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專業知識——京劇服飾簡介(有圖有真相)

專業知識——京劇服飾簡介

硬靠 ­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 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 已處於臨戰狀態, 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據, 源于古代將官之令旗。 當然, 那種實用令旗較小, 傳令時手執, 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後腰革帶上, 作為傳令憑證。 發展為“靠旗”後, 已美化、誇張、加大成為臨戰武將的裝飾物了。 一般用四面靠旗, 緞料, 繡“單龍戲珠”)。 靠的結構很複雜, 全身共有繡片31塊, 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 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 象徵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 象徵丟盔卸甲的敗將, 具有符號意義。 ­

圖為《長阪坡》之趙雲 ­

軟靠 ­

穿靠而不紮靠旗稱“軟靠”, 用於非戰鬥場合的武將。

­

圖為《佘賽花》之崔子健 ­

西楚霸王項羽專用。 黑色平金繡, 最顯著特點是靠肚下端綴有黃“網子穗”。 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 遠從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 清代宮廷演劇, “霸王靠”繡象鼻, 甲片為方形, 那種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圖為《霸王別姬》之項羽 ­

關羽靠 ­

京劇舞臺上關羽專用。 綠色(《水淹七軍》、《走麥城》等劇用淡黃色)。 平金繡。 周身的甲片均綴有黃色“排穗”。 過去有些名家的私人行頭, 對此靠極為美化:鱗甲緣飾為孔雀翎紋樣, 還有綴真孔雀翎的, 極為富麗華貴。 ­

改良靠 ­

“改良靠”為周信芳所創。 原是專為演《獻地圖》之劉備時, 為適應“內穿靠外襲官衣”的特殊要求而設計的:將靠改為上下兩部分, 束腰使用(去掉靠肚), 緊身合體。 這實際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 更趨於歷史真實。 “改良靠”後經不斷加工, 遂成定式。 靠腿分前後左右共四塊, 軟帶上及肩部有半立體虎頭。 甲片綴排穗(不紮靠旗)。 這種服裝造型具有簡潔輕便的特點, 當然, 不及傳統靠的樣式威武, 所以一般用於普通將官, 更多的是用於“番邦”將官(番將用時需加“狐尾”)。 ­

圖為《鐵弓緣》之武將 ­

­

女硬靠 ­

女式靠的靠肚較小, 繡雙鳳牡丹。 靠肚下綴二或三層飄帶。 虎頭肩(肩部甲片)下另襯荷葉袖, 繡鳳及牡丹。 用時加用雲肩。 其服裝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裝飾性, 色彩紋樣都更為絢麗, 完美地襯托出女將英武和陰柔之美的形象氣質。 ­

圖為《佘賽花》之佘賽花 ­

­

女改良靠 ­

與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於綠林女傑。因其簡潔輕便,更便於高難度的武打、舞蹈動作。

­

圖為《扈家莊》之扈三娘 ­

蟒 ­

­

戲珠大龍蟒 ­

此種蟒前身僅繡大龍一條,所以又稱“獨龍蟒”。龍口朝向火珠,龍尾也是甩到肩部。全身平金繡,蟒水為立直水。服色為黑,象徵人物的粗獷豪放性格。平金繡的蟒水一般都留出“水道”,一則能使水紋清晰,再則可使服色沿“水道”向下延伸,一直擴展到下擺底部,從而加強了服裝造型的整體感。

­

圖為《回荊州》之張飛 ­

­

盤身大龍蟒 ­

這種大龍蟒,龍形極大,前身龍的中段甩向左肩,繞過脖頸,一直盤繞到右臂,尾部也在袖口外側;後身龍盤繞到左臂,尾部也在袖口外側。盤身大龍為近世所創,已將龍形之“大”,發展到了極限。全身平金繡,立臥三江水。

