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如何讓看《哈利波特》長大的孩子重新愛上中國古詩詞

看點 在很多人眼中, 詩歌具有“不可譯性”, 翻譯過程中韻律、意象等詩性的丟失, 會讓譯文變得索然無味。 然而, 總有那麼一些具有西西弗斯般勇氣的學人, 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且果真取得了令人擊節歎賞的成就。 香港大學客座教授何中堅用簡淺、明易的英文譯唐詩, 希望藉此吸引英文優秀的年輕一代接觸傳統中國文學, 讓他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建立與唐詩的聯結。

文 | 吳微 編輯 | 聞琛

從來我們介紹孩子看書的時候, 多希望他們讀“原典”:中文有中文的經典, 英文有英文的經典, 在彼此溝通的中間地帶, 譯作中自然也有很多經典, 但我們還是希望孩子能回到作品原來的語言中, 因為很多餘韻, 的確是翻譯不能完全窮盡的。

在翻譯難以窮盡的各種文體中, 詩作又是其中最困難的一種。 無論中外, 詩作都是一種“超複合”的文字形式, 在簡煉的詞句排布中,

文字洗掉語法, 甚至邏輯的限制, 卻用一種獨特的形式感(格)和韻律構畫意象, 表達遠遠超乎文字和意象之外的“一時之情”。 這種情感一經重述就會丟掉許多滋味, 更何況經歷“翻譯”。

所以一開始我看到這本由中國人翻譯的唐詩集子的時候, 首先湧上來的感覺是:用英語翻譯我們背熟的“白日依山盡”、“鋤禾日當午”, 作者將如何做到這一點, 又能做到什麼程度?

“好奇”成為我打開《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本書的第一推動力——這種感覺, 大概也會讓這一代讀《哈利波特》長大的青少年讀者, 突然放空對古詩詞的既有印象, 從更新鮮的角度來看一看那些熟悉的詩句。

讓我們找一兩首詩看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李白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Songs by the Riverbank No.15

By Li Bai

To thirty thousand feet

My white hair would grow,

’Cause like this long is mywoe.

There ’s autumn frost

In the bright mirror-

From where it came I hardly know.

無題(節錄)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Excerpt from ‘untitled(1)’

By Li Shangyin

Hard it was meet you-

Hard as well to say goodbye.

The east wind’s powerless, allflowers die.

Only when a spring silk-worm perishes,

Would its silk be exhausted;

Only when a candle burns to ashes,

Would its tears dry.

看到這樣的譯句, 我們得到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是頗可讀。

你或者默默在心裡, 或者輕輕在口中念上一念, 發現韻律的趣味仍然在, 比如在《秋浦歌》中, 當你念到grow、woe和收尾的know時, 聲韻在舌尖跳動, 這就讓孩子能從中感受語言的節奏和音律之美。

而在第二首詩中, 除了有同樣押韻之外, 還兼顧原詩中的“對仗”。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是一組非常工整的聯句, 換一種語言, 能否保存這種整飭的美感?

作者做了一下嘗試, 用兩組“only when……would……”的句子來保持兩句的關係。 所以當你讀起來, 這兩句不僅可以維持韻味,

簡直可以用某種旋律輕輕哼唱起來。

這本英譯唐詩集由香港大學客座教授何中堅所著, 何中堅說他的詩詞愛好發自童蒙, 由熱愛古典詩詞的母親口授講解, 多年來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和研究, 使他想用自己的理解和創造, 讓唐詩在英文中重新煥發他在童年時感受過的美。

何中堅的努力便是還原唐詩之韻, 他在自序中說:

此英譯本獨特之處, 在於英譯詩篇與原詩以同樣的方式押韻。

唐詩韻律和諧, 有極佳的音樂感。 因而無論是讀、吟或聽起來都教人覺得舒服。

很可惜, 時下坊間所見的唐詩英譯本, 皆以散文短句, 平鋪直敘譯出, 與原詩樣貌不同, 而且並不押韻。 或為求“對韻”, “犧牲原詩的格式”, “扭曲詩句的原意”。

……

當今年輕的一代英語水準較高, 可惜的是, 其中一些喜歡文學的人往往被唐詩裡艱深的詞語、隱喻和典故嚇住。 我認為一本簡淺、明易而創新的英語譯本, 可能會吸引他們去接觸傳統中國文學。

