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評展·資訊|從常沙娜的敦煌文脈看到赫斯特的威尼斯粗鄙

【編者按】“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 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 評點近期熱展。 此次評點的展覽有劉海粟美術館的“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 在有限的空間中呈現無限的人生故事;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可以窺見於轉折時期的中國內部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動;蟄伏10年後, 達明·赫斯特在威尼斯的展覽不乏機智的靈光、但如果將其作為純粹的主題公園看, 或可以滿足觀眾的期待。

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票價:免費

點評:展覽並不僅是一個藝術展覽, 更展示了敦煌藝術和精神在當代的表達, “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是拆解敦煌石窟元素, 於當代進行再創作。

評星:三星

從伯希和將“敦煌”呈現在世界面前的那一刻起, 敦煌便成為了多少人夢境之所在和創作之源泉。 “敦煌”兩個字似乎有一種魔法, 勾起人們對絲綢之路上遠古文明的無限想像, 敦煌展覽所到之處也往往會引起當地轟動。

目前我們熟悉為“敦煌石窟複製展”, 此類展覽以敦煌文物為主線, 以全尺寸複製窟給予觀眾身臨其境之感。 這也成為了大多數也許一生無緣走進莫高窟的人體會敦煌的一種方式。 而“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則是拆解敦煌石窟元素,

於當代進行再創作。

常沙娜與爸爸常書鴻、弟弟常嘉陵在莫高窟的林蔭路上

此次“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處在劉海粟美術館的2樓, 以 名為“至美敦煌”“花開遍地”2個展廳敘述常沙娜對於敦煌傳統文脈的吸收和傳承。

走進“至美敦煌”展廳, 就會被一牆記錄常沙娜少女時代的老資料吸引, 這些圖片資料以文獻展的形式引導觀眾瞭解常沙娜不凡的一生, 她生於法國里昂, 12歲隨父親常書鴻來到敦煌, 浸潤中國文化, 而後赴美求學, 解放後回到北京, 在林徽因的影響下從事工藝美術……對應1940年代敦煌的生活, 展廳陳列了常沙娜10多歲時, 在常書鴻和董希文的帶領下, 跟隨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一起臨摹的敦煌壁畫。 據常沙娜回憶, 她臨摹用的是“馬利”顏料, 而工作人員用的是礦物質顏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其中有一張2017年臨摹的“文殊變”與1945年的臨摹並峙, 觀眾可以從兩張時隔72多年的作品體悟常沙娜從筆墨線條到心境的變化。

文殊變(中唐窟號不詳),常沙娜 ,左:1945年, 右:2017年

另一個展廳名為“花開遍地”, 強調對傳統與發展創新, 展示了常沙娜對於敦煌圖案的課題研究, 其中也展示了將敦煌石窟中的藝術元素融入景泰藍、珠寶、瓷器等生活用品的實踐, 讓敦煌藝術不再遙不可及。

“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不單是一個藝術展覽,

更展示了敦煌藝術和精神在當代的表達。 不足的是, 面對常沙娜的故事和藝術作品, 展廳空間略顯逼仄。

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

地點:國家典籍博物館(北京)

票價:免費

點評:從莎士比亞、拜倫、華茲華斯、夏洛特·勃朗特到狄更斯、福爾摩斯系列, 展覽像是一部英國文學史, 中方策展人也基於英方的11件手稿, 選出了梁啟超、胡適、魯迅等人對於這些作品的翻譯和解讀突出了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過程。

評星:四星

從浪漫主義的拜倫、柯勒律治、華茲華斯, 到《貢朵拉船夫》原稿總譜, 從現代小說的鼻祖和代表人物夏洛特·勃朗特、查理斯·狄更斯, 再到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改編狂潮的夏洛克·福爾摩斯故事以及007系列, 從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到湯顯祖的《牡丹亭》,此次“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覽,試圖用11件大英圖書館館藏中珍貴的印刷品和手稿,從詩歌、戲劇、文化三方面為中國觀眾勾勒出英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中的高潮時刻。與此同時,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並置,也體現出此次展覽的中國特色。

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

與其命名為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不如說是中英文化交流展。雖然策展方極力強調和突出此次英方帶來的珍貴館藏,但我個人在展廳中,卻被英國詩歌、戲劇、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和譯介所吸引。中方策展人基於英方的11件手稿,選出了梁啟超、胡適、魯迅等人對於這些作品的翻譯和解讀,同時,對於夏洛特·勃朗特、查理斯·狄更斯以及柯南·道爾的不同譯本的展示也十分有趣。這樣的陳設突出了翻譯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過程中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到19世紀早期的浪漫派詩歌到現實主義小說,再到後來的暢銷偵探文學,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被集中的引進中國。從中可以窺得出於轉折時期的中國內部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動,以及這些作品在當時的背景下被賦予的新含義。

