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呷哺呷哺(00520)CFO趙怡:不靠故事靠數字 “湊湊”將成新增長點

4月22日, 在智通財經作為戰略夥伴參與的“2017雪球港股高峰論壇”上, 呷哺呷哺(00520)CFO趙怡就公司商業模式和未來規劃發表了主題演講。 以下為趙怡演講實錄:

俗話說“民以食為先“。 現在我講的是每天都在您身邊形影不離的呷哺。

進入呷哺之前, 我在麥當勞做快速通道, 初入呷哺, 我協助公司做IT升級, 做的過程需要瞭解內部大量流程。 看了所有流程後, 我著實驚訝, 公司有400多個節點, 其細化管理不亞于麥當勞、肯德基內部系統, 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個被中國市場低估的寶地。 因為餐飲不僅取決於生意模型, 其中系統及流程、細節管理對於發展至關重要。

後來, 我開始接管財務, 做財務的時候更是驚訝, 雖然呷哺是台資企業, 但早在2008就用“四大”做財務審計。 這讓我對於呷哺有了深入、更信任的印象。

到了2013年, 賀董事長表示將在2014年按照原來5年預設計畫準備上市, 問我能否幫他上市。 其實, 我並沒上市經驗, 之前在跨國公司時, 不管是聯合利華還是愛立信, 他們都早已上市。 我提前學習了大量上市知識, 根據呷哺情況, 在上市之初, 我沒有外招組織所謂專業上市人員及團隊。 只是從內部財務抽調兩個人, 其他部門抽調了兩三個骨幹, 組成了內部上市委員會;2013年12月3日, 正式啟動上市, 4月已經跟聯交所提交報告了, 可當時窗口不好, 於是就等到了12月17號。

之所以講這個案例是想說, 餐飲上市非常困難, 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 尤其是港交所, 餐飲連續三年的各類合規證明都需要政府在核實後一一開具, 這取決於一個公司歷史的合規程度好壞。 故此, 可以在4個月準備好上市的初期資料, 一定有它背後合規的強大系統支援。

在我去呷哺的時候, 我當時問了賀董三個問題:第一, 呷哺未來十年的願景是什麼?如果我從五百強的工作經驗轉型到民企, 我不希望作為一個簡單的職業經理人只是不斷轉化平臺而已。 如果呷哺董事長是一個有夢想的人, 我希望可以幫助他把呷哺做成第二個麥當勞或者肯德基, 這才是我實現轉換的價值。

第二個問題是問賀董, 你的股權是不是很複雜?因為此前很多外企人進入民營企業或者台資企業,

因為複雜的股權結構而在管理關係中遇阻, 這會讓決策機制變得非常複雜。 當時賀總持股42%, GA(GASF為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 持股32%, 股權結構非常簡單。

第三個問題, 我問他家屬有多少人在這裡, 這也體現了團隊開放程度和職業經理人的氛圍。 賀總說就我一個人, 沒有任何家屬參與整個經營。 2008年呷哺的平臺就是五百強職業經理人, 呷哺從經理到高層管理人員素質非常高, 而且開放融合度很好, 沒有其他民企創始人排斥職業經理人的現象, 這為呷哺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言歸正傳, 先看呷哺的業績。 今天來的很多投資者是靠數字說話的, 並非靠講故事。

尤其是港股市場, 更應該用數字講話, 這是最為客觀的。

呷哺獨闢蹊徑, 開拓了休閒火鍋行業, 目前市場佔有量保持第一。 2016年底共計639家直營店。 呷哺大概覆蓋了11個省、3個直轄市, 全國覆蓋了55個城市。 截止到2016年有6100萬客流量。 呷哺的坪效2萬, 是可以與任何國際休閒速食比肩的, 坪效非常高。 原則上投資不到4個月, 可以做到收支平衡, 大概16個月回本。 呷哺2016年收入人民幣28億, 增長14%;淨利潤3.72億人民幣, 增長38%。 現在大概14.7億人民幣現金和現金等價物。

如果大家瞭解餐飲市場, 所有上市公司都是有報告的。 比如說香港的市場, 包括國內的餐飲, 美國的餐飲, 大家可以看連續三年的數位跟呷哺比。 無論開店數、銷售增長、利潤增長、坪效都是排在頭籌。