­

圖為《呂布與貂禪》之董卓 ­

­

團行龍改良蟒 ­

改良”二字是清末民初時代的詞彙,凡對傳統事物有所變革,就稱之為“改良”,具有褒、貶雙重含義。改良二字在今天,即是“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紀初期,我國南方的京劇界,率先改革傳統京劇服裝,而在北方,最早樹立改革旗幟的是傑出的前輩表演藝術家王瑤卿和馬連良、梅蘭芳。馬連良先生對蟒的改革,主要是在保持形制的前提下,簡化蟒的繁瑣紋樣,把團龍蟒的十個龍團,簡化為只在前後胸各繡一個龍團,並擴展了這一龍團的面積,使之突出醒目。此外,大膽刪去了流雲、八吉樣等插網底樣,使蟒袍收到清爽別致的效果。在團龍的下端,還不拘一格地採用了行龍紋樣,造成了團龍、行龍融合為一體的圖案佈局。上述創造,在當時十分新穎,受到普遍認同和讚揚,遂成定制沿襲下來,豐富了京劇傳統服裝寶庫。這種團行龍改良蟒一般用於老生行當的角色,服色一般為淡雅沉著的秋香色或淺駝色,以象徵人物之老練、凝重。

­

圖為《鍘美案》之王延齡 ­

­

草龍改良蟒 ­

此種蟒,是更進一步改革的產物,它不僅吸收了中國古代草龍紋樣以取代繁瑣的清式龍紋,而且又刪去了下身的龍紋,連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紋樣也簡化掉了,使服裝更顯得簡潔明快。這種草龍改良蟒,兼有“學士官衣”的特色,並且也是以束軟帶取代掛玉帶,因之,它只適用於身份低於重臣、而又高於一般官吏的某些人物。服裝為秋香色。草龍採用平金繡,蟒水為彎立水,絨繡。 ­

圖為《淮河營》之蒯徹 ­

­

箭蟒 ­

箭蟒是在蟒的基礎上,突破原有形制,吸取了箭衣的某些特點後而新創的服式,也是馬連良先生所創。保留的是齊肩圓領、大襟、兩旁開衩等蟒袍造型;變革的是衣袖的形制,即是以箭衣的窄袖、馬蹄袖口,取代了闊袖及水袖。這種劇裝是專為《胭脂寶褶》中永樂皇帝設計的,以適應這位皇帝在微服出巡的特定環境下的特殊扮相:既有平民武士的風貌,又不失帝王氣質。箭蟒用織有隱花紋的縐綢製作,身上繡六個龍團。采自歷史人物畫“明太祖像”上的明代皇龍袍的制式。

­

圖為《胭脂寶褶》之明永樂帝 ­

­

團鳳女蟒 ­

女蟒的款式與男蟒基本相同,但有著自己獨特之處。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約三尺二寸左右),長僅至膝部,身後無擺,其次,所繡紋樣主要是鳳凰、牡丹,以鳥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徵至尊至貴的女性。穿用時上身配以雲肩,掛玉帶,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黃、紅。黃色是供皇后、貴妃專用,紅色用於王妃、郡主(有時也用於公主)。此種女蟒,絨繡團鳳,周身單鑲黑寬邊(波線式)。以平金繡雲,絨繡仙鶴。

­

圖為《龍鳳呈祥》之孫尚香 ­

­

行龍女蟒 ­

此種女蟒在紋樣上更接近男蟒,繡行龍,下部有蟒水(三江水),如清人所繪《戲劇畫冊》的《回龍閣》劇中的王寶釧,即用此行龍女蟒,當為早期樣式,近世已不多用。 ­

圖為《貴妃醉酒》之楊貴妃 ­

­

老旦蟒 ­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婦女(老旦行當)專用老旦蟒。紋樣一般用團龍或團龍鳳,而不單用鳳。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與女蟒有很大區別:不配雲肩、玉帶,而是腰系絲絛,掛朝珠,下身系墨綠大折裙。這種人物造型比較莊重、沉穩。老旦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黃和秋香色,黃色用於太后,秋香色用於老郡主、老誥命夫人。

­

圖為《四郎探母》之佘太君 ­

旗蟒 ­

滿族人因隸旗籍,所以稱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成為戲曲服裝後,它已失去了歷史朝代的規定性,而被納入了程式的軌道——通用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即所謂“番邦”)統治階層的貴族婦女。使用時,內襯“領衣兒”,外掛朝珠。

