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科塔薩爾:純真孩童、傑出知識份子和廣場上的誘惑者

胡裡奧·科塔薩爾

胡裡奧·科塔薩爾是一位世界矚目的短篇小說大師, 也是拉美文學爆炸四巨匠中最年長的一位, 開一代風氣之先。

他是拉美文學一座繞不開的高峰, 瑪律克斯、博爾赫斯、聶魯達、略薩, 這些在整個20世紀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拉美文學巨匠, 無一不對科塔薩爾多加推崇。

日前, 我們從出品方新經典處得知, 科塔薩爾的全部短篇小說即將引進國內, 全部小說將分為4輯出版, 第1輯為《被占的宅子》, 收入《彼岸》《動物寓言集》《遊戲的終結》3部短篇小說集, 現已上市。 此後, 《南方高速》《萬火歸一》《秘密武器》等名篇也將陸續與讀者見面。

短篇小說《被占的宅子》源自科塔薩爾的一場噩夢。 故事中, 兄妹二人居住在一座老宅, 一股神秘的力量侵入宅子, 一步步佔領了房間。 二人不曾反抗也從未好奇, 只是早有預料似的, 鎖門無奈離去。 《給巴黎一位小姐的信》裡,

“我”在乘電梯上二樓時, 突然開始從喉嚨裡吐出小兔子。 這些小兔似乎是緊張情緒的化身, “我”對它們心生憐愛, 悄悄將它們養在家中。 《一朵黃花》裡, 主人公在公車上遇見一個生活軌跡與自己酷似的男孩, 意識到那男孩是自己的重生體, 正以相同的命運在世上輪回。 為了不讓自己失敗的人生一再重演, 他殺了那孩子, 斬斷了永生, 卻在此後因為一場偶然的遭遇, 忽然開始懷戀這個世界。

讀書會現場從左至右:主持人、張定浩、水木丁

4月22日, 新經典聯合鳳凰文化、鳳凰網讀書會, 在北京言幾又書店舉行了《被占的宅子》新書發佈會, 現場邀請到知名作家水木丁、張定浩, 談一談這位偉大的作家和他筆下別具一格、令人傾心的世界。 兩位元嘉賓暢談了科塔薩爾作品中最為獨特而吸引人的特點:出人意料的幻想、獨到的觀察、對固有規則的解放, 以及未受壓抑的純真。

科塔薩爾(左)和瑪律克斯(右)

水木丁:他是瑪律克斯的文學偶像, 純真又野蠻的孩子

雖然是拉美文學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科塔薩爾的文風與其他拉美作家迥然不同。 瑪律克斯的文筆具有天生的幽默感, 但其主題通常都是嚴肅而端莊的;而科塔薩爾的作品則帶著幾分懸疑, 幾分荒誕, 又有幾分好玩的遊戲氣質。 水木丁與讀者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感受,

她認為瑪律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像一個成年人, 但是科塔薩爾像一個孩子。 在讀《被占的宅子》時, 水木丁無數次感覺回到了童年。 科塔薩爾自己也說過, 他停留在十歲。 我們每個人孩童時期都有無限的創造力, 只不過是科塔薩爾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她用兩個詞來形容科塔薩爾:一個是“純真”。 科塔薩爾的純真並不是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氣, 而是只有最本然的人才能夠才能夠拋掉一些世俗灌輸的成見, 像他那樣看到、創造出這種東西。 另外一個詞就是“野蠻”。 科塔薩爾很像一個野蠻生長的孩子, 他有一種人類最初的生命力, 他的創造力就是那種勃勃的生命力, 你不可以用任何的東西去壓抑他。 其實他真的沒有反抗什麼, 他對待那種很世俗的東西也很鬆弛,心無定見。但他這樣寫小說的行為本身,這種探索以及形式,以及單純,本身就是一種有力量的東西。

張定浩

張定浩:科塔薩爾的觀看,把人從過去的關係中解除出來

“這是我從胡裡奧·科塔薩爾那裡學到的結構技巧。”王家衛談及《花樣年華》時,曾這樣說道。的確,該片的敘述風格和科塔薩爾的漫遊之作《跳房子》非常相似。

科塔薩爾的小說及其觀看方式對藝術電影的影響也非常大,其作品也一直是國際藝術片導演的寵兒。在阿根廷本土,在科塔薩爾的指導下,他的作品多次被搬上大螢幕:《奇數》(1962年)、《El Circe》(1964年)、《私密公園》(1965年);短篇《南方高速公路》則先後被兩位導演拍成電影: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的《週末》(1967年)和義大利導演呂基·康曼西尼的《交通堵塞》(1979年);2005年,《地鐵遊戲》被巴西導演拍攝成同名電影;2008年,阿根廷導演根據他的短篇《病人的健康》拍攝了《善意的謊言》……

