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陳滿創業被騙百萬不報警:23年冤獄之後,再也輸不起了

母親擔心剛出監獄的陳滿在創業夢中摔倒, 她只盼著, 生活恢復平靜, 小兒子能跨過面前這道新坎兒。

陳滿母子倆坐在家門口公園的長椅上休息,

仿佛這段日子平靜如常。 圖 / 韓逸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

文 / 韓逸 編輯 / 陳璿

陳滿家客廳西北角的桌子上, 兩尊佛像已經擺了很多個年頭。 燃過的香灰掉進香爐, 冷了。

同樣暫時冷卻的, 還有陳滿創業“投資”的激情。

陳滿的母親王眾一信佛, 在小兒子因“殺人縱火案”被判死緩之後, 她奔走伸冤。 無數個想念兒子的清晨和傍晚, 這位母親曾站在佛像前喃喃自語, 盼著關在海南監獄裡的兒子平安回家。

23年過去, 陳滿被無罪釋放, 帶著275萬補償款, 開啟了第二次人生。

兩尊佛像前擺著瓜果, 旁邊寫著“財源廣進”, 它們被寄予新的託付:保佑陳滿“投資”順利, 不再遇到麻煩。

補齊落下的人生

陳滿和母親在公園遛彎, 這是一年以來母子倆的習慣。

初春的一天, 綿竹小雨連綿, 路邊的木椅潮濕微涼。 陳滿拎著做晚飯的麵條和買給母親的坐墊, 柔聲和迎面走來的鄰居寒暄, 聊著天氣和新聞, 生活看似平靜如常。

只要沒有事情外出, 陳滿每天下午都會陪母親去家門口的公園遛彎。 圖 / 韓逸

只有在走遠一點接電話時, 陳滿會點燃一支香煙, 手往母親相反的方向伸著, 語氣裡流露出急躁和不耐煩:“你什麼都不要說了, 我和我母親已經吵架了!你趕緊走!”

有人擔心他成為第二個趙作海。 2月24日, 陳滿的律師王萬瓊得知陳滿拿出一百萬賠償款, 投資一種叫做“維卡幣”的專案, 擔心他受騙, 發了朋友圈求救。

爭吵並不激烈, 母子倆唯一的分歧只是母親勸他報警, 他堅持不肯。

陳滿拒絕的是詢問他投資的電話, 只要涉及到資金去向, 他一概回避不答。 後來, 他索性不接電話了。

有人在電話裡提到王石, 陳滿才有興趣聊下去。 聽說王石3月14日到綿竹給小學生上課, 陳滿提出, “想約王石見面”。

“這事我辦不到。 ”對方拒絕了他。

“有時候, 放棄比不放棄還難。 ”王石在演講中對綿竹的小學生說。

陳滿沒能分享這句心得, 但周邊朋友和家人評價說, 他身上有種“不放棄”的固執, “認准的事情, 會非常堅持”。

他有點像母親王眾一口中描述的綿竹, “這種竹子, 不低頭, 不彎腰”。

他沒有放棄獨自追回100萬“投資”款。 儘管款項依然無法提現, 但他依然要求親人和朋友不要報警。 他用皺起的眉頭和短促有力的拒絕阻止著一切內心想法的外泄。

“本來是個好東西, 我們很好解決的, 結果搞一下、搞一下, 弄得很不好解決。 ”他想自己把事情“搞清楚”, 擔心報警會把事情弄糟。

“投資”出問題之前, 家人原本不知情。 陳滿並非刻意隱瞞, 只是覺得“他們不懂”, 沒有解釋的必要。

老同學王福軍曾經被一句“你不懂”噎得說不出話來。 “沒有一技之長, 也沒有適應這個社會, 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 ”王福軍在綿竹從事審計工作, 曾經建議陳滿先上一份保險, 再買下一片地理位置不錯的商鋪, 靠租金就能養老。

聽著這些建議的時候, 陳滿沒有流露出多餘的情緒。

創業對於他的意義, 不僅僅是圓夢那麼簡單。

“更是找回和補齊從前落下的人生。 ”王福軍理解, 他們的善意, 也是陳滿的壓力。

“已經什麼話都聽不進了。 ”同學姚軍曾經為陳滿的案子奔走了十幾年。 聽說了陳滿的遭遇, 他很快從重慶來陳滿家, 想把老同學從“病入膏肓”的狀態里拉出來。

但陳滿沒有像從前那樣笑呵呵地回他“你不懂”。 這次, 他自動遮罩了所有人的勸解, 送走姚軍, 他不再接同學的電話, 也不再回家。

如果沒有那起冤案

隔閡開始于陳滿報名成都的一個“總裁班”。 陳滿的大哥陳憶覺得, 去成都“學習”之後, 陳滿和家裡人的交流越來越少。

“郭姐”是陳滿在成都“總裁班”上認識的朋友, 也是後來勸說陳滿投資的人。 “投資一百萬, 盈利九百萬”, 維卡幣宣稱的高盈利和快速回報正是陳滿最迫切需要的東西, 他與“郭姐”一見如故, 完全沒起疑心。

