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無中生有”的科技何以風起雲湧

據新華社深圳4月23日電

擁有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顯示幕、無人機占全球八成市場份額……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深圳, 一大批新興企業在短短幾年裡創造了令全球矚目的成果和業績。 這些一躍成為引領行業乃至引領全球的“隱形冠軍”企業, 正是深圳從模仿跟風、吸收消化的“跟隨式創新”, 邁向無中生有、從零到一的“引領式創新”的真實寫照。

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近年來, 深圳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迅速崛起, 一批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不斷湧現。

創立於2012年的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白手起家,

4年多來, 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轉變, 目前在國內外儲備了700余項智慧財產權, 將產品銷售到20多個國家。

“我們擁有全球最薄的0.01毫米彩色柔性顯示幕核心技術, 將顛覆傳統汽車等多個行業的設計理念。 ”公司董事長劉自鴻說, 柔宇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自主創新、源頭創新。

此外, 深圳在4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創新能力已躋身世界前沿。 華為、中興分別成為全球最大和第四大通訊設備製造商;大疆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創造消費級無人機新市場, 佔據全球約80%市場份額。

“近年來, 深圳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 推動深圳從當年的‘科技沙漠’成長為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副主任邱宣說,

30多年來, 深圳沿著貿易、代工、模仿及授權生產、開發、創新這樣一個順序拾級而上, 湧現了一批在全球叫得響的創新企業。

目前, 深圳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037家, 5年增加近6000家。

有了人才, 不用老跟跑

自2008年以來, 深圳制定出臺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 率先發佈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 先後出臺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檔等政策, 從財政金融、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等方面, 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

“政府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們放手試、大膽闖。 ”深圳市漢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鮑偉說, 公司2012年成立之初就拿到了深圳市科創委的60萬元創業資助。

今年初, 公司還獲得600萬元股權貸款。

不同於國內其他城市, 這些年深圳的創新模式享有盛譽, 4個90%一直未變:90%的研發機構、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 90%以上的研發投入、90%的發明專利出自企業。

功以才成, 業由才廣, 人才政策尤為重要。 “深圳2011年以來實施‘孔雀計畫’等, 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 給政策、給補貼、給資源。 ”劉自鴻說, 有了人才, 就不用老跟在別人後面跑, 可以自主研發核心技術, 形成自身發展能力。

目前, 柔宇科技核心團隊中已有數百位國內外高端研發和管理人才, 包括多位在矽谷及國際學術界、工業界有豐富經驗的海內外工程師及博士。

深圳市人社局資料顯示, 近5年來累計引進珠江人才計畫團隊31個、孔雀計畫創新團隊76個、“千人計畫”人才208名、“海歸”7萬多人。

打造梯次型的產業體系

目前, 深圳在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資訊技術和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上, 先後前瞻佈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太、智慧裝備、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 著力打造梯次型的現代產業體系, 培育創新型經濟新的增長點。 以海創時代、華訊方舟、優必選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正不斷發力源頭創新、成長壯大, 成為深圳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深圳的‘引領式創新’經驗告訴我們, 在創新驅動時代, 必須走出單純的跟隨、模仿創新陰影, 創新必須趕在前頭, 新在最前邊。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