北影節正在放映的安東尼奧尼拍攝的《放大》(1967年),正是由科塔薩爾的短篇小說《魔鬼涎》改編的,該篇小說收錄在新經典下一本短篇小說集《南方高速公路》裡。電影裡有一張很安靜的風景照,畫面是一個女孩子在春天裡,但是放大以後,觀眾可以發現局部有一個屍體,第二天再去看,又發現屍體不見了。

《放大》劇照

張定浩分享了觀影和閱讀的體驗,認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名《放大》抓住了科塔薩爾的小說技藝的秘訣所在,正是在把局部放大的過程當中,世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科塔薩爾在《克羅諾皮奧和法瑪的故事》裡談到,他曾經虛構了一個人的觀看,這個人的觀看強烈而又持久,仿佛要將人重新發明出來。小說家的創作就是對人的重新發明,科塔薩爾通過自己的觀看、通過這種放大,把人從過去的關係當中解除出來。

科塔薩爾曾經說過,文學就是一場鄭重其事,能讓人畢生投入的遊戲。張定浩認為,科塔薩爾的遊戲意味著一種有規則的、不重複的、對於心智的鍛煉,這個遊戲所帶來的更加重要的是對自身局限的認識,每個人都在局限之中,但認識局限不是為了克服局限。在《遊戲的終結》裡,小女孩有麻痹症,所以小夥伴們就就發明了一個扮演雕像的遊戲。這個遊戲能產生成就感,也能體現出孩童的難以表達的互相關懷,既是對自身的認識也是對自身的發明,在這個遊戲當中,科塔薩爾發明了“我可以成為一個雕像”。

更難得的是,科塔薩爾發現了想像和現實之間的第三個維度。在這篇小說來講,小女孩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維度,她們在遊戲中扮演的是另外一個維度,但是一定還有一個小男孩坐火車從她們身邊經過,這個小男孩的目光是第三個維度,科塔薩爾就是寫出這個小男孩故事的人。

科塔薩爾在巴黎

什麼東西在這兩個維度之上?科塔薩爾有一個長篇叫《跳房子》,這裡面有很多對哲學的思考。張定浩指出,把藝術家和別人區分開的重要的地方,不在於有詩和遠方,而是這個“其他的地方”,那是他所探索的地方,他抵達了某個地方以後,回過頭來就能看到一個新的世界,看到了一個整體的東西。在科塔薩爾看來,任何東西都不是一種所謂的本質意義上的存在,而是它在跟其他東西的關係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在此時此刻的立意。20世紀初,科塔薩爾到了法國,那時候整個歐洲風靡的都是所謂的過程哲學或者所謂的語言學、現象學,大家都從關係的角度去反對過去從唯物主義或者從本質角度去理解的世界。所以他在《跳房子》裡面談到海森堡,也是在一種動盪的關係當中去認識這個世界。

科塔薩爾

博爾赫斯、瑪律克斯、科塔薩爾論科塔薩爾:封閉的球體與生命的詩意

科塔薩爾在一篇名為《科塔薩爾論科塔薩爾》的訪談中對自己小說的結構特點做了精准的概括。在他看來,博爾赫斯覺得思想本身是活的,而自己的短篇小說是一個封閉的球狀物,所謂的開頭和結尾都仿佛一開始就存在在這裡,問題是如何啟動,啟動以後不會想到如何結尾,因為結尾已經在那裡,整個作品都在一個總體性的場景裡。張定浩認為,這個球狀物的張力是整體的、均勻的,只有把科塔薩爾的短篇小說作為一個整體去看,才能體會到中間的能量,這不是一點點小聰明小技巧就可以達到的,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博爾赫斯在給科塔薩爾的評語裡面這樣說:他寫的都是平庸的人,但是把這些平庸的人中的詩意都發掘出來,很令人尋味。博爾赫斯就說每一個日常裡面就有詩意,每一個生命本身就有詩意。科塔薩爾也有詩性,他的創作是近似於詩歌的,他自己也寫詩,但他的詩其實是博爾赫斯意義上的詩,而不是詩意的。