“人自己要對自己負責。 ”陳滿欣賞白手起家的馬雲和史玉柱。他不僅僅想要積累財富,更想著“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不是說簡單地賺錢”。

“為什麼會在投資過程中,只有20%的聰明人賺錢,因為他們抓住了商機,懂得怎麼做,”他對“二八定律”深信不疑,“我就要做那20%的人。”

2016年,陳滿無罪釋放。圖 / CFP

周強試圖阻止陳滿繼續投資,但陳滿把他的苦勸當作是“沒有商業頭腦”。

陳滿的“投資”不是心血來潮,創業的種子早在出獄之初就埋下。在海口飛回成都的飛機上,他告訴自己的律師王萬瓊,“我回去開公司,要創業”。

在他年富力強的1988年,他就不滿足於機關單位安穩的日子,和王福軍等人一起,南下海口,想靠自己的能力做一番事業。

陳滿成立了自己的裝修公司,把辦公室租在四星級酒店,每個月要6000元房租。他捨得為招攬業務而透支開銷,哪怕很快就負擔不起。

後來,陳滿賺到了幾萬塊錢,能在當時的海口買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

在綿竹這個不大的縣城,他的同齡人如今要麼在政府身居要職,要麼在商界小有所成,要麼已經兒孫滿堂。但被監獄隔斷23年後,重新面對老同學,陳滿除了幾百萬賠償款,只剩下與世隔絕的蹉跎。

陳滿覺得,如果不是那起冤案,他此時一定也能創業成功,家庭圓滿。

“就業都不行,還想創業?”王福軍的話代表了大多數同學的態度,他們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善意勸解陳滿。

《如何開一間賺錢的店》《每天讀點成功學》……距離陳滿家最近的一間書店裡,除了教輔資料和幾本暢銷書,賣的全是創業方法論和成功學類的書籍。

陳滿的床頭擺著《創京東》和《萬達哲學》,他還訂了《商界》雜誌。他在筆記本上一筆一劃地寫下讀書筆記,想要通過這些書瞭解現代社會的商業秘密。

前半年,陳滿沒有心急,他本來可以循序漸進。

父親的離去沒有一點徵兆。陳滿剛剛出獄半年,父親陳元成就因為多器官衰竭而撒手人寰。這位父親曾說過,陳滿一天沒放出來,他就“不敢死”。大概總算等到了那一天,陳元成心裡賭著的一口氣,散了。

“父母為我的事情付出了那麼多,我必須好好孝順他們。”出殯那天,陳滿不顧全家人的反對,堅持購買10萬元的高價墓碑。

這是他能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他還沒清醒”

3月1日,綿竹市公安局的民警第三次踏入陳滿的家門。

這次他們找到了失聯2天的陳滿。他坐在家中,仍舊不肯提供自己投資維卡幣的相關材料。

“這個世界上一百萬能換回兩百萬就不惜掉腦殼了,何況是一百萬換九百萬……”一位高中同學寫下了《給陳滿同學的公開信》,想要喊醒他,“你想拿九百萬,就得騙別人一千八百萬才能得手,我想你並不想重回監獄吧?”

為確認弟弟的投資是否有問題,陳憶和陳滿一起登陸了他的維卡幣交易平臺,發現無法提現。陳滿的銀行卡帳單上顯示,所有款項都已轉入私人帳戶。

陳滿沉默了很久。陳憶說,“他還沒清醒”。

“現在這個事情擺到這裡啦,還沒澄清。你說什麼事情人家相信嗎,人家不相信。人們更容易相信眼睛看到的。”面對家人和朋友的疑問,陳滿的口氣有些猶豫。

這種毫無把握的感覺,對他來說,熟悉又陌生。

2016年2月1日,海南海口,陳滿無罪釋放後更換新衣。 圖 / CFP

一年前剛回到故鄉的時候,陳滿眼角的笑意掩住了時光鑿刻上去的皺紋。他身披大紅綢子,那抹紅和過年掛在樹上的紅燈籠一樣喜慶。

那是他生命中最舒展的時刻。闊別23年的故鄉近在咫尺,母親抱住他痛哭,像迎接一個英雄。

同學們開著車來接他喝茶,聚會和邀約不斷。前來採訪的媒體一家挨著一家,幾乎買空陳滿家樓下的水果攤。

走在路上,不相識的鄰居會忽然大聲打招呼,“陳滿,陳滿!”他抬起頭,溫和地笑著,回應兩句。

“這是哪個?”一起在公園裡遛彎的母親王眾一問他。“我也麼曉得,電視上看到過吧。”