如去年三季度的時候, 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比終於轉正, 做到2%了, 當天整個股價漲了40%以上, 而呷哺在三季度的數字是在其同比的3倍以上。

我們從2008年開始一直保持雙位數穩定增長。 在香港的時候, 所有投資者問我一個問題, 在香港上市的很多餐飲, 第二年股價都是跳崖式的墜落, 他們也很擔心呷哺, 並有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我的回答是呷哺是個務實, 用數字說話的公司, 你們先持續觀察呷哺, 然後判斷比較合理。 現在很多投資者跟著我們, 包括買了呷哺的股票, 我想數字證明當時我們承諾給到市場的指標今天都用數字證實了。

很多人看到呷哺目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大概有14.7億, 資產負債率是零, 經常問是否可以投資其他的。 其實也我們看了大量項目。但是對於項目的判斷,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你們看項目更多是以財務投資角色,而我們不僅是財務投資者,更是戰略投資者,需要保證持續經營指標穩定性。因此,在審核專案時,優秀專案並不多。而呷哺本身內生的創造力非常強,如果我們沒有接手更好的項目,我們會持續創新。

18年來,是什麼保證呷哺一直是持續穩定增長?大家都知道做餐飲就是幾件事,如果背離了它的本質,消費者兩三年後就會離開你。消費者對於餐飲最本質、最基本的要求無外乎好吃、安全、服務。如果你裝修的再好,而品質或口味體驗不好,最終消費者還是會離開。故此,呷哺18年一直聚焦於品質把控,呷哺始終把品質放在第一,品質要求非常嚴。

吃呷哺火鍋,基本上是幾類原素材。首先是牛羊肉,魚滑魚類製品,第二是蔬菜,第三是主食加飲料。當然鍋底、調料是自家競爭的核心優勢之一。呷哺到去年整個牛羊肉使用量大概8000噸,是目前火鍋使用量和規模最大的。呷哺無論哪類物料,必須選擇前三名廠家,保證食品的安全。無論是現場監宰,還是在內部物流儲備,各個批次都實施大量樣本測試及檢測;第二是蔬菜,呷哺蔬菜大部分有農殘對接基地。從土地的選擇,必須充分保證周邊沒有重金屬的有害土壤。同時從排產到收穫,資料全部跟蹤。如果投資者有興趣,可以去基地參觀。呷哺歷史上一直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例如我們董事長只負責兩件事,第一是每三年領導大家更新策略,第二是聚焦在全球採購,我想其他企業很少董事長如此關注採購的。

另外,呷哺聚焦在商業模式的校準與定位上。到2019年火鍋市場容量大概8000億,休閒快食市場1.2萬億,呷哺正好在這兩個中間。呷哺在北京店數僅次於肯德基,遠超過麥當勞。原則火鍋是目的性消費,以此看呷哺不應該有如此密度。為什麼?因為消費者已經沒有把呷哺當作火鍋,而是簡餐,是在你身邊,餓了走幾步就可以進去30-40分鐘吃一頓的簡餐。而我們內部也沒有認為我們的競品是火鍋,而只要是高於45客單價的餐飲,我們都看作競品。這就是呷哺非常獨特巧妙的商業定位。

其次,呷哺聚焦於自我策略研究與落地上。很多投資者說,你們拿了大量募集資金,為什麼不東西南北趕緊開?我們團隊每天在研究餐飲市場,尤其是火鍋市場。相信在此我們是相對專業的。而且呷哺每年做大量的市場調研分析,每年做競品的盡調。我們依舊延續策略的滾軸式發展,走過的城市務必做到市場份額第一。到北京一定做到第一,到天津一定做到第一,逐漸這樣過去。

餐飲是個勤行,通過波段式推進發展成本最低。我們自身逐年積累了大量各個城市網點庫存,北京及各個城市有多少店全都在我們兜裡,別人家什麼時候合同到期我們必須清楚。所以,不管投資者認為我們是全國品牌還是區域品牌,我們的投資策略是非常明確的。呷哺之所以持續做到大家公認的快贏利模式,投資115萬,639家店,16.3個月投資收回,3.6個月做到盈虧平衡,就是因為細節管理、體系管理,更是取決於生意策略。

最後,呷哺聚焦價值鏈的打造。呷哺非常注重系統性平臺、思維及運作。呷哺每年開100家店,即使在原來300家店時就可以做到如此。投資者都問如此小的店基數是如何支撐的?