­

圖為《四郎探母》之鐵鏡公主 ­

帔 ­

­

皇帔 ­

帝王專用。明黃色。絨繡團龍。對襟的開合部實際上是使用暗紐絆(寶劍頭式飄帶一般不打結)。男用帔需內襯褶子。

­

圖為《打金磚》之劉秀 ­

­

團花帔 ­

中級官吏,豪宦鄉紳使用。一般用較沉著的色彩(紫紅、古銅、深藍、秋香等色)。多繡團壽字、團鶴等象徵福壽延年的吉祥圖案。 ­

圖為《乾坤福壽鏡》之林鶴 ­

­

紅帔 ­

狀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慶團圓場合時使用。大紅色團花紋樣,絨繡圈金。

­

圖為《望江亭》之白士中 ­

­

女紅帔 ­

與男紅帔配對使用,二者色彩、紋樣完全一致。女紅帔下身系繡花大折裙。也用紅色。 ­

­

圖為《望江亭》之譚記兒 ­

­

女皇帔 ­

皇后、貴妃專用。明黃色。絨繡團鳳。下身內系百折裙。

­

圖為《打金磚》之郭妃 ­

­

女團花帔 ­

已婚之青年婦女用。圖案取佈局平穩、紋樣嚴謹的團花,以襯托人物端莊的儀態。

­

圖為《白蛇傳》之白素貞 ­

­

均衡女花帔 ­

女花帔用於出身官吏、鄉紳豪門的未婚女子(所謂“大家閨秀”)。繡以單獨紋樣——“枝子花”,構成骨法分均衡式、對稱式兩種,不受外輪廓限制,造型豐滿,外形完美。均衡式紋樣的花帔,是一種不對稱的自由佈局:蘭草蝴蝶呈均衡形態,左右紋樣雖不對稱(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卻相等。以紋樣的疏密有致、自由、靈活,襯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潑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優美形象。 ­

圖為《遊園驚夢》之杜麗娘 ­

­

對稱女花帔 ­

使用範圍同前。此種花帔的紋樣佈局呈左右對稱形態,具有莊重大方的特點。就其單獨紋樣來說,一般也採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動活潑,使圖案在整體對稱中又富於變化。女花帔中,多採用此種對稱式紋樣,其人物造型適應性較強,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莊少婦。 ­

圖為《西廂記》之崔鶯鶯 ­

­

老旦皇帔 ­

用於皇太后,明黃色,絨繡龍鳳團。下身系大折裙(裙邊飾花紋,前後“馬面”繡花也可不繡。大折裙一般為墨綠色,以示素雅沉穩。

­

圖為《龍鳳呈祥》之吳國太 ­

­

老旦團花帔 ­

用於有身份的老年婦女。在京劇服裝中,雖老婦或青年少婦都用團花帔,但帔的領式略有不同。按年齡上程式性,老婦的帔領底端為齊頭(與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頭”)。

­

圖為《西廂記》之崔夫人 ­

­

觀音帔 ­

觀世音菩薩專用。白色。圈銀絨繡墨竹,或平銀繡竹。觀音帔專用的竹葉紋樣,是發揮圖案的象徵性,表現人物所處的自然環境——南海仙山上的竹林。 ­

­

圖為《佘賽花》之佘賽花 ­

­

女改良靠 ­

與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於綠林女傑。因其簡潔輕便,更便於高難度的武打、舞蹈動作。

­

圖為《扈家莊》之扈三娘 ­

蟒 ­

­

戲珠大龍蟒 ­

此種蟒前身僅繡大龍一條,所以又稱“獨龍蟒”。龍口朝向火珠,龍尾也是甩到肩部。全身平金繡,蟒水為立直水。服色為黑,象徵人物的粗獷豪放性格。平金繡的蟒水一般都留出“水道”,一則能使水紋清晰,再則可使服色沿“水道”向下延伸,一直擴展到下擺底部,從而加強了服裝造型的整體感。