他成了綿竹的“名人”。有人想拉他做生意,“你什麼都不做,來合夥就行。”雖然拒絕了旁人的邀約,但陳滿習慣了自己的“有名”。

“這讓他過度自信了。”王福軍說。在他看來,陳滿的生活能力,遠不能與他的信心相襯。

綿竹的大街小巷早已不復陳滿離鄉時的舊貌。城中馬尾河岸邊綠油油的麥地,早被茶樓和居民區取代,每逢單日,會有熱鬧的集市。陳滿往往經不住小販熱情的推銷,花錢“大方得很”。

“很容易就買多沒用的東西回來,”陳憶看三弟沒法區分路邊小店和專賣店的區別,拉他去買了些品質相對好些的品牌,“他自己分不出真假”。

“你進去的時候還是傳呼機的時代,出來都已經是智慧機了,外面的變化,天翻地覆。”一出獄,朋友們就建議陳滿謹慎投資。“買一輛車和一套好點的房子,再結個婚,275萬也就剩不下多少了。”王福軍說,這些錢基本夠陳滿平靜地過完後半生。

陳滿答應著,但私下裡已經準備裝修一處工作室,用來做日化用品的微商。他成竹在胸,感覺自己考察得很清楚了。

他請朋友介紹做過安利或者玫琳凱的業務員,但被姚軍和王福軍拒絕了。“他不被那些人忽悠就不錯了。”他們告誡他不要輕易投資。陳滿說,只是買了些產品,沒有投錢。

“憑他對這個社會的理解,受騙是遲早的事。”陳滿的同學斷言,這次,他自己想不清楚,誰也幫不了他。

怕他在創業夢中再次摔倒

最先察覺不對勁的是周強,他已經跟拍陳滿大半年時間。2016年11月一天晚上,周強接到了陳滿的電話,問他要不要前來跟拍自己“事業的新起步”。

周強欣然趕來,在成都三聖鄉的一處辦公樓裡,和陳滿一起聽一群人講解“維卡幣”。“全球279萬多會員,中國超過百萬,拿到了214個國家的法律許可……”周強越聽越覺得不靠譜,他勸陳滿千萬別再往裡投錢。

陳憶回憶,陳滿曾經是兄弟三個中,數學最好的一個。“以前買東西,算帳,我們還在用筆算的時候,他心算就算好了。”

這種對數字的敏感還體現在,陳滿能夠快速理解維卡幣的利潤和規則。對這種商業模式的輕鬆解讀,令他有種“優越感”。

他開了兩個帳戶,投了40多萬元,定存兩年。

“他以為人心還像90年代那樣子,沒有壞人,他根本不瞭解這個世界。”王福軍非常著急,“打他一頓的心都有了”。

“走路都沒學會,就想著跑。”陳憶評價陳滿,“他就像一個嬰兒,隨便淋一場雨,很容易就感冒了。”

陳滿的母親王眾一不相信小兒子會做違法的事情,24年來從沒變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家門口的公園裡,為了陳滿洗冤挺立了20年的腰杆,已經因為脊椎滑脫,再也沒法完全挺直。

陳滿的母親。圖 / 韓逸

“只要陳滿一報案,我馬上幫他提交這些證據。”周強把所有取證視頻都燒錄成了光碟,還和律師萬淼焱起草了一份書面材料,把光碟和列印件仔細收好,裝在一個牛皮紙袋子裡,出差都隨身背著。

但家裡人再也不提報警的事情。跟陳滿幾次爭執下來,他們更怕他受到這番打擊,精神上承受不住。

陳滿已經不肯再向別人描述他的創業夢。但是提到“理想”這個詞兒,他的聲調會陡然升高,木然盯著地面的眼神也會忽然活動,看向來人,“那是當然咯!”但隨即又低落下去,“不過那也只能是想,有些事情,做好了才能說。”