“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覽現場

達明·赫斯特: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

地點:威尼斯格拉西宮(Palazzo Grassi)和老海關大樓博物館(Punta della Dogana)

點評:達明·赫斯特希望將整場展覽打造為一出盛大的史詩,但它看起來廉價而粗鄙,儘管展覽中不乏機智的靈光、精湛的技術,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如果參觀者只是將其作為一個純粹的主題公園,它可以滿足觀眾的期待。

評星:三星

達明·赫斯特曾經被英國藝術界視若天才,他的那條浸泡在甲醛溶液裡的鯊魚,成為當代藝術領域一件代表性作品。他尤其善於擺佈死亡、生命、資本等概念,並與諸多藝術市場大佬親密合作。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他的藝術市場嚴重縮水,他也成為全球藝術收藏家的災星。蟄伏10年之後,伴隨著數月的猜測、謠言和炒作,而今,達明·赫斯特的新作展在威尼斯盛大開幕。

總共190件藝術作品佔據了5000平方米的展廳空間,組成了這個名為“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的展覽。

“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展覽現場。

展覽的核心,便是提供了一種戲謔、諷刺的博爾赫斯體驗,對真相和幻覺、歷史和神話、懷疑和信仰,提出了反思。

展覽提供了一個海底沉船的故事背景。赫斯特告訴觀眾:他資助水下考古隊阿曼托的寶藏進行了考古發掘,令其時隔2千年後重見天日,儘管其中很大部分已經被珊瑚、貝殼,以及大海所侵蝕和改變了樣貌。事實上,整個背景故事不過是一出虛假的設定。整場展覽不過是藝術家精心設置的一場“騙局”。

達明·赫斯特果真出資調動一個水下考古團隊把這些巨型雕塑沉入海中再打撈出來,只是為了拍攝那些記錄性質的照片。

展覽中大量雕塑作品,都爬滿了珊瑚、海綿和貝殼,像是腫瘤般生長蔓延在其表面之上。這些生物並非自然生長出來的,而是在工廠中加工而成。總體而言,整出展覽呈現的更多是工藝成果,而非藝術成就。

這些作品延續了達明·赫斯特一貫的創作邏輯:死亡的意象、昂貴的材料、易於複製的概念。

“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展覽現場。

也許赫斯特希望將整場展覽打造為一出盛大的史詩,但它看起來廉價而粗鄙。在這個時局不穩定、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販賣這些粗鄙的視覺盛宴,讓人感覺到無謂的浪費。

展覽中不乏機智的靈光、精湛的技術,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如果參觀者只是將其作為一個純粹的主題公園,它可以滿足觀眾的期待。(文/樹)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夢開始的地方: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作品展

地點: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

此次展出68幅極具中國風格和藝術家鮮明個性特色的連環畫作品均來自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工程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 的連環畫部分。此工程為上海市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項目,於2015年年底正式啟動,著力于梳理中華文明浩瀚的源頭,熱情講述混沌時代英雄的故事,傾心體驗祖先開創世界的精、氣、神;旨在追溯中華文化之源,糅合文獻中的神話資料、考古發現與各族民間傳說,發掘其中蘊藏著的中華初民之基本宇宙意識與民族主體精神。

另這一批創作的17套、每套30幅的連環畫繪本作品將分為三批,分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海上藝術館三地同時展出。

伊東豐雄 曲水流思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通過展出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Toyo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自1971年成立以來所有重要作品,以對日本現代建築師的個案研究,反觀中國建築和社會和人文的關係,提供積極的交流和應對之道。“曲水流思”一名來源於中國古代習俗“曲水流觴”,伊東豐雄的創作過程就像不斷地從河流中掬取思想之水,其富於流變的作品若河流的漩渦,各具獨立空間,又交融於河流的水波。

看看我們!——自拍前的中國肖像攝影時代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oP)

此次展覽將以照片中的“我”為主題,考察人們如何在照片中豐富地呈現自我,如何選擇去表現和觀看自我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為過程。參展藝術家湯瑪斯·蘇文,丹尼爾·特勞布 / 曾憲芳 / 吳永福,劉濤以豐富多樣、飽含幽默感的肖像作品,將這種複雜性的多種面向凸顯出來。

欣於所遇——錢軼士謝興濤國畫展

地點:朵雲藝術館

錢軼士和謝興濤是致力於傳統書畫領域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精於繪事,且能文擅書,深諳傳統文人煙雲供養生活之道,此次合展系二人近期書畫之展現。

