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英館藏中的名畫系:萬千文物中,它們很脆弱亦很美2|張小玉

本文頭圖:大英博物館來中國的藏品中, 有哪些有意思的畫?

如果你愛有情趣的藝術乾貨,

art張小玉便是你的菜, 歡迎訂閱。

小玉一直覺得,

在如此多的人類文明中, 畫是一種最脆弱也最無法被完整對待的東西。 也許不僅僅是畫作, 人類文明史對絕大部分有機材料的文物都是不公平的, 因為它們無法像石器、青銅器、貴金屬器那樣堅挺的走過千百年漫漫人類文明路。

而這之中最不堪一擊的, 便是畫了。 時光會無情的摧毀它的原貌, 那些精緻的顏色, 那些流暢的線條, 甚至那些會朽掉的紙張、畫布、絲帛和木板, 時間的流逝會讓原本完美的作品流逝越來越多的細節。 當出土的這些看上去斑斑駁駁的畫作呈現在我們當代人面前時, 一部分人會幻想它從前最初的美好, 而更多的不過是一些“這些珍品也不過如此”的不解歎息。

因此, 今年最熱展覽-大英博物館藏品的國博展覽中,

到來的畫作少之又少, 還有那“呼聲極高、就是不來”的《女史箴圖》。 即使遺憾, 但是都能理解。

今天, 小玉一起和你繼續盤點這次大英藏品中的“名畫”。

上一期有興趣可戳:國博大英展看展必備:那不是冰冷文物, 是好玩生活1|張小玉

小玉新書——

名畫中的彩蛋(有情趣的藝術枕邊書) ¥51 購買

1/3

中東之畫:

最被低估的藝術。

2.《莫臥兒王子的細密畫》

細密畫, 是波斯藝術的重要門類。 小玉一直堅定的認為, 細密畫是美術門類中最被低估的藝術, 甚至沒有之一。

細密畫有兩大特點, 一個是小, 一個是精細。 它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一種繪畫藝術, 而是作為書籍的插畫或扉頁徽章、盒子、鏡框等物件上和寶石、象牙首飾上的裝飾圖案出現的。 它常常被畫在羊皮、木板等處, 而使用的顏料多為天然的礦物質, 同時還包括珍珠、藍寶石磨粉等。 最早的細密畫出現在《古蘭經》的插圖中。

這幅《莫臥兒王子的細密畫》是當時16~17世紀印度細密畫中一個特別常見的題材, 那就是王子與長者導師交流的內容。

這幅細密畫展現了一位年輕的貴族, 也許是一位王子拜見一位明顯無錢無權的聖人的情景。 聖潔的人一無所求, 只有愚蠢和貪婪的人才覬覦一切。

另一幅王子與長者交流題材的細密畫。

也許是西方的話語權有一種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整個世界美術, 也從來是歐洲油畫的題材。 和西洋畫分庭抗禮的中國畫雖然自成一派、精深無比, 但是始終不是西方藝術評價體系中的主流。 而伊斯蘭文化下的細密畫, 便愈發顯得式微。 這是種無奈。

細密畫的第一個特點, 便是顏色使用物質本色。 西洋畫的用色非常“結實”, 因為多使用調製的顏料, 所以多為不透明的覆蓋色。 但是相比之下, 細密畫的用色因為使用礦物質顏料, 所以不透明的天然礦物質色粉和透明的天然植物色及金箔銀箔等, 讓畫面色彩呈現出物質本色。 這也是一種東方的藝術追求, 畫家接受自然饋贈, 呈現自然本真, 不做太多的人為改變, 講求“天人合一”。

細密畫中的顏色使用礦物質磨粉,畫面色彩呈現物質本色。東方風情。

細密畫作品,大面積青色均使用礦物本色,非常優美。

在顏色使用上,細密畫色彩濃郁。但是並非是各種顏色的撞色混搭,而是按照明度和濃度分類整合,呈現一種和諧的完善之美。而且格外喜歡濃郁的紅色相,整個畫面非常飽滿有衝擊力,而粉色相的使用也增加了畫面朴質優雅之感。

