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昨晚頒了最靠譜的中國電影獎!

4月22日, 第八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盛典在北京酒仙橋附近的中國電影導演中心舉行, 由導演協會評定的2017年各項大獎陸續頒出。

當天下午, 馮小剛、賈樟柯、範冰冰、宋佳、周冬雨等眾多導演和明星亮相紅毯儀式。 入場後, 伴隨著《光陰的故事》等開場歌舞後, 由賈樟柯擔任主席, 張國立、江海洋、婁燁、管虎、蔡尚君、刁亦男、萬瑪才旦、陳建斌擔任評委, 評出的各項大獎名花有主。

此次年度獎的評選本著兩個原則:以電影本體為核心——不忘電影初心, 堅守電影品質;以電影行業發展為出發點——創造更多電影藝術可能, 讓優秀的電影人與電影作品獲得表彰。

現場氛圍輕鬆融洽, 電影咖們在臺上談笑風生。 但不論是追溯過往, 還是展望未來, 自始至終都貫穿著“不忘初心”的主題。 不僅鼓勵著每一位電影人繼續為夢想前行, 也在提醒著熱愛電影的人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18歲時的理想”,

守住心中最原始的願望, 用作品對話交流。

以下為各大獎得主以及獨舌點評。

1. 年度編劇:劉震雲《我不是潘金蓮》

馮小剛導演的一系列成功作品, 與好搭檔劉震雲有脫不開的干係。

早在1995年, 他便為馮小剛導演的電視劇《一地雞毛》編劇, 迄今為止二人已合作《手機》《一九四二》等多部優秀作品。 二人配合默契, 互相成就, 共同創作出內核硬、手法新的故事。

劉震雲不僅擅長描寫平凡瑣碎的日常細節, 對於宏觀大場面的筆觸也毫不遜色。 《我不是潘金蓮》中, 劉震雲以寫實+荒誕的手法, 將官場現形和複雜人性寫入劇本。 擊敗小格局敘事的《火鍋英雄》和小清新三角戀《七月與安生》等作品, 攬獲年度編劇獎, 並不出人意料。

2. 年度青年導演:張大磊《八月》

青年導演的隊伍裡, 張大磊不算最有特色的一位, 但他一定是最謙遜溫和、最令人舒服的, 與他的影片風格一樣。

此次年度青年導演競爭也相當激烈, 不僅有擅長小格局空間敘事的楊慶(早期的《夜店》已經顯露出功力), 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學生單元)最佳敘事片的劉雨霖, 國產動畫新銳梁璿、張春, 進軍釜山國際電影節和夏威夷電影節的王學博, 還有善於以文藝氣息包裹懸疑劇情的細膩女導演王一淳, 殺出重圍實屬不易。

《八月》如同一篇親切又接地氣兒的敘事散文,

作為一部無大咖、無明星的低成本文藝片, 在業內外口碑的發酵下, 以細膩與動人贏得了“追憶90年代最浪漫影片”的稱號。 黑白影像為鏡頭帶來的質感, 以及高度還原的年代感, 都為影片渲染了原本未曾刻意設定的詩意鏡像。

“自由”“距離”“孤獨感”滲透著全片, 這部帶有強烈的侯孝賢與小津安二郎風格的影片,混著臺灣新浪潮淡淡的憂傷與愁緒,以紀實性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質樸情結,攬獲了一批懷舊影迷。

上映前,張大磊曾這樣介紹自己的影片:“《八月》是一部非常簡單的電影,希望你們喜歡。”在這個複雜的時代裡,簡單最是難得。現場,張大磊對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對他的扶持與鼓勵表示了感謝。此次得獎不僅代表了認同儀式,也體現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在這位新晉導演的身上所寄予的厚望。

3. 年度男演員:張譯《追凶者也》

從《士兵突擊》的班長史今到《北京愛情故事》固執偏執的石小猛,再到《山河故人》煤礦主張晉生…他以精湛演技詮釋各花各色的人物形象。作為踏踏實實演戲,以實力擔當的真演員,張譯不火,天理難容。

蘇芒代領

在《追凶者也》中,張譯飾演了智商堪憂、“一本正經搞笑”的夜總會保安董小鳳。光看這部黑色幽默懸疑片的陣容便不可小覷,曾執導過《狗十三》《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等作品的曹保平擔任導演,已經為此片品質提供了基本保證。而此片也再次印證了曹導對邊緣人物的偏愛與拿手。除了張譯,劉燁、王子文、段博文等主演也保證了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的完整性。