原曲十周年展:不一樣的面孔Ⅲ

地點:原曲畫廊

展覽以“海派當代水墨四人展”的樣式推出,邀請何曦、洪健、毛冬華、薛俊華參加,其中何曦的“窗外·天空”系列、洪健的 “法蘭西紀遊”系列、毛冬華的外灘兩岸新老建築和薛俊華“輕奢風”的花鳥均在打通了筆墨傳統與都市意緒。

渺:丁小真個展

地點:秋水空間(復興西路72號)

“渺”,若有若無,渺茫無際,丁小真用一種虛渺的水墨畫面實踐了梅洛·龐蒂的“可見與不可見”的理念,也彰顯了其水墨視覺的感受力和圖像觀看的知覺維度。本次展覽將展出藝術家“看山”、“航”兩個系列的繪畫作品,以及“航”系列最新創作的幾幅水墨作品。

空山石語 案頭供石展

地點:安簃藝術空間

賞玩奇石始於中國。發端于先秦,創始于魏晉,成熟于唐宋,完善於明清。案頭供石不僅僅是在享受賞石形態之美,更是以石喻己,在文人心中,石即是己,己更像石,在難分彼此中寄託了文人無限的思緒與情感。

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武英殿

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是活躍於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畫家,畫史上合稱“四僧”。他們主張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師法自然造化,以“我用我法”,“物我合一”的方式表現“天地之萬物”,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清代宮廷中收藏的“四僧”作品極少,故宮博物院所藏“四僧”的作品都是1949年至今陸續徵集的,展覽選取院藏“四僧”佳作,以時代為序,力爭將“四僧”最為典型的面貌展示給觀眾。

杭州: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展

地點:西湖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民間收藏的漢傳佛教造像近120件,嘗試探討漢傳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發展。展品包括釋迦牟尼坐像、誕生佛等身立像、地藏王菩薩坐像、三世佛、魚籃一葉觀音等。

從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到湯顯祖的《牡丹亭》,此次“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覽,試圖用11件大英圖書館館藏中珍貴的印刷品和手稿,從詩歌、戲劇、文化三方面為中國觀眾勾勒出英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中的高潮時刻。與此同時,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並置,也體現出此次展覽的中國特色。

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

與其命名為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不如說是中英文化交流展。雖然策展方極力強調和突出此次英方帶來的珍貴館藏,但我個人在展廳中,卻被英國詩歌、戲劇、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和譯介所吸引。中方策展人基於英方的11件手稿,選出了梁啟超、胡適、魯迅等人對於這些作品的翻譯和解讀,同時,對於夏洛特·勃朗特、查理斯·狄更斯以及柯南·道爾的不同譯本的展示也十分有趣。這樣的陳設突出了翻譯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過程中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到19世紀早期的浪漫派詩歌到現實主義小說,再到後來的暢銷偵探文學,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被集中的引進中國。從中可以窺得出於轉折時期的中國內部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動,以及這些作品在當時的背景下被賦予的新含義。

“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覽現場

達明·赫斯特: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

地點:威尼斯格拉西宮(Palazzo Grassi)和老海關大樓博物館(Punta della Dogana)

點評:達明·赫斯特希望將整場展覽打造為一出盛大的史詩,但它看起來廉價而粗鄙,儘管展覽中不乏機智的靈光、精湛的技術,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如果參觀者只是將其作為一個純粹的主題公園,它可以滿足觀眾的期待。

評星:三星

達明·赫斯特曾經被英國藝術界視若天才,他的那條浸泡在甲醛溶液裡的鯊魚,成為當代藝術領域一件代表性作品。他尤其善於擺佈死亡、生命、資本等概念,並與諸多藝術市場大佬親密合作。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他的藝術市場嚴重縮水,他也成為全球藝術收藏家的災星。蟄伏10年之後,伴隨著數月的猜測、謠言和炒作,而今,達明·赫斯特的新作展在威尼斯盛大開幕。

總共190件藝術作品佔據了5000平方米的展廳空間,組成了這個名為“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的展覽。

“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展覽現場。

展覽的核心,便是提供了一種戲謔、諷刺的博爾赫斯體驗,對真相和幻覺、歷史和神話、懷疑和信仰,提出了反思。

展覽提供了一個海底沉船的故事背景。赫斯特告訴觀眾:他資助水下考古隊阿曼托的寶藏進行了考古發掘,令其時隔2千年後重見天日,儘管其中很大部分已經被珊瑚、貝殼,以及大海所侵蝕和改變了樣貌。事實上,整個背景故事不過是一出虛假的設定。整場展覽不過是藝術家精心設置的一場“騙局”。