細密畫中紅色背景色彩濃郁。

細密畫中粉色使用優雅質樸。

細密畫的第二個特點,便是作品的空間感非常明確。畫作中有明顯的邊框性,“畫面邊界”自身成為了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把畫面空間設想為“一片虛空”或“畫無邊界”的繪畫思路完全不同。這也是細密畫和留白的中國畫面體現出的無盡延伸性完全不同的一點。

細密畫,明確的邊框,區別於中國山水畫。

細密畫的第三個特點,便是抽象與具象結合,作品表現的內容十分接地氣又不乏形式上的美感。畫中的人物具體,但是又並非具體到人物標籤細節,既看不到各自為政的具象的生動性,也看不到簡單概念的無生命的抽象形,是完美的畫面整體。

細密畫,人物具體形象和抽象性的完美結合。

2/3

歐洲之畫:

最不準確的偉大之作。

丟勒版畫《犀牛》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作為當年還沒有犀牛這個物種的歐洲大陸,在1515年,一隻印度犀牛從遠東被運到葡萄牙里斯本,葡萄牙國王想讓教皇賞玩,不過犀牛漂洋過海舟車勞頓,在去義大利的海上就死掉了。所以,很多歐洲人民都沒能一睹犀牛的真實模樣。不過在這之前,已經有一些描繪犀牛的詩歌和素描。因此在1915年,丟勒的這幅《犀牛》版畫誕生了。

儘管畫中犀牛的構造並不正確,但丟勒的版畫卻風靡了整個歐洲,並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被大量拷貝。在十八世紀晚期以前,這幅畫依然被認為是表達著犀牛的真正模樣。最終,作品被後來一些更真實的素描與繪畫所取代,尤其是有關犀牛克拉拉的繪圖。有人曾這樣說:“再沒有動物圖畫像《丟勒的犀牛》般對於藝術影響深厚。”

為什麼丟勒的這幅簡簡單單的作品會風靡歐洲?

因為丟勒,絕對算是個基本功扎實又非常具有想像力的畫家。13歲的時候,他就能精准畫出自己的自畫像。而之後,他產生了《啟示錄》這部非常偉大的版畫作品,起源于古羅馬舊基督教的幻想故事。能把幻想故事都畫出來的男人,真的非常富有想像力。

丟勒《啟示錄》

除此之外,丟勒是個能把自己畫成耶穌模樣的畫家,這種想像力,不畫想像中的犀牛可惜了。

丟勒《自畫像》。

3/3

中國之畫:

永遠的遺珠和遺憾。

《女史箴圖》

即使你並不懂藝術,似乎《女史箴圖》這個名字你也是熟悉的。它和《清明上河圖》與《韓熙載夜宴圖》一樣,算得上是中國畫中的《蒙娜麗莎》。

《女史箴圖》的原作為東晉時期大名鼎鼎的畫家顧愷之先生所作,不過年代久遠,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且在這過程中作品的損耗,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

"女史"是女官名,後來成為對知識婦女的尊稱;"箴"是規勸、勸戒的意思。畫面主要描寫古代宮廷仕女的節儀行為,宣揚封建社會的女性道德。作者顧愷之對貴族婦女的生活比較熟悉,所以畫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生活的一些真實的側面。作品注重人物神態的表現,用筆細勁聯綿,色彩典麗、秀潤。

《女史箴圖》局部圖

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摹本,水準稍遜,而更加精品的唐代摹本,並藏于大英博物館。

