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無人可比: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嚇退兵臨長安的突厥大軍的?

“張翼德獨退曹家百萬兵”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著名章節, 張飛的“萬夫不當之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而且此事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 只是敵軍的規模沒有小說中那麼大而已。 不過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 張飛還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大約在南北朝後期, 中國北方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又崛起一個超級遊牧大帝國, 這便是突厥帝國。 隋朝鼎盛之時, 突厥在隋朝的打擊下分裂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個部分, 並先後向隋朝稱臣。 不過由於隋末大亂, 突厥再次強盛了起來。

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曾經向突厥稱臣納貢, 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劉黑闥、薛舉等等也是如此。 唐朝統一天下之後, 突厥對唐朝依然是巨大的威脅。 由於國力尚弱, 李淵只能繼續向突厥稱臣納貢, 甚至一度想要通過遷都來躲避突厥。

李淵

武德九年(626年)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奪位登基, 是為“唐太宗”。 突厥之主頡利可汗聽說唐朝皇位發生變化之後, 率領幾十萬突厥大軍直指長安。 很快突厥大軍進抵渭水河畔, 距長安不到三十裡, 而長安守軍僅有數萬。

面對如此危險的情況, 唐太宗先是果斷地扣押了頡利可汗派來示威的使者執失思力, 然後僅帶著蕭瑀、高士廉、房玄齡等六個文臣親至渭水河畔的突厥大軍之前。 幾乎是孤身面對幾十萬突厥大軍的唐太宗更是當面斥責頡利可汗背信棄義。

頡利可汗本就因為執失思力未歸而心中生疑, 唐太宗“單騎退敵”的膽略與豪氣更是頡利可汗心生恐懼。 就在這時部分唐軍偽裝成主力大軍到來, 唐太宗則乘機表示自己將會繼續向突厥納貢。 見到占不到什麼便宜的頡利可汗在兩天后與唐太宗殺白馬結盟, 退兵北還。

雖然唐朝與突厥的關係並沒有因為“渭水之盟”發生多大變化,但唐太宗依然視這場“城下之盟”為大恥辱。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滅亡東突厥並生擒頡利可汗。太上皇李淵得知感慨道:“當年漢高祖一輩子都沒能報白登之仇,我卻看到雪恥的一天了。”

頡利可汗

雖然唐朝與突厥的關係並沒有因為“渭水之盟”發生多大變化,但唐太宗依然視這場“城下之盟”為大恥辱。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滅亡東突厥並生擒頡利可汗。太上皇李淵得知感慨道:“當年漢高祖一輩子都沒能報白登之仇,我卻看到雪恥的一天了。”

頡利可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