被占的宅子:科塔薩爾短篇小說全集1

瑪律克斯回憶自己第一次讀到《被占的宅子》時的情形:“翻開第一頁,我就知道這是我未來想成為的那種作家。”他送給科塔薩爾一本自己寫的短篇集,在扉頁上寫下:“致科塔薩爾,懷著嫉妒和友情。”在瑪律克斯看來,科塔薩爾既是最傑出的一代知識份子,懂得爵士樂,而懂得爵士樂就意味著懂得過去所有的音樂,懂得過去所有曾經有過的知識;其次他又是個在廣場上可以吸引大眾的人,他有這樣的吸引力。他把書齋裡的知識份子和廣場上的詩人、誘惑者的角色結合在了一起。張定浩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健全”的標誌。

“每次找見這些零零散散的紙頁,我都堅定的相信它們彼此需要,單獨放置會使它們受到傷害,也許值得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因為每當你對某一頁感到失望時,就會產生閱讀下一頁的願望。我把這些紙頁集結成書,只是為了結束一個階段,好獨自去面對另一個道德不至於如此敗壞的階段。書出一本就少一本,就離期望值中十全十美的頂峰之作又近了一步。”

這段文字是科塔薩爾《被占的宅子》的題記。他的短篇小說有精妙的結構,常常首尾相接,天衣無縫,而每一步都在悄然翻轉,讓人欲罷不能。如果你怕世界的面目漸漸固定,如果你想找到一處入口,進入不安與期待並存的另一重現實,科塔薩爾的作品將是一劑點石成金的靈藥。在科塔薩爾筆下,遊戲永不終結。

他對待那種很世俗的東西也很鬆弛,心無定見。但他這樣寫小說的行為本身,這種探索以及形式,以及單純,本身就是一種有力量的東西。

張定浩

張定浩:科塔薩爾的觀看,把人從過去的關係中解除出來

“這是我從胡裡奧·科塔薩爾那裡學到的結構技巧。”王家衛談及《花樣年華》時,曾這樣說道。的確,該片的敘述風格和科塔薩爾的漫遊之作《跳房子》非常相似。

科塔薩爾的小說及其觀看方式對藝術電影的影響也非常大,其作品也一直是國際藝術片導演的寵兒。在阿根廷本土,在科塔薩爾的指導下,他的作品多次被搬上大螢幕:《奇數》(1962年)、《El Circe》(1964年)、《私密公園》(1965年);短篇《南方高速公路》則先後被兩位導演拍成電影: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的《週末》(1967年)和義大利導演呂基·康曼西尼的《交通堵塞》(1979年);2005年,《地鐵遊戲》被巴西導演拍攝成同名電影;2008年,阿根廷導演根據他的短篇《病人的健康》拍攝了《善意的謊言》……

北影節正在放映的安東尼奧尼拍攝的《放大》(1967年),正是由科塔薩爾的短篇小說《魔鬼涎》改編的,該篇小說收錄在新經典下一本短篇小說集《南方高速公路》裡。電影裡有一張很安靜的風景照,畫面是一個女孩子在春天裡,但是放大以後,觀眾可以發現局部有一個屍體,第二天再去看,又發現屍體不見了。

《放大》劇照

張定浩分享了觀影和閱讀的體驗,認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名《放大》抓住了科塔薩爾的小說技藝的秘訣所在,正是在把局部放大的過程當中,世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科塔薩爾在《克羅諾皮奧和法瑪的故事》裡談到,他曾經虛構了一個人的觀看,這個人的觀看強烈而又持久,仿佛要將人重新發明出來。小說家的創作就是對人的重新發明,科塔薩爾通過自己的觀看、通過這種放大,把人從過去的關係當中解除出來。

科塔薩爾曾經說過,文學就是一場鄭重其事,能讓人畢生投入的遊戲。張定浩認為,科塔薩爾的遊戲意味著一種有規則的、不重複的、對於心智的鍛煉,這個遊戲所帶來的更加重要的是對自身局限的認識,每個人都在局限之中,但認識局限不是為了克服局限。在《遊戲的終結》裡,小女孩有麻痹症,所以小夥伴們就就發明了一個扮演雕像的遊戲。這個遊戲能產生成就感,也能體現出孩童的難以表達的互相關懷,既是對自身的認識也是對自身的發明,在這個遊戲當中,科塔薩爾發明了“我可以成為一個雕像”。