散步完回家的路,不到2000米,80多歲的王眾一走得很慢,每隔幾百米就要坐下歇一歇,上下臺階的時候,陳滿會伸出手攙住母親,怕她摔倒。

王眾一卻擔心陳滿在創業夢中摔倒,她只盼著,生活恢復平靜,小兒子能跨過面前這道新坎兒。

”陳滿欣賞白手起家的馬雲和史玉柱。他不僅僅想要積累財富,更想著“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不是說簡單地賺錢”。

“為什麼會在投資過程中,只有20%的聰明人賺錢,因為他們抓住了商機,懂得怎麼做,”他對“二八定律”深信不疑,“我就要做那20%的人。”

2016年,陳滿無罪釋放。圖 / CFP

周強試圖阻止陳滿繼續投資,但陳滿把他的苦勸當作是“沒有商業頭腦”。

陳滿的“投資”不是心血來潮,創業的種子早在出獄之初就埋下。在海口飛回成都的飛機上,他告訴自己的律師王萬瓊,“我回去開公司,要創業”。

在他年富力強的1988年,他就不滿足於機關單位安穩的日子,和王福軍等人一起,南下海口,想靠自己的能力做一番事業。

陳滿成立了自己的裝修公司,把辦公室租在四星級酒店,每個月要6000元房租。他捨得為招攬業務而透支開銷,哪怕很快就負擔不起。

後來,陳滿賺到了幾萬塊錢,能在當時的海口買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

在綿竹這個不大的縣城,他的同齡人如今要麼在政府身居要職,要麼在商界小有所成,要麼已經兒孫滿堂。但被監獄隔斷23年後,重新面對老同學,陳滿除了幾百萬賠償款,只剩下與世隔絕的蹉跎。

陳滿覺得,如果不是那起冤案,他此時一定也能創業成功,家庭圓滿。

“就業都不行,還想創業?”王福軍的話代表了大多數同學的態度,他們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善意勸解陳滿。

《如何開一間賺錢的店》《每天讀點成功學》……距離陳滿家最近的一間書店裡,除了教輔資料和幾本暢銷書,賣的全是創業方法論和成功學類的書籍。

陳滿的床頭擺著《創京東》和《萬達哲學》,他還訂了《商界》雜誌。他在筆記本上一筆一劃地寫下讀書筆記,想要通過這些書瞭解現代社會的商業秘密。

前半年,陳滿沒有心急,他本來可以循序漸進。

父親的離去沒有一點徵兆。陳滿剛剛出獄半年,父親陳元成就因為多器官衰竭而撒手人寰。這位父親曾說過,陳滿一天沒放出來,他就“不敢死”。大概總算等到了那一天,陳元成心裡賭著的一口氣,散了。

“父母為我的事情付出了那麼多,我必須好好孝順他們。”出殯那天,陳滿不顧全家人的反對,堅持購買10萬元的高價墓碑。

這是他能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他還沒清醒”

3月1日,綿竹市公安局的民警第三次踏入陳滿的家門。

這次他們找到了失聯2天的陳滿。他坐在家中,仍舊不肯提供自己投資維卡幣的相關材料。

“這個世界上一百萬能換回兩百萬就不惜掉腦殼了,何況是一百萬換九百萬……”一位高中同學寫下了《給陳滿同學的公開信》,想要喊醒他,“你想拿九百萬,就得騙別人一千八百萬才能得手,我想你並不想重回監獄吧?”

為確認弟弟的投資是否有問題,陳憶和陳滿一起登陸了他的維卡幣交易平臺,發現無法提現。陳滿的銀行卡帳單上顯示,所有款項都已轉入私人帳戶。

陳滿沉默了很久。陳憶說,“他還沒清醒”。

“現在這個事情擺到這裡啦,還沒澄清。你說什麼事情人家相信嗎,人家不相信。人們更容易相信眼睛看到的。”面對家人和朋友的疑問,陳滿的口氣有些猶豫。

這種毫無把握的感覺,對他來說,熟悉又陌生。

2016年2月1日,海南海口,陳滿無罪釋放後更換新衣。 圖 / CFP

一年前剛回到故鄉的時候,陳滿眼角的笑意掩住了時光鑿刻上去的皺紋。他身披大紅綢子,那抹紅和過年掛在樹上的紅燈籠一樣喜慶。

那是他生命中最舒展的時刻。闊別23年的故鄉近在咫尺,母親抱住他痛哭,像迎接一個英雄。

同學們開著車來接他喝茶,聚會和邀約不斷。前來採訪的媒體一家挨著一家,幾乎買空陳滿家樓下的水果攤。

走在路上,不相識的鄰居會忽然大聲打招呼,“陳滿,陳滿!”他抬起頭,溫和地笑著,回應兩句。

“這是哪個?”一起在公園裡遛彎的母親王眾一問他。“我也麼曉得,電視上看到過吧。”