所以向孩子介紹這本英譯唐詩, 不是說讓孩子在原本的古詩詞之外再去“背誦”一個英文版。 用英語翻譯唐詩,中間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這種翻譯不是“定式”,不是標準答案,也沒有“定法”,而完全是基於一種對語言鑽研而來的文字創作。

還是以上面兩首詩為例,讓我們來做些小小的“比較文學”的嘗試。如何比較兩種文本,之前在外灘教育上給讀者講述閱讀方法的貓老師,曾講過一種“找裂縫”的方法:

當我們對比兩種文本,理清楚它們各自的時間線、人物關係、故事邏輯,兩相不能對應重合的地方就是“裂縫”,這個裂縫就是我們對文本提出一個好問題,並能夠開始追問下去、研究下去的地方。

讓我們在兩首唐詩的中文和英譯之間尋找這些有趣的“裂縫”:最顯見的就是各種意象出來的順序。為了用英文順暢地表達原詩的情與景,作者用了全新的語序來“轉述”詩句。

我們可以由此發問:

英文版看起來更簡明,但是有更接近的表達嗎?

現在的表達透露出怎樣的情緒,和作者原詩中的情緒如何相呼應,是否有未能窮盡的地方?

這些都是可以讓孩子討論起來的地方,但是,同樣沒有答案,沒有答案是更好的效果,討論和思考,可以幫孩子跳出他們對一些優秀卻因為過於熟悉詩句的“無感”,讓他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建立與唐詩的聯結,並且讓他們明白,唐詩是可以供孩子自己“再創造”的底本。

這種經驗對十幾歲孩子來說才是最可貴的。之前我看過一篇文章,是高曉松和臺灣作家張大春對談“寫作”這件事,高曉松講述了一段他的經歷,讓我很以為然:

我創辦了北京四中的校刊。還是學校詩社的社長,而且我的社員都是我們語文老師。……總而言之,後來因為詩社做得很好,我們的語文老師們也都覺得很有意思,就加入了。

大家填詞,做那種古詩,而且每次都是定的,然後大家往裡填,這種遊戲我跟大春經常玩兒,我們倆還一起玩過翻譯狄倫湯瑪斯的詩,我翻成現代詩,他翻成古體詩,這都是我們少年時候受到的訓練。

從小深厚的訓練是有很大作用的,即使未來成不了張大春這樣的大作家,但是最起碼在人生中有一個美的來源是很重要的。我覺得人生,尤其在未來的人生,外面美的東西可能越來越少,……互聯網其實是讓人越來越孤單,而不是真的讓人越來越融合,所以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有一隻很美妙的筆、有一把很美妙的琴、有一個很美妙的攝影機,我覺得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陪伴吧,未來你總是要用美陪伴自己,你的人生才過得有意義。

我很贊同的是他說的這種“少年時代的訓練”。但千萬不要被“訓練”這兩個字嚇倒,這種所謂的訓練說到底是從“遊戲”開始,讓孩子品出滋味,生出一發不可收拾的“自訓練”勁頭。

對於有興趣的孩子來說,何中堅的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案頭參考,因為正像另一位香港大學教授鄒廣榮在序言裡所說,何之版本最妙之處,在於其“淺白”又準確:

本書內的英譯唐詩,完全按照譯者自己所創的獨特手法譯出。其獨特及令人難以置信之處,在於譯者竟然能夠以淺白的英語,重塑古詩優雅悅耳的韻律及節奏,而不損翻譯的準確性。

在鄒廣榮教授的序言中,他還特別提到這本書的不同使用場景和閱讀人群:

對於年輕的、在英語環境成長的一代(譬如就讀國際學校或留學國外)而對唐詩抱有興趣或好奇心者,本書是極佳的入門讀本;至於對唐詩有所認識者,他們將會欣賞此種創新的翻譯風格的美妙之處。

甚至對於比較文學學生和研究學者來說,此書也是“上佳”的參考材料。

另外在版本上,中信出版社所出的這本《一日看盡長安花:英譯唐詩之美》也有一些別具匠心的地方。書中插圖皆選自頤和園館藏宮廷畫,出自郎世甯、余樨等名家之手。由絹本原卷複刻而來,難得見此全貌。這也讓青年讀者來品味中英唐詩之余,可以集中欣賞到清宮廷畫的那些開門作品,見識這一路畫派的風貌。

從哪裡獲得這本書?