更難得的是,科塔薩爾發現了想像和現實之間的第三個維度。在這篇小說來講,小女孩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維度,她們在遊戲中扮演的是另外一個維度,但是一定還有一個小男孩坐火車從她們身邊經過,這個小男孩的目光是第三個維度,科塔薩爾就是寫出這個小男孩故事的人。

科塔薩爾在巴黎

什麼東西在這兩個維度之上?科塔薩爾有一個長篇叫《跳房子》,這裡面有很多對哲學的思考。張定浩指出,把藝術家和別人區分開的重要的地方,不在於有詩和遠方,而是這個“其他的地方”,那是他所探索的地方,他抵達了某個地方以後,回過頭來就能看到一個新的世界,看到了一個整體的東西。在科塔薩爾看來,任何東西都不是一種所謂的本質意義上的存在,而是它在跟其他東西的關係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在此時此刻的立意。20世紀初,科塔薩爾到了法國,那時候整個歐洲風靡的都是所謂的過程哲學或者所謂的語言學、現象學,大家都從關係的角度去反對過去從唯物主義或者從本質角度去理解的世界。所以他在《跳房子》裡面談到海森堡,也是在一種動盪的關係當中去認識這個世界。

科塔薩爾

博爾赫斯、瑪律克斯、科塔薩爾論科塔薩爾:封閉的球體與生命的詩意

科塔薩爾在一篇名為《科塔薩爾論科塔薩爾》的訪談中對自己小說的結構特點做了精准的概括。在他看來,博爾赫斯覺得思想本身是活的,而自己的短篇小說是一個封閉的球狀物,所謂的開頭和結尾都仿佛一開始就存在在這裡,問題是如何啟動,啟動以後不會想到如何結尾,因為結尾已經在那裡,整個作品都在一個總體性的場景裡。張定浩認為,這個球狀物的張力是整體的、均勻的,只有把科塔薩爾的短篇小說作為一個整體去看,才能體會到中間的能量,這不是一點點小聰明小技巧就可以達到的,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博爾赫斯在給科塔薩爾的評語裡面這樣說:他寫的都是平庸的人,但是把這些平庸的人中的詩意都發掘出來,很令人尋味。博爾赫斯就說每一個日常裡面就有詩意,每一個生命本身就有詩意。科塔薩爾也有詩性,他的創作是近似於詩歌的,他自己也寫詩,但他的詩其實是博爾赫斯意義上的詩,而不是詩意的。

被占的宅子:科塔薩爾短篇小說全集1

瑪律克斯回憶自己第一次讀到《被占的宅子》時的情形:“翻開第一頁,我就知道這是我未來想成為的那種作家。”他送給科塔薩爾一本自己寫的短篇集,在扉頁上寫下:“致科塔薩爾,懷著嫉妒和友情。”在瑪律克斯看來,科塔薩爾既是最傑出的一代知識份子,懂得爵士樂,而懂得爵士樂就意味著懂得過去所有的音樂,懂得過去所有曾經有過的知識;其次他又是個在廣場上可以吸引大眾的人,他有這樣的吸引力。他把書齋裡的知識份子和廣場上的詩人、誘惑者的角色結合在了一起。張定浩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健全”的標誌。

“每次找見這些零零散散的紙頁,我都堅定的相信它們彼此需要,單獨放置會使它們受到傷害,也許值得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因為每當你對某一頁感到失望時,就會產生閱讀下一頁的願望。我把這些紙頁集結成書,只是為了結束一個階段,好獨自去面對另一個道德不至於如此敗壞的階段。書出一本就少一本,就離期望值中十全十美的頂峰之作又近了一步。”

這段文字是科塔薩爾《被占的宅子》的題記。他的短篇小說有精妙的結構,常常首尾相接,天衣無縫,而每一步都在悄然翻轉,讓人欲罷不能。如果你怕世界的面目漸漸固定,如果你想找到一處入口,進入不安與期待並存的另一重現實,科塔薩爾的作品將是一劑點石成金的靈藥。在科塔薩爾筆下,遊戲永不終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