達明·赫斯特果真出資調動一個水下考古團隊把這些巨型雕塑沉入海中再打撈出來,只是為了拍攝那些記錄性質的照片。

展覽中大量雕塑作品,都爬滿了珊瑚、海綿和貝殼,像是腫瘤般生長蔓延在其表面之上。這些生物並非自然生長出來的,而是在工廠中加工而成。總體而言,整出展覽呈現的更多是工藝成果,而非藝術成就。

這些作品延續了達明·赫斯特一貫的創作邏輯:死亡的意象、昂貴的材料、易於複製的概念。

“難以置信的遺跡珍寶”展覽現場。

也許赫斯特希望將整場展覽打造為一出盛大的史詩,但它看起來廉價而粗鄙。在這個時局不穩定、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販賣這些粗鄙的視覺盛宴,讓人感覺到無謂的浪費。

展覽中不乏機智的靈光、精湛的技術,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如果參觀者只是將其作為一個純粹的主題公園,它可以滿足觀眾的期待。(文/樹)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夢開始的地方: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作品展

地點: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

此次展出68幅極具中國風格和藝術家鮮明個性特色的連環畫作品均來自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工程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 的連環畫部分。此工程為上海市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項目,於2015年年底正式啟動,著力于梳理中華文明浩瀚的源頭,熱情講述混沌時代英雄的故事,傾心體驗祖先開創世界的精、氣、神;旨在追溯中華文化之源,糅合文獻中的神話資料、考古發現與各族民間傳說,發掘其中蘊藏著的中華初民之基本宇宙意識與民族主體精神。

另這一批創作的17套、每套30幅的連環畫繪本作品將分為三批,分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海上藝術館三地同時展出。

伊東豐雄 曲水流思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通過展出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Toyo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自1971年成立以來所有重要作品,以對日本現代建築師的個案研究,反觀中國建築和社會和人文的關係,提供積極的交流和應對之道。“曲水流思”一名來源於中國古代習俗“曲水流觴”,伊東豐雄的創作過程就像不斷地從河流中掬取思想之水,其富於流變的作品若河流的漩渦,各具獨立空間,又交融於河流的水波。

看看我們!——自拍前的中國肖像攝影時代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oP)

此次展覽將以照片中的“我”為主題,考察人們如何在照片中豐富地呈現自我,如何選擇去表現和觀看自我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為過程。參展藝術家湯瑪斯·蘇文,丹尼爾·特勞布 / 曾憲芳 / 吳永福,劉濤以豐富多樣、飽含幽默感的肖像作品,將這種複雜性的多種面向凸顯出來。

欣於所遇——錢軼士謝興濤國畫展

地點:朵雲藝術館

錢軼士和謝興濤是致力於傳統書畫領域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精於繪事,且能文擅書,深諳傳統文人煙雲供養生活之道,此次合展系二人近期書畫之展現。

原曲十周年展:不一樣的面孔Ⅲ

地點:原曲畫廊

展覽以“海派當代水墨四人展”的樣式推出,邀請何曦、洪健、毛冬華、薛俊華參加,其中何曦的“窗外·天空”系列、洪健的 “法蘭西紀遊”系列、毛冬華的外灘兩岸新老建築和薛俊華“輕奢風”的花鳥均在打通了筆墨傳統與都市意緒。

渺:丁小真個展

地點:秋水空間(復興西路72號)

“渺”,若有若無,渺茫無際,丁小真用一種虛渺的水墨畫面實踐了梅洛·龐蒂的“可見與不可見”的理念,也彰顯了其水墨視覺的感受力和圖像觀看的知覺維度。本次展覽將展出藝術家“看山”、“航”兩個系列的繪畫作品,以及“航”系列最新創作的幾幅水墨作品。

空山石語 案頭供石展

地點:安簃藝術空間

賞玩奇石始於中國。發端于先秦,創始于魏晉,成熟于唐宋,完善於明清。案頭供石不僅僅是在享受賞石形態之美,更是以石喻己,在文人心中,石即是己,己更像石,在難分彼此中寄託了文人無限的思緒與情感。

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武英殿

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是活躍於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畫家,畫史上合稱“四僧”。他們主張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師法自然造化,以“我用我法”,“物我合一”的方式表現“天地之萬物”,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清代宮廷中收藏的“四僧”作品極少,故宮博物院所藏“四僧”的作品都是1949年至今陸續徵集的,展覽選取院藏“四僧”佳作,以時代為序,力爭將“四僧”最為典型的面貌展示給觀眾。

杭州: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展

地點:西湖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民間收藏的漢傳佛教造像近120件,嘗試探討漢傳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發展。展品包括釋迦牟尼坐像、誕生佛等身立像、地藏王菩薩坐像、三世佛、魚籃一葉觀音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