我舉個例子說明系統對於呷哺的重要性,麥當勞一個大學畢業生成為餐廳經理,此前需要經過8年培訓,現在是4年。而呷哺不可能等,也不可能做高成本的模型。那麼呷哺怎麼實現100家店?呷哺分解餐廳經理需要的核心能力。第一懂得經營,第二懂得客戶,第三懂得管理就可以,至於專業的財務報告、資料都交給系統實現,所以呷哺複製速度非常快。

很多投資者問,餐飲競爭門檻低,呷哺如何保證競爭優勢?我想首先是聚焦在品質的堅持。因為說得容易,但是持續堅持很難,而這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而企業容易疏忽的。第二是價值鏈管理,沒有好的系統、價值鏈管理平臺很快會被超越。而呷哺始終專注于系統更新提升。從1998年到2008年開40家店,賀董就用10年時間打造系統,後面才開始提速,故此你們可以看到行業內呷哺到10億、20億甩掉很多人,正是因為系統的力量,呷哺把門檻不斷的帶高。

而創新也是呷哺的內在機制。首先大家在北京、上海、武漢,紛紛可以看到呷哺呈現出很多新形態。呷哺從來不是簡單變化裝修。升級背後隱含著所有內在體系升級。例如IT技術的升級。原來從客人到來,下單、出菜、結帳等等可能需要七個環節服務您,現在可能只需要兩三個,提升了人工效能。第二是您可能看到燈光變了、環境變了,這是為了做下午茶而做的。做餐飲,付出租金是24小時,而大家模式主要集中在中午兩三個小時、晚上三小時。提升同比,無非是把24小時最大化,把220平方最大化。第三我們用了2-3年在臺灣塑造並帶來“湊湊”,目前在大眾點評一直飄在五星級最頂端。另外,呷哺現在也是火鍋外送市場最大之一。不僅如此,呷哺在去年年底也推出了調味品,這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一個增量市場。

接下來分享下“湊湊”。目前餐飲抱怨店鋪加租,但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們2-3年前就在臺灣研究“湊湊”。“湊湊”是複合業態,是未來應對商業環境變化、壓力的商業模式。首家開在三裡屯,當時只有一家店,但是天天爆滿。它是火鍋和茶飲的組合,是符合經營業態,打造一個新的生態。

我們的品牌傳播也很成功,使用了大量根據消費者心理設計的傳播發放。例如海鮮棒棒糖是這對女士傳播特點的。吃火鍋有55%是女士,大部分選餐廳的決定權在女士,所以女士喜歡可愛浪漫的東西,她看到以後自然就會拍照傳播。

在外送方面,呷哺外送主要做火鍋外送。但是通過我們調查,30%多的顧客也會把我們當成生鮮產品。

至於調料方面,從外包裝來說,我自己覺得足夠吸引人。當材料打開,你可以看到裡面的食材。

最後總結,呷哺集團下第一個是呷哺,我們一直持續不斷打造,進行消費升級;第二個增長點是“湊湊”,我們現在尚在模型待估階段,因為客流量非常大,我們還在校準後廚和所有環節,如果盈利超過呷哺,還要考慮未來如何打造;第三個是鍋底調料,有可能到國外和其他地方售賣;第四個是外送平臺。

在此感謝各位持續的關注呷哺,呷哺其實是被低估的,隨著深港通的不斷發展,國內資本可能會比香港更瞭解呷哺,我相信呷哺的溢價一定會在市場上釋放。

在演講之余,趙怡還接受了智通財經獨家專訪:

智通財經:2016年,呷哺實現收入約27.58億,經調整的純利約3.72億,兩項資料均處於增長。您覺得這主要得益於那些方面?