整件作品藝術性極高,每一絲線條和用色中都透出濃郁的東方風韻,我們不再贅述。小玉更想聊的,是這幅珍品在大英館的一些境遇。

對於大英博物館是否是一個掠奪世界各地珍寶的贓物館這點,整個文化界其實一直持一種中立意見,那便是對這一點採取不討論的姿態。所以我們僅僅客觀聊聊這幅畫的遭遇。

《女史箴圖》入藏大英博物館是在20世紀10年代,在那時候歐美的博物館裡幾乎沒有來自中國的美術學者或書畫收藏顧問,所以,在作品身上發生了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大英博物館對於《女史箴圖》的裝裱採用“日式折屏手法”,按照西方的形式來對這個作品進行了改造。他們認為就是像油畫一樣應該是掛在牆上的,所以把這個《女史箴圖》一段一段就截下來了。

大英博物館被割裂後展示的《女史箴圖》局部,一種破壞性的保護方式。

因此,這幅《女史箴圖》自入藏大英博物館至今約百年,已經能夠看到明顯的開裂與掉粉的“病症”。海內外藝術史學者與文物保護人士對此舉也基本持否定態度,對文物受到的傷害無不表示遺憾。

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源於對中國畫保存和修復的不瞭解。因此,2013年夏天,大英博物館召開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學者和專家討論如何修復《女史箴圖》。結論是,不能重新裝裱,只能在原畫的基礎上進行加固。一位叫做邱錦仙的上海修畫師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由於不當的保存畫作方式,同時還在畫上加了一種像薄膜的酸性物質來進行保護。多年之後,《女史箴圖》的畫面變得幹且脆,用邱錦仙的話描述,“都不像是絹畫了”,並出現了明顯的開裂和掉粉。於是邱用她所掌握的古老的中國修畫工藝,開始對這幅千年的古畫進行了全色和修復。

在給中國古畫進行全色的邱錦仙。

修復前的《女史箴圖》

修復後的《女史箴圖》

無論怎麼說,只要人類的文明成果還在,我們就都值得慶倖。

下一期,小玉繼續和你聊大英博物館國博展那些有意思的展品。

細密畫中的顏色使用礦物質磨粉,畫面色彩呈現物質本色。東方風情。

細密畫作品,大面積青色均使用礦物本色,非常優美。

在顏色使用上,細密畫色彩濃郁。但是並非是各種顏色的撞色混搭,而是按照明度和濃度分類整合,呈現一種和諧的完善之美。而且格外喜歡濃郁的紅色相,整個畫面非常飽滿有衝擊力,而粉色相的使用也增加了畫面朴質優雅之感。

細密畫中紅色背景色彩濃郁。

細密畫中粉色使用優雅質樸。

細密畫的第二個特點,便是作品的空間感非常明確。畫作中有明顯的邊框性,“畫面邊界”自身成為了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把畫面空間設想為“一片虛空”或“畫無邊界”的繪畫思路完全不同。這也是細密畫和留白的中國畫面體現出的無盡延伸性完全不同的一點。

細密畫,明確的邊框,區別於中國山水畫。

細密畫的第三個特點,便是抽象與具象結合,作品表現的內容十分接地氣又不乏形式上的美感。畫中的人物具體,但是又並非具體到人物標籤細節,既看不到各自為政的具象的生動性,也看不到簡單概念的無生命的抽象形,是完美的畫面整體。

細密畫,人物具體形象和抽象性的完美結合。

2/3

歐洲之畫:

最不準確的偉大之作。

丟勒版畫《犀牛》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作為當年還沒有犀牛這個物種的歐洲大陸,在1515年,一隻印度犀牛從遠東被運到葡萄牙里斯本,葡萄牙國王想讓教皇賞玩,不過犀牛漂洋過海舟車勞頓,在去義大利的海上就死掉了。所以,很多歐洲人民都沒能一睹犀牛的真實模樣。不過在這之前,已經有一些描繪犀牛的詩歌和素描。因此在1915年,丟勒的這幅《犀牛》版畫誕生了。

儘管畫中犀牛的構造並不正確,但丟勒的版畫卻風靡了整個歐洲,並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被大量拷貝。在十八世紀晚期以前,這幅畫依然被認為是表達著犀牛的真正模樣。最終,作品被後來一些更真實的素描與繪畫所取代,尤其是有關犀牛克拉拉的繪圖。有人曾這樣說:“再沒有動物圖畫像《丟勒的犀牛》般對於藝術影響深厚。”

為什麼丟勒的這幅簡簡單單的作品會風靡歐洲?