­

圖為《回荊州》之張飛 ­

­

盤身大龍蟒 ­

這種大龍蟒,龍形極大,前身龍的中段甩向左肩,繞過脖頸,一直盤繞到右臂,尾部也在袖口外側;後身龍盤繞到左臂,尾部也在袖口外側。盤身大龍為近世所創,已將龍形之“大”,發展到了極限。全身平金繡,立臥三江水。

­

圖為《呂布與貂禪》之董卓 ­

­

團行龍改良蟒 ­

改良”二字是清末民初時代的詞彙,凡對傳統事物有所變革,就稱之為“改良”,具有褒、貶雙重含義。改良二字在今天,即是“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紀初期,我國南方的京劇界,率先改革傳統京劇服裝,而在北方,最早樹立改革旗幟的是傑出的前輩表演藝術家王瑤卿和馬連良、梅蘭芳。馬連良先生對蟒的改革,主要是在保持形制的前提下,簡化蟒的繁瑣紋樣,把團龍蟒的十個龍團,簡化為只在前後胸各繡一個龍團,並擴展了這一龍團的面積,使之突出醒目。此外,大膽刪去了流雲、八吉樣等插網底樣,使蟒袍收到清爽別致的效果。在團龍的下端,還不拘一格地採用了行龍紋樣,造成了團龍、行龍融合為一體的圖案佈局。上述創造,在當時十分新穎,受到普遍認同和讚揚,遂成定制沿襲下來,豐富了京劇傳統服裝寶庫。這種團行龍改良蟒一般用於老生行當的角色,服色一般為淡雅沉著的秋香色或淺駝色,以象徵人物之老練、凝重。

­

圖為《鍘美案》之王延齡 ­

­

草龍改良蟒 ­

此種蟒,是更進一步改革的產物,它不僅吸收了中國古代草龍紋樣以取代繁瑣的清式龍紋,而且又刪去了下身的龍紋,連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紋樣也簡化掉了,使服裝更顯得簡潔明快。這種草龍改良蟒,兼有“學士官衣”的特色,並且也是以束軟帶取代掛玉帶,因之,它只適用於身份低於重臣、而又高於一般官吏的某些人物。服裝為秋香色。草龍採用平金繡,蟒水為彎立水,絨繡。 ­

圖為《淮河營》之蒯徹 ­

­

箭蟒 ­

箭蟒是在蟒的基礎上,突破原有形制,吸取了箭衣的某些特點後而新創的服式,也是馬連良先生所創。保留的是齊肩圓領、大襟、兩旁開衩等蟒袍造型;變革的是衣袖的形制,即是以箭衣的窄袖、馬蹄袖口,取代了闊袖及水袖。這種劇裝是專為《胭脂寶褶》中永樂皇帝設計的,以適應這位皇帝在微服出巡的特定環境下的特殊扮相:既有平民武士的風貌,又不失帝王氣質。箭蟒用織有隱花紋的縐綢製作,身上繡六個龍團。采自歷史人物畫“明太祖像”上的明代皇龍袍的制式。

­

圖為《胭脂寶褶》之明永樂帝 ­

­

團鳳女蟒 ­

女蟒的款式與男蟒基本相同,但有著自己獨特之處。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約三尺二寸左右),長僅至膝部,身後無擺,其次,所繡紋樣主要是鳳凰、牡丹,以鳥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徵至尊至貴的女性。穿用時上身配以雲肩,掛玉帶,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黃、紅。黃色是供皇后、貴妃專用,紅色用於王妃、郡主(有時也用於公主)。此種女蟒,絨繡團鳳,周身單鑲黑寬邊(波線式)。以平金繡雲,絨繡仙鶴。

