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甲骨文到電子閱覽,我們讀的都是“書”

自打有了人類起, 我們就有了“書”, 那些刻在甲骨、石頭上的圖畫, 文字無不是一本本歷史典籍為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風貌。 中國到了周代, 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青銅銘文逐漸普及起來, 這便是所謂的“金文”。 到了戰國時期, 為了適應社會需要, 文字的載體從銅器改為更輕便易攜的竹簡, 也就是所說的“冊”。 直到東漢蔡倫發明了紙, 使文字資訊傳播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它成為推動中華文明向前發展的第二次重大革命。 紙是人類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載體, 1800多年來, 紙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二十世紀末互聯網的廣泛應用, 短短幾十年的時間, 人們對紙質資訊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各種紙質文字資訊逐漸被各種網路資訊所取代, 出現了現在所普及的“電子書”。

有很多人說電子書屬於速食閱讀, 吸收不了書中的營養。 真正的讀書就該是坐下來靜靜地讀一本紙質書,

一頁一頁的慢慢讀, 吸取裡面的智慧和知識。 我不否認, 紙質書帶給人的感受確實是電子書給予不了的, 指尖翻頁的觸感、紙和墨的特殊香氣、又或許是書店和圖書館那種愜意的氛圍, 會讓人覺得這才是讀書啊!但傳統或許擋不住時代的洪流, 近年來城市的書店愈漸減少, 忙碌的生活節奏使更多的當代人選擇了更方便簡潔的電子閱覽。 這也難怪前些日子合肥最後一家舊書店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 因為猛然醒悟原來我們已經離紙質書這麼遙遠了。 我們一方面捨不得丟棄傳統, 一方面又在用手機電腦去瞭解資訊, 獲取知識。 這也或許是處於變革當中的普遍糾結。

可無論是最初的甲骨文,

還是現在普遍的電子閱覽, 改變的只是文字的載體, 不變的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和智慧呀。 “書”也就是一塊“敲門磚”, 讓我們有所啟發, 有所領悟。 就像紀伯倫在《沙與沫》中說的“你如果真的睜開眼看, 你會在一切形象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你如果真的豎起耳聽, 你會在一切聲音中聽到自己的聲音。 ”所以我們不必糾結於該看電子書還是紙質書, 我們肯定會對傳統有所留戀, 但也抵擋不住時代的洪流。 要回到最初的原點, 我們看的總歸還是“書”, 不管是什麼樣的載體, 只要我們能從其中獲取同樣的知識和智慧, 有所啟發和領悟, 這就足夠了。

河北經貿大學高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