站在年度男演員提名的葛優、張涵予、劉燁、范偉、張嘉譯等戲骨的行列中,張譯獲獎並不突兀。這些年,他憑藉實力塑造的生動角色使這個獎項實至名歸。

4. 年度女演員: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蓮》

在公佈這項獎時,打心底有點為周冬雨和萬茜略感可惜。

《七月與安生》裡“小蝌蚪”自然流暢的表現,是這位90後小花旦真正在表演路上開竅的里程碑。表演藝術家郝蕾曾誇她“真正懂得了表演是怎麼回事”。經常自嘲自黑的周冬雨沒有網紅臉,靠著細緻入微的表情,在電影銀幕上詮釋了放浪不羈愛自由的安生。找對戲路的她完成了繼“謀女郎”之後的一種純粹自我的釋放。許是已有金馬獎的肯定吧,這次沒能掄元。

而萬茜在《你好,瘋子》中演繹的“分裂型”多重人格,詮釋了都市生活中現代人的孤獨游離狀態和與之相伴而來的難以自救的瘋狂假想。由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雖舞臺意味較濃,但戲劇張力十足。在最後的長鏡頭獨白裡,萬茜爆發的演技,真正圓滿了安希的病態焦慮的人物塑造。不過可能限於影片的影響力有限,她未能入圍提名名單。

相對而言,雖說範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妝容與姿態已在力圖向“不講道理”的法盲農村婦女李雪蓮靠攏,但在張嘉譯、張譯、於和偉、李宗翰等“戲骨綠葉”的襯托下仍略顯黯淡。

單看個人表現,范爺在這部戲裡擺脫了“花瓶”的稱號,實現了自我突破。經西班牙聖塞巴蒂斯安獎認可的這位“銀貝殼”女主,也碾壓了章子怡、袁泉、馬思純等同行,坐穩了年度女演員的座位。

5. 年度導演:程耳《羅曼蒂克消亡史》

看不懂的觀眾直呼“拿腔捏調”,對口味的觀眾大贊“意味十足”,這部史詩量級的影片在剛上映時,便引發了兩極分化的口碑。

作為一名新晉青年導演,程耳以碎片化的格局和浪漫詭異的隱喻風格淩駕於影片之上,影片中袁泉的一句“這是藝術片,導演就沒打算讓我們看懂,是給下一個世紀的人看的”臺詞,也印證了這部佳作的野心與膽量。

這部讓人恍惚感受到昆汀和《教父》影子的影片,先鋒而小眾的氣質裡充滿著獵奇性,講究的音樂共築亂世裡的眾生相。程耳的風格鮮明,但形式大於內容的短板也是明顯的。擁有形式使影片氣質精緻,但拘泥於形式使它束手束腳,甚至有些做作。

程耳的“任性”讓他的作品乖張獨特,是國產影片市場中一股不俗的清流。如何不讓清泉變成泥石流,就在於把握好“裝”與“不裝”的界限。總體而言,程耳的潛質在這部影片中已顯,發展空間不可限量。

6. 年度影片:《我不是潘金蓮》

這部西班牙聖塞巴蒂斯安的“金貝殼”,勝在荒誕諷刺的故事,勝在先鋒意識的圓形構圖,勝在暗喻的官場現形和洞察入微的眾生相白描……種種優勢,成就它年度影片當之無愧的位置。

此次力壓《湄公河行動》,體現出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對藝術標準的堅守,並沒有受到主旋律轟鳴的影響。論格局,《我不是潘金蓮》比《七月與安生》《八月》大氣。論敘事,馮小剛講故事的水準也明顯壓倒程耳。評選結果在情在理。

此外,美工有東方水墨畫的氣質,“隔岸觀火”的視角將觀眾置於影片外,以畫幅間的變化調適觀眾審視的距離,同時,配合內容的隱喻。

馮小剛導演在早期的馮氏喜劇後,一直力圖轉型拍略帶沉重感的題材,但實際上《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都由於感情沒有節制處理等原因,沒有達到觀眾預期裡的藝術效果。

《我不是潘金蓮》被譽為是馮氏“從業以來最好的作品”,其口碑及地位在完成內容塑造的同時,顧全了馮導所心心念念的思想性與深刻性,並得到了廣泛認可。儘管馮導在現場謙虛道:“其他的影片也都相當優秀,此次獲獎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對我們創作態度的鼓勵”。但“花落馮家”的確合理公正。