因為丟勒,絕對算是個基本功扎實又非常具有想像力的畫家。13歲的時候,他就能精准畫出自己的自畫像。而之後,他產生了《啟示錄》這部非常偉大的版畫作品,起源于古羅馬舊基督教的幻想故事。能把幻想故事都畫出來的男人,真的非常富有想像力。

丟勒《啟示錄》

除此之外,丟勒是個能把自己畫成耶穌模樣的畫家,這種想像力,不畫想像中的犀牛可惜了。

丟勒《自畫像》。

3/3

中國之畫:

永遠的遺珠和遺憾。

《女史箴圖》

即使你並不懂藝術,似乎《女史箴圖》這個名字你也是熟悉的。它和《清明上河圖》與《韓熙載夜宴圖》一樣,算得上是中國畫中的《蒙娜麗莎》。

《女史箴圖》的原作為東晉時期大名鼎鼎的畫家顧愷之先生所作,不過年代久遠,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且在這過程中作品的損耗,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

"女史"是女官名,後來成為對知識婦女的尊稱;"箴"是規勸、勸戒的意思。畫面主要描寫古代宮廷仕女的節儀行為,宣揚封建社會的女性道德。作者顧愷之對貴族婦女的生活比較熟悉,所以畫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生活的一些真實的側面。作品注重人物神態的表現,用筆細勁聯綿,色彩典麗、秀潤。

《女史箴圖》局部圖

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摹本,水準稍遜,而更加精品的唐代摹本,並藏于大英博物館。

整件作品藝術性極高,每一絲線條和用色中都透出濃郁的東方風韻,我們不再贅述。小玉更想聊的,是這幅珍品在大英館的一些境遇。

對於大英博物館是否是一個掠奪世界各地珍寶的贓物館這點,整個文化界其實一直持一種中立意見,那便是對這一點採取不討論的姿態。所以我們僅僅客觀聊聊這幅畫的遭遇。

《女史箴圖》入藏大英博物館是在20世紀10年代,在那時候歐美的博物館裡幾乎沒有來自中國的美術學者或書畫收藏顧問,所以,在作品身上發生了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大英博物館對於《女史箴圖》的裝裱採用“日式折屏手法”,按照西方的形式來對這個作品進行了改造。他們認為就是像油畫一樣應該是掛在牆上的,所以把這個《女史箴圖》一段一段就截下來了。

大英博物館被割裂後展示的《女史箴圖》局部,一種破壞性的保護方式。

因此,這幅《女史箴圖》自入藏大英博物館至今約百年,已經能夠看到明顯的開裂與掉粉的“病症”。海內外藝術史學者與文物保護人士對此舉也基本持否定態度,對文物受到的傷害無不表示遺憾。

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源於對中國畫保存和修復的不瞭解。因此,2013年夏天,大英博物館召開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學者和專家討論如何修復《女史箴圖》。結論是,不能重新裝裱,只能在原畫的基礎上進行加固。一位叫做邱錦仙的上海修畫師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由於不當的保存畫作方式,同時還在畫上加了一種像薄膜的酸性物質來進行保護。多年之後,《女史箴圖》的畫面變得幹且脆,用邱錦仙的話描述,“都不像是絹畫了”,並出現了明顯的開裂和掉粉。於是邱用她所掌握的古老的中國修畫工藝,開始對這幅千年的古畫進行了全色和修復。

在給中國古畫進行全色的邱錦仙。

修復前的《女史箴圖》

修復後的《女史箴圖》

無論怎麼說,只要人類的文明成果還在,我們就都值得慶倖。

下一期,小玉繼續和你聊大英博物館國博展那些有意思的展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