他成了綿竹的“名人”。有人想拉他做生意,“你什麼都不做,來合夥就行。”雖然拒絕了旁人的邀約,但陳滿習慣了自己的“有名”。

“這讓他過度自信了。”王福軍說。在他看來,陳滿的生活能力,遠不能與他的信心相襯。

綿竹的大街小巷早已不復陳滿離鄉時的舊貌。城中馬尾河岸邊綠油油的麥地,早被茶樓和居民區取代,每逢單日,會有熱鬧的集市。陳滿往往經不住小販熱情的推銷,花錢“大方得很”。

“很容易就買多沒用的東西回來,”陳憶看三弟沒法區分路邊小店和專賣店的區別,拉他去買了些品質相對好些的品牌,“他自己分不出真假”。

“你進去的時候還是傳呼機的時代,出來都已經是智慧機了,外面的變化,天翻地覆。”一出獄,朋友們就建議陳滿謹慎投資。“買一輛車和一套好點的房子,再結個婚,275萬也就剩不下多少了。”王福軍說,這些錢基本夠陳滿平靜地過完後半生。

陳滿答應著,但私下裡已經準備裝修一處工作室,用來做日化用品的微商。他成竹在胸,感覺自己考察得很清楚了。

他請朋友介紹做過安利或者玫琳凱的業務員,但被姚軍和王福軍拒絕了。“他不被那些人忽悠就不錯了。”他們告誡他不要輕易投資。陳滿說,只是買了些產品,沒有投錢。

“憑他對這個社會的理解,受騙是遲早的事。”陳滿的同學斷言,這次,他自己想不清楚,誰也幫不了他。

怕他在創業夢中再次摔倒

最先察覺不對勁的是周強,他已經跟拍陳滿大半年時間。2016年11月一天晚上,周強接到了陳滿的電話,問他要不要前來跟拍自己“事業的新起步”。

周強欣然趕來,在成都三聖鄉的一處辦公樓裡,和陳滿一起聽一群人講解“維卡幣”。“全球279萬多會員,中國超過百萬,拿到了214個國家的法律許可……”周強越聽越覺得不靠譜,他勸陳滿千萬別再往裡投錢。

陳憶回憶,陳滿曾經是兄弟三個中,數學最好的一個。“以前買東西,算帳,我們還在用筆算的時候,他心算就算好了。”

這種對數字的敏感還體現在,陳滿能夠快速理解維卡幣的利潤和規則。對這種商業模式的輕鬆解讀,令他有種“優越感”。

他開了兩個帳戶,投了40多萬元,定存兩年。

“他以為人心還像90年代那樣子,沒有壞人,他根本不瞭解這個世界。”王福軍非常著急,“打他一頓的心都有了”。

“走路都沒學會,就想著跑。”陳憶評價陳滿,“他就像一個嬰兒,隨便淋一場雨,很容易就感冒了。”

陳滿的母親王眾一不相信小兒子會做違法的事情,24年來從沒變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家門口的公園裡,為了陳滿洗冤挺立了20年的腰杆,已經因為脊椎滑脫,再也沒法完全挺直。

陳滿的母親。圖 / 韓逸

“只要陳滿一報案,我馬上幫他提交這些證據。”周強把所有取證視頻都燒錄成了光碟,還和律師萬淼焱起草了一份書面材料,把光碟和列印件仔細收好,裝在一個牛皮紙袋子裡,出差都隨身背著。

但家裡人再也不提報警的事情。跟陳滿幾次爭執下來,他們更怕他受到這番打擊,精神上承受不住。

陳滿已經不肯再向別人描述他的創業夢。但是提到“理想”這個詞兒,他的聲調會陡然升高,木然盯著地面的眼神也會忽然活動,看向來人,“那是當然咯!”但隨即又低落下去,“不過那也只能是想,有些事情,做好了才能說。”

散步完回家的路,不到2000米,80多歲的王眾一走得很慢,每隔幾百米就要坐下歇一歇,上下臺階的時候,陳滿會伸出手攙住母親,怕她摔倒。

王眾一卻擔心陳滿在創業夢中摔倒,她只盼著,生活恢復平靜,小兒子能跨過面前這道新坎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