7. 年度港臺導演:曾國祥 《七月與安生》

近年來,大量青春片以車禍癌症流產的爛俗套路飽受詬病,《七月與安生》中也有撕扯、懷孕等疼痛元素,卻以轉移視點的處理打破了傳統格局,給予影片一股清新獨特的氣質。

作為“星二代”導演曾國祥,沒有因父親曾志偉的名氣而不去努力,相反,他選擇用作品來說話,《七月與安生》使他在新銳導演中脫穎而出。

香港導演北上本身便面臨著一種“水土不服”的危險,曾國祥此次的兩位女主角周冬雨和馬思純也都來自內陸。曾國祥用倒敘的方式和細膩的情感,展示了出這樣的組合與碰撞所產生的一種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而周冬雨和馬思純第53屆金馬獎“雙黃影后”的成績,也印證了導演曾國祥超前的眼光。

敏銳的眼光、細膩的手法、飽滿的情節,把俗氣的題材處理得脫俗,把平凡人的一生處理得不普通,都得益於這位香港導演扎實的功力。

8. 年度傑出貢獻獎:百歲導演嚴寄洲

正如頒獎詞所說“作品中對懸疑驚險樣式的超前把握,對經典人物的準確塑造,積澱為幾代觀眾的集體記憶,為中國電影留下了獨特財富”,作為中國第三代導演,嚴寄洲老師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中,以數十部導演作品貫穿了中國戰爭電影的發展歷程,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由於身體緣故未能親臨現場的嚴導,為此次典禮錄製了一個視頻。視頻中他誠懇地表達了“電影,要拍一輩子”的心,這位老藝術家以親身經歷向觀眾展示了把生命奉獻於電影事業的典範。

在電影研究的漫漫長路上,老一輩為“青蔥”們保駕護航,一代又一代的新晉導演成為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離不開影人前輩的托舉與扶持。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在頒予嚴寄洲老人傑出貢獻獎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電影人身體健康的祝願。其樂融融的氛圍,當真如同範冰冰所言“像是一個家庭聚會”。

9. 評委會特別獎:青年導演王學博《清水裡的刀子》、青年導演王一淳《黑處有什麼》

《清水裡的刀子》以小見大,莊嚴探討了生命的相關話題。

定位為犯罪類型青春片的《黑處有什麼》,在一股危機四伏的時代氣息裡,將一個少女的迷茫與無所適從放大化。影片開頭模糊的視力表,以及影片末尾茫茫的麥叢,都體現出女導演王一淳的細膩以及時代背景下對心路歷程的探索。

第八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將特別表彰獎頒予這兩部影片,肯定影片的同時,也在鼓勵新人導演繼續創作的暖爐裡添了一把柴火。

既不涉及各級政府部門、國有製作單位的政績考核,也不存在各種非正常的公關活動,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堅持了以“藝術性”為唯一標準的純粹性。可能某些結果也會有爭議,但你看得到評委們一以貫之的取捨標準。與金雞獎和百花獎總是受到宣教意圖和流量焦慮的影響不同,導演協會獎不用顧忌長官意志、商業性與收視率,始終堅持“藝術至上”的標準。其評委會不含功利心,也不受外界干擾的評判,已成為鮮明特色。

當晚的頒獎典禮,不僅有尚雯婕、杜麗莎等歌手深情獻唱,也有音樂人黃國倫中場脫口秀活躍氣氛。而程青松與王小帥的追憶往昔,以及馮小剛幽默風趣地回憶入行首部作品的經歷,都使盛典“情味”十足。

據瞭解,第八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盛典的實況將於今晚19:30在東方衛視播出。

【文/鄧雅萌】

版權聲明

對影像和藝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這部帶有強烈的侯孝賢與小津安二郎風格的影片,混著臺灣新浪潮淡淡的憂傷與愁緒,以紀實性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質樸情結,攬獲了一批懷舊影迷。

上映前,張大磊曾這樣介紹自己的影片:“《八月》是一部非常簡單的電影,希望你們喜歡。”在這個複雜的時代裡,簡單最是難得。現場,張大磊對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對他的扶持與鼓勵表示了感謝。此次得獎不僅代表了認同儀式,也體現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在這位新晉導演的身上所寄予的厚望。

