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離家獨愁在異鄉|古人的離愁不在今人之下 最後兩首你肯定會背

渡漢江

作者:宋之問 年代:唐

嶺外音書斷, 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 詩意在寫思鄉情切, 但卻正意反說。 寫愈近家鄉, 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 擔心聽到壞的消息, 而傷了好的願望。 語極淺近, 意頗深邃;描摹心理, 熨貼入微;不事造作, 自然至美。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裡,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朝南枝。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 努力加餐飯!

本篇可分作兩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 後十句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追敘初別, 著重描寫路遠相見之難。 開頭兩句“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是全詩的綱, 總領下文。

第二部分, 著重刻畫思婦相思之苦。 胡馬、越鳥二句是說鳥獸還懂得依戀故鄉, 何況人呢?以鳥獸和人作比,

是從好的方面揣度遊子的心理。 隨著時間的飛馳, 遊子越走越遠, 思婦的相思之情也愈來愈深切。 “衣帶日已緩”形象地揭示了思婦的這種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衣帶日已緩”、“思君令人老”)和“遊子不顧反”形成對比。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反”, 是從壞的方面懷疑遊子薄幸, 不過不願直說, 而是委婉地通過比喻表達心裡的想法。 最後兩句是強作寬慰, 實際上這種心情是很難“棄捐”勿“道”的, 心緒不佳, “餐飯”也是很難“加”的。 相思之苦本來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 可是作者通過胡馬、越鳥、浮雲、白日等恰切的比喻, 帶緩、人老等細緻的描寫, 把悲苦的心情刻畫得生動具體, 淋漓盡致。

《悲歌》

作者:兩漢樂府 年代:漢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思念故鄉,鬱鬱累累。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 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 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 這些樂章、歌辭後來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 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民歌僅四十多首, 它們多出自於下層人民群眾之口, 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矛盾, 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同時, 其風格直樸率真, 不事雕琢, 頗具獨特的審美意趣。

《遊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 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 所寫的人是母與子, 所寫的物是線與衣, 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 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 雖無言語, 也無淚水, 卻充溢著愛的純情, 扣人心弦, 催人淚下。 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 以通俗形象的比喻, 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

對於春日般的母愛, 小草似的兒女, 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 亦無巧琢雕飾, 于清新流暢, 淳樸素淡的語言中, 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 情真意切, 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 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年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裡,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裡,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