點擊下圖 即可購買

點擊關鍵字閱讀外灘教育3000+篇優質文章

——————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用英語翻譯唐詩,中間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這種翻譯不是“定式”,不是標準答案,也沒有“定法”,而完全是基於一種對語言鑽研而來的文字創作。

還是以上面兩首詩為例,讓我們來做些小小的“比較文學”的嘗試。如何比較兩種文本,之前在外灘教育上給讀者講述閱讀方法的貓老師,曾講過一種“找裂縫”的方法:

當我們對比兩種文本,理清楚它們各自的時間線、人物關係、故事邏輯,兩相不能對應重合的地方就是“裂縫”,這個裂縫就是我們對文本提出一個好問題,並能夠開始追問下去、研究下去的地方。

讓我們在兩首唐詩的中文和英譯之間尋找這些有趣的“裂縫”:最顯見的就是各種意象出來的順序。為了用英文順暢地表達原詩的情與景,作者用了全新的語序來“轉述”詩句。

我們可以由此發問:

英文版看起來更簡明,但是有更接近的表達嗎?

現在的表達透露出怎樣的情緒,和作者原詩中的情緒如何相呼應,是否有未能窮盡的地方?

這些都是可以讓孩子討論起來的地方,但是,同樣沒有答案,沒有答案是更好的效果,討論和思考,可以幫孩子跳出他們對一些優秀卻因為過於熟悉詩句的“無感”,讓他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建立與唐詩的聯結,並且讓他們明白,唐詩是可以供孩子自己“再創造”的底本。

這種經驗對十幾歲孩子來說才是最可貴的。之前我看過一篇文章,是高曉松和臺灣作家張大春對談“寫作”這件事,高曉松講述了一段他的經歷,讓我很以為然:

我創辦了北京四中的校刊。還是學校詩社的社長,而且我的社員都是我們語文老師。……總而言之,後來因為詩社做得很好,我們的語文老師們也都覺得很有意思,就加入了。

大家填詞,做那種古詩,而且每次都是定的,然後大家往裡填,這種遊戲我跟大春經常玩兒,我們倆還一起玩過翻譯狄倫湯瑪斯的詩,我翻成現代詩,他翻成古體詩,這都是我們少年時候受到的訓練。

從小深厚的訓練是有很大作用的,即使未來成不了張大春這樣的大作家,但是最起碼在人生中有一個美的來源是很重要的。我覺得人生,尤其在未來的人生,外面美的東西可能越來越少,……互聯網其實是讓人越來越孤單,而不是真的讓人越來越融合,所以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有一隻很美妙的筆、有一把很美妙的琴、有一個很美妙的攝影機,我覺得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陪伴吧,未來你總是要用美陪伴自己,你的人生才過得有意義。

我很贊同的是他說的這種“少年時代的訓練”。但千萬不要被“訓練”這兩個字嚇倒,這種所謂的訓練說到底是從“遊戲”開始,讓孩子品出滋味,生出一發不可收拾的“自訓練”勁頭。

對於有興趣的孩子來說,何中堅的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案頭參考,因為正像另一位香港大學教授鄒廣榮在序言裡所說,何之版本最妙之處,在於其“淺白”又準確:

本書內的英譯唐詩,完全按照譯者自己所創的獨特手法譯出。其獨特及令人難以置信之處,在於譯者竟然能夠以淺白的英語,重塑古詩優雅悅耳的韻律及節奏,而不損翻譯的準確性。

在鄒廣榮教授的序言中,他還特別提到這本書的不同使用場景和閱讀人群:

對於年輕的、在英語環境成長的一代(譬如就讀國際學校或留學國外)而對唐詩抱有興趣或好奇心者,本書是極佳的入門讀本;至於對唐詩有所認識者,他們將會欣賞此種創新的翻譯風格的美妙之處。

甚至對於比較文學學生和研究學者來說,此書也是“上佳”的參考材料。

另外在版本上,中信出版社所出的這本《一日看盡長安花:英譯唐詩之美》也有一些別具匠心的地方。書中插圖皆選自頤和園館藏宮廷畫,出自郎世甯、余樨等名家之手。由絹本原卷複刻而來,難得見此全貌。這也讓青年讀者來品味中英唐詩之余,可以集中欣賞到清宮廷畫的那些開門作品,見識這一路畫派的風貌。

從哪裡獲得這本書?

點擊下圖 即可購買

點擊關鍵字閱讀外灘教育3000+篇優質文章

——————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