3. 年度男演員:張譯《追凶者也》

從《士兵突擊》的班長史今到《北京愛情故事》固執偏執的石小猛,再到《山河故人》煤礦主張晉生…他以精湛演技詮釋各花各色的人物形象。作為踏踏實實演戲,以實力擔當的真演員,張譯不火,天理難容。

蘇芒代領

在《追凶者也》中,張譯飾演了智商堪憂、“一本正經搞笑”的夜總會保安董小鳳。光看這部黑色幽默懸疑片的陣容便不可小覷,曾執導過《狗十三》《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等作品的曹保平擔任導演,已經為此片品質提供了基本保證。而此片也再次印證了曹導對邊緣人物的偏愛與拿手。除了張譯,劉燁、王子文、段博文等主演也保證了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的完整性。

站在年度男演員提名的葛優、張涵予、劉燁、范偉、張嘉譯等戲骨的行列中,張譯獲獎並不突兀。這些年,他憑藉實力塑造的生動角色使這個獎項實至名歸。

4. 年度女演員: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蓮》

在公佈這項獎時,打心底有點為周冬雨和萬茜略感可惜。

《七月與安生》裡“小蝌蚪”自然流暢的表現,是這位90後小花旦真正在表演路上開竅的里程碑。表演藝術家郝蕾曾誇她“真正懂得了表演是怎麼回事”。經常自嘲自黑的周冬雨沒有網紅臉,靠著細緻入微的表情,在電影銀幕上詮釋了放浪不羈愛自由的安生。找對戲路的她完成了繼“謀女郎”之後的一種純粹自我的釋放。許是已有金馬獎的肯定吧,這次沒能掄元。

而萬茜在《你好,瘋子》中演繹的“分裂型”多重人格,詮釋了都市生活中現代人的孤獨游離狀態和與之相伴而來的難以自救的瘋狂假想。由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雖舞臺意味較濃,但戲劇張力十足。在最後的長鏡頭獨白裡,萬茜爆發的演技,真正圓滿了安希的病態焦慮的人物塑造。不過可能限於影片的影響力有限,她未能入圍提名名單。

相對而言,雖說範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妝容與姿態已在力圖向“不講道理”的法盲農村婦女李雪蓮靠攏,但在張嘉譯、張譯、於和偉、李宗翰等“戲骨綠葉”的襯托下仍略顯黯淡。

單看個人表現,范爺在這部戲裡擺脫了“花瓶”的稱號,實現了自我突破。經西班牙聖塞巴蒂斯安獎認可的這位“銀貝殼”女主,也碾壓了章子怡、袁泉、馬思純等同行,坐穩了年度女演員的座位。

5. 年度導演:程耳《羅曼蒂克消亡史》

看不懂的觀眾直呼“拿腔捏調”,對口味的觀眾大贊“意味十足”,這部史詩量級的影片在剛上映時,便引發了兩極分化的口碑。

作為一名新晉青年導演,程耳以碎片化的格局和浪漫詭異的隱喻風格淩駕於影片之上,影片中袁泉的一句“這是藝術片,導演就沒打算讓我們看懂,是給下一個世紀的人看的”臺詞,也印證了這部佳作的野心與膽量。

這部讓人恍惚感受到昆汀和《教父》影子的影片,先鋒而小眾的氣質裡充滿著獵奇性,講究的音樂共築亂世裡的眾生相。程耳的風格鮮明,但形式大於內容的短板也是明顯的。擁有形式使影片氣質精緻,但拘泥於形式使它束手束腳,甚至有些做作。

程耳的“任性”讓他的作品乖張獨特,是國產影片市場中一股不俗的清流。如何不讓清泉變成泥石流,就在於把握好“裝”與“不裝”的界限。總體而言,程耳的潛質在這部影片中已顯,發展空間不可限量。

6. 年度影片:《我不是潘金蓮》

這部西班牙聖塞巴蒂斯安的“金貝殼”,勝在荒誕諷刺的故事,勝在先鋒意識的圓形構圖,勝在暗喻的官場現形和洞察入微的眾生相白描……種種優勢,成就它年度影片當之無愧的位置。

此次力壓《湄公河行動》,體現出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對藝術標準的堅守,並沒有受到主旋律轟鳴的影響。論格局,《我不是潘金蓮》比《七月與安生》《八月》大氣。論敘事,馮小剛講故事的水準也明顯壓倒程耳。評選結果在情在理。