­

圖為《龍鳳呈祥》之孫尚香 ­

­

行龍女蟒 ­

此種女蟒在紋樣上更接近男蟒,繡行龍,下部有蟒水(三江水),如清人所繪《戲劇畫冊》的《回龍閣》劇中的王寶釧,即用此行龍女蟒,當為早期樣式,近世已不多用。 ­

圖為《貴妃醉酒》之楊貴妃 ­

­

老旦蟒 ­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婦女(老旦行當)專用老旦蟒。紋樣一般用團龍或團龍鳳,而不單用鳳。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與女蟒有很大區別:不配雲肩、玉帶,而是腰系絲絛,掛朝珠,下身系墨綠大折裙。這種人物造型比較莊重、沉穩。老旦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黃和秋香色,黃色用於太后,秋香色用於老郡主、老誥命夫人。

­

圖為《四郎探母》之佘太君 ­

旗蟒 ­

滿族人因隸旗籍,所以稱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成為戲曲服裝後,它已失去了歷史朝代的規定性,而被納入了程式的軌道——通用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即所謂“番邦”)統治階層的貴族婦女。使用時,內襯“領衣兒”,外掛朝珠。

­

圖為《四郎探母》之鐵鏡公主 ­

帔 ­

­

皇帔 ­

帝王專用。明黃色。絨繡團龍。對襟的開合部實際上是使用暗紐絆(寶劍頭式飄帶一般不打結)。男用帔需內襯褶子。

­

圖為《打金磚》之劉秀 ­

­

團花帔 ­

中級官吏,豪宦鄉紳使用。一般用較沉著的色彩(紫紅、古銅、深藍、秋香等色)。多繡團壽字、團鶴等象徵福壽延年的吉祥圖案。 ­

圖為《乾坤福壽鏡》之林鶴 ­

­

紅帔 ­

狀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慶團圓場合時使用。大紅色團花紋樣,絨繡圈金。

­

圖為《望江亭》之白士中 ­

­

女紅帔 ­

與男紅帔配對使用,二者色彩、紋樣完全一致。女紅帔下身系繡花大折裙。也用紅色。 ­

­

圖為《望江亭》之譚記兒 ­

­

女皇帔 ­

皇后、貴妃專用。明黃色。絨繡團鳳。下身內系百折裙。

­

圖為《打金磚》之郭妃 ­

­

女團花帔 ­

已婚之青年婦女用。圖案取佈局平穩、紋樣嚴謹的團花,以襯托人物端莊的儀態。

­

圖為《白蛇傳》之白素貞 ­

­

均衡女花帔 ­

女花帔用於出身官吏、鄉紳豪門的未婚女子(所謂“大家閨秀”)。繡以單獨紋樣——“枝子花”,構成骨法分均衡式、對稱式兩種,不受外輪廓限制,造型豐滿,外形完美。均衡式紋樣的花帔,是一種不對稱的自由佈局:蘭草蝴蝶呈均衡形態,左右紋樣雖不對稱(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卻相等。以紋樣的疏密有致、自由、靈活,襯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潑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優美形象。 ­

圖為《遊園驚夢》之杜麗娘 ­

­

對稱女花帔 ­

使用範圍同前。此種花帔的紋樣佈局呈左右對稱形態,具有莊重大方的特點。就其單獨紋樣來說,一般也採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動活潑,使圖案在整體對稱中又富於變化。女花帔中,多採用此種對稱式紋樣,其人物造型適應性較強,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莊少婦。 ­

圖為《西廂記》之崔鶯鶯 ­

­

老旦皇帔 ­

用於皇太后,明黃色,絨繡龍鳳團。下身系大折裙(裙邊飾花紋,前後“馬面”繡花也可不繡。大折裙一般為墨綠色,以示素雅沉穩。

­

圖為《龍鳳呈祥》之吳國太 ­

­

老旦團花帔 ­

用於有身份的老年婦女。在京劇服裝中,雖老婦或青年少婦都用團花帔,但帔的領式略有不同。按年齡上程式性,老婦的帔領底端為齊頭(與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頭”)。

­

圖為《西廂記》之崔夫人 ­

­

觀音帔 ­

觀世音菩薩專用。白色。圈銀絨繡墨竹,或平銀繡竹。觀音帔專用的竹葉紋樣,是發揮圖案的象徵性,表現人物所處的自然環境——南海仙山上的竹林。 ­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