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相約古吹台,彈一曲“陽春白雪”可好?

《陽春白雪》, 漢族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所作。 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

《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 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 雪竹琳琅之音。 "——題記

青春的記憶裡, " 陽春白雪"是在金庸的《天龍八部》裡的一記招式。 記得那招”陽春白雪“乃是逍遙派武學的不傳之秘。 長大後瞭解到《陽春白雪》是漢族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表現的是冬去春來, 大地復蘇, 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走進禹王台公園, 于尋覓古吹台的那一刻我才知道, “陽春白雪”是屬於師曠的。

禹王台公園, 時值櫻花節, 櫻花正旺。 漫步園中, 嫋嫋的春風, 淡淡的花香,

任意地徜徉在花的海洋, 目光所至, 全是美的不可方物的櫻花, 到處是春天的氣息。 一時間竟有些遺忘了我所要尋覓的終極目標——古吹台

還好, 不遠處有古典音樂絲絲縷縷彌漫進我的耳朵, 血液裡慢慢流淌起一種豪邁與曠達, 一曲驚醒夢中人,

抬步走向樹林更幽處。

尋尋覓覓, 于風景幽雅、綠樹成蔭處見到了古吹台的標誌。 相傳春秋時, 晉國大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吹奏樂曲, 故後人稱此台為“吹台”。

師曠雕像

師曠是春秋時期公認的音樂大師, 曾有師曠彈琴仙鶴來朝的故事。 師曠不僅是著名的音樂家, 他還知識廣博, 品德高尚。 西漢劉向撰《說苑》, 記載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 欲學, 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 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 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公曰:“善哉!”

禦碑亭

音樂家的感覺是最細膩、靈敏的,他解讀了人一生的旋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師曠勸學之道,講得是多麼精妙啊!

只是那座相傳已久的吹台,樂師曾吹奏“陽春白雪”的"土台,已無處可覓了,取而代之的是香火旺盛的禹王廟。歷史給出的解釋是,開封史上屢遭黃河水患,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於明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在臺上建禹王廟,故吹台被改稱為禹王台。

古吹台也好,禹王廟也罷,卻因其植根于古城開封悠久的歷史文化土壤之中,具有了旅遊產品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之魂"。

資料顯示,早在北宋時期,每年仲春都要在禹王台一帶舉行大型祭祀活動。至明清時代,這項祭祀活動發展為傳統廟會。清代有詩為證:"一灣綠樹禹王台,時節清明花正開,相約鄧家諸姐妹,明朝城外踏青來。" 而"柳如細霞春日暖,日暮遊人猶未散,禹王台畔疑無路,前車不行後車蕩"的著名詩句,也是對當年禹王台廟會盛況的生動寫照。

傳統習俗具有經久不衰、百折不回的強大生命力,這也是開封禹王台廟會一經恢復舉辦,近至本市和郊縣,遠至外地遊客為何紛紛前來禹王台"踏青"的原因了。


圖文/子衿

禹王大廟會的"歷史文化之魂"不僅在於它的千年習俗,還在於它的載體--禹王台公園內多不勝數的歷史文化遺跡。

三賢相聚

為紀念李白、杜甫、高適三位大詩人登吹台吟詩作畫而建

禹王台公園位於開封東南隅,占地400余畝,原是古代梁園遺址,距今已兩千五百多年。古代建築綿延不斷。禹王台、禦書樓、師曠祠、碧霞元君祠、禦碑亭等皆聚集於園內,組成了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的古式建築群體。而高臺之上還遺存有《功存河洛碑》、《乾隆禦碑》、《康有為石刻》等大小碑刻30餘件。

圖文/子衿

當遊客在喜逛廟會之餘,能夠同時分享實實在在的古建築之美,呼吸到開封古文化之靈氣,這種出神入化的感受,自然是非一般"人造景點"所能比的了。

圖文/子衿

任其滄海桑田,只有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依舊,屬於汴梁八景的"梁園雪霽"、"吹台秋雨"都已不復存在了。吹台已逝,只有那無聲無字的“陽春白雪”還在綿延流長,只有那音樂是屬於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也是民族的,世界的。

圖文/子衿

告別古吹台,再回櫻花園,細細地品味那滿樹的花顏,吮吸著淡淡的清香,頓時覺得神清氣爽,滿心的歡喜了,那些來自於歷史的,封建的,水患的,戰亂的苦惱與壓抑不覺地消失殆盡了。

歲月,靜好;花開,相依。面對如此的美景,或許只能用心動來形容,焚一縷心香,輕吟一曲現世安穩的“陽春白雪”可好?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公曰:“善哉!”

禦碑亭

音樂家的感覺是最細膩、靈敏的,他解讀了人一生的旋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師曠勸學之道,講得是多麼精妙啊!

只是那座相傳已久的吹台,樂師曾吹奏“陽春白雪”的"土台,已無處可覓了,取而代之的是香火旺盛的禹王廟。歷史給出的解釋是,開封史上屢遭黃河水患,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於明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在臺上建禹王廟,故吹台被改稱為禹王台。

古吹台也好,禹王廟也罷,卻因其植根于古城開封悠久的歷史文化土壤之中,具有了旅遊產品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之魂"。

資料顯示,早在北宋時期,每年仲春都要在禹王台一帶舉行大型祭祀活動。至明清時代,這項祭祀活動發展為傳統廟會。清代有詩為證:"一灣綠樹禹王台,時節清明花正開,相約鄧家諸姐妹,明朝城外踏青來。" 而"柳如細霞春日暖,日暮遊人猶未散,禹王台畔疑無路,前車不行後車蕩"的著名詩句,也是對當年禹王台廟會盛況的生動寫照。

傳統習俗具有經久不衰、百折不回的強大生命力,這也是開封禹王台廟會一經恢復舉辦,近至本市和郊縣,遠至外地遊客為何紛紛前來禹王台"踏青"的原因了。


圖文/子衿

禹王大廟會的"歷史文化之魂"不僅在於它的千年習俗,還在於它的載體--禹王台公園內多不勝數的歷史文化遺跡。

三賢相聚

為紀念李白、杜甫、高適三位大詩人登吹台吟詩作畫而建

禹王台公園位於開封東南隅,占地400余畝,原是古代梁園遺址,距今已兩千五百多年。古代建築綿延不斷。禹王台、禦書樓、師曠祠、碧霞元君祠、禦碑亭等皆聚集於園內,組成了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的古式建築群體。而高臺之上還遺存有《功存河洛碑》、《乾隆禦碑》、《康有為石刻》等大小碑刻30餘件。

圖文/子衿

當遊客在喜逛廟會之餘,能夠同時分享實實在在的古建築之美,呼吸到開封古文化之靈氣,這種出神入化的感受,自然是非一般"人造景點"所能比的了。

圖文/子衿

任其滄海桑田,只有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依舊,屬於汴梁八景的"梁園雪霽"、"吹台秋雨"都已不復存在了。吹台已逝,只有那無聲無字的“陽春白雪”還在綿延流長,只有那音樂是屬於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也是民族的,世界的。

圖文/子衿

告別古吹台,再回櫻花園,細細地品味那滿樹的花顏,吮吸著淡淡的清香,頓時覺得神清氣爽,滿心的歡喜了,那些來自於歷史的,封建的,水患的,戰亂的苦惱與壓抑不覺地消失殆盡了。

歲月,靜好;花開,相依。面對如此的美景,或許只能用心動來形容,焚一縷心香,輕吟一曲現世安穩的“陽春白雪”可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