此外,美工有東方水墨畫的氣質,“隔岸觀火”的視角將觀眾置於影片外,以畫幅間的變化調適觀眾審視的距離,同時,配合內容的隱喻。

馮小剛導演在早期的馮氏喜劇後,一直力圖轉型拍略帶沉重感的題材,但實際上《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都由於感情沒有節制處理等原因,沒有達到觀眾預期裡的藝術效果。

《我不是潘金蓮》被譽為是馮氏“從業以來最好的作品”,其口碑及地位在完成內容塑造的同時,顧全了馮導所心心念念的思想性與深刻性,並得到了廣泛認可。儘管馮導在現場謙虛道:“其他的影片也都相當優秀,此次獲獎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對我們創作態度的鼓勵”。但“花落馮家”的確合理公正。

7. 年度港臺導演:曾國祥 《七月與安生》

近年來,大量青春片以車禍癌症流產的爛俗套路飽受詬病,《七月與安生》中也有撕扯、懷孕等疼痛元素,卻以轉移視點的處理打破了傳統格局,給予影片一股清新獨特的氣質。

作為“星二代”導演曾國祥,沒有因父親曾志偉的名氣而不去努力,相反,他選擇用作品來說話,《七月與安生》使他在新銳導演中脫穎而出。

香港導演北上本身便面臨著一種“水土不服”的危險,曾國祥此次的兩位女主角周冬雨和馬思純也都來自內陸。曾國祥用倒敘的方式和細膩的情感,展示了出這樣的組合與碰撞所產生的一種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而周冬雨和馬思純第53屆金馬獎“雙黃影后”的成績,也印證了導演曾國祥超前的眼光。

敏銳的眼光、細膩的手法、飽滿的情節,把俗氣的題材處理得脫俗,把平凡人的一生處理得不普通,都得益於這位香港導演扎實的功力。

8. 年度傑出貢獻獎:百歲導演嚴寄洲

正如頒獎詞所說“作品中對懸疑驚險樣式的超前把握,對經典人物的準確塑造,積澱為幾代觀眾的集體記憶,為中國電影留下了獨特財富”,作為中國第三代導演,嚴寄洲老師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中,以數十部導演作品貫穿了中國戰爭電影的發展歷程,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由於身體緣故未能親臨現場的嚴導,為此次典禮錄製了一個視頻。視頻中他誠懇地表達了“電影,要拍一輩子”的心,這位老藝術家以親身經歷向觀眾展示了把生命奉獻於電影事業的典範。

在電影研究的漫漫長路上,老一輩為“青蔥”們保駕護航,一代又一代的新晉導演成為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離不開影人前輩的托舉與扶持。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在頒予嚴寄洲老人傑出貢獻獎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電影人身體健康的祝願。其樂融融的氛圍,當真如同範冰冰所言“像是一個家庭聚會”。

9. 評委會特別獎:青年導演王學博《清水裡的刀子》、青年導演王一淳《黑處有什麼》

《清水裡的刀子》以小見大,莊嚴探討了生命的相關話題。

定位為犯罪類型青春片的《黑處有什麼》,在一股危機四伏的時代氣息裡,將一個少女的迷茫與無所適從放大化。影片開頭模糊的視力表,以及影片末尾茫茫的麥叢,都體現出女導演王一淳的細膩以及時代背景下對心路歷程的探索。

第八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將特別表彰獎頒予這兩部影片,肯定影片的同時,也在鼓勵新人導演繼續創作的暖爐裡添了一把柴火。

既不涉及各級政府部門、國有製作單位的政績考核,也不存在各種非正常的公關活動,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堅持了以“藝術性”為唯一標準的純粹性。可能某些結果也會有爭議,但你看得到評委們一以貫之的取捨標準。與金雞獎和百花獎總是受到宣教意圖和流量焦慮的影響不同,導演協會獎不用顧忌長官意志、商業性與收視率,始終堅持“藝術至上”的標準。其評委會不含功利心,也不受外界干擾的評判,已成為鮮明特色。

當晚的頒獎典禮,不僅有尚雯婕、杜麗莎等歌手深情獻唱,也有音樂人黃國倫中場脫口秀活躍氣氛。而程青松與王小帥的追憶往昔,以及馮小剛幽默風趣地回憶入行首部作品的經歷,都使盛典“情味”十足。

據瞭解,第八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盛典的實況將於今晚19:30在東方衛視播出。

【文/鄧雅萌】

版權聲明

對影像和藝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