們這麼精美的壁畫需要更精細地保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