趙怡:剛才我講了幾點,比如複合增長,首先是新店開發。很多港股及國內餐飲目前除了關店都已開不出新店,或者開店數都在單位數或者低雙位元數。呷哺去年開100家店,對於整體增長肯定是有貢獻的。

其次,呷哺去年的同比增長在行業裡面排第一,上半年我們的同比增長大概0.3,通過財報可以看到,其餘企業均為負,我們卻是正增長的。到下半年,大家開始呈現正增長時,我已經到了3。同比裡面,呷哺銷售和客流都是同期增長,這是非常健康的狀態。而追溯其背後的動因:一是我們做升級換代,表面去年只是做了20、30家店,但做完之後,整個品牌的宣傳得到提升,這也帶動了客流有適度的回升;二是呷哺做了外送,其占母店13%左右,外帶緩解了我們餐廳壓力。

智通財經:從餐廳數量及收入貢獻而言,目前,北京仍為公司最重要的地區市場。早在去年,公司就表示將擴張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外。目前這一進展如何?

趙怡:華東地區已經進入並在逐步擴展。而華南地區,4月29日“湊湊”也將在深圳開店,呷哺集團不管是呷哺還是湊湊,都是一樣的。湊湊進入也是更好的探索,呷哺緊接著會進來。相信深圳開店以後,消費者會感受到湊湊作為複合業態的不同。

智通財經:事實上,現在投資者普遍認為,呷哺呷哺相對其他餐飲公司優勢主要在於:管理團隊與運營成本兩個方面。結合市面競爭,您是怎樣理解投資者對公司總結的?

趙怡:餐飲雖是一個勤行、苦行,但更需智慧,尤其對細節的管理。因為很多餐飲只有系統,但對細節管理則不夠。

比如呷哺僅管一個出成率,像醬類,在桶壁上沾多少決定了你整個成本的高低,呷哺每天都在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工藝改進。同時,在人工管理上,呷哺更多是通過系統性預測工時、系統性排班,同時把專業化的東西分解掉,讓員工更快速成為餐廳經理,為快速複製奠定基礎。呷哺的成本及細節管理依賴於系統性管理。

此外,準確的定位也是呷哺商業模式優勢之一。物超所值、健康的產品,配以巧妙的定位,決定了呷哺的消費群體遠遠不是火鍋群體。其規避了傳統火鍋的複雜、用時長、翻臺地的特點,將其變為隨時使用的休閒簡餐。同時,其豐富的菜品可以規避簡餐的質感不強單一性。

智通財經:雖然有上述優勢,但餐飲行業的“複製”現象比比皆是。未來,管理層將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競爭性?

趙怡:實際上呷哺的壁壘已經形成。國家去年先後對餐飲出來了多項政策,讓市場機制更加健康,如員工的合規性、證件的合規性等。

目前資本市場更加關注餐飲,如麥當勞、肯德基的整合。很多PE看餐飲板塊,因為餐飲板塊抗經濟危機,是投資組合避風港,我相信金融資本的進入,在中國也會出現一些亞太區的連鎖,或者中國口味多樣化,會出現區域的連鎖.所以我是覺得未來複製容易,但是複製後想規模化發展則難得多。呷哺注重價值鏈體系打造,故此,呷哺的壁壘已逐漸釋放。

另一方面,呷哺職業化程度是目前其他餐飲無法比擬的。尤其是管理者上中下每一層素質相對較高,其真正取決於管理體系。另外管理層的KPI很清晰,有事當天解決。故此,很多管理內涵、價值觀都是很難複製的。

同時,呷哺也在研究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真正做到了務實。

終上所述,這些都是呷哺難以複製的精髓,也是築起更高門檻的關鍵。

智通財經:與此同時,從2017年1月至今,公司已買入了13.6億的金融理財產品,針對公司這一舉措,管理層的出發點是什麼?

趙怡:呷哺的現金流非常穩健,它的上市真不是為了融資,在擁有大量現金流以及穩定安全的理財收益下,我們投資了一些評級較高、短線的債券。

智通財經:對於2017年的業績,管理層有何規劃與期望?

趙怡:開店數肯定不會少於2016年,而湊湊每家店年收入最少在2000-3000萬的體量,故此,銷售增長上不會有太大問題。2017年,由於競品在相關管道收購我們的輔料,阻擊呷哺,不排除會影響公司利潤。

智通財經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其實也我們看了大量項目。但是對於項目的判斷,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你們看項目更多是以財務投資角色,而我們不僅是財務投資者,更是戰略投資者,需要保證持續經營指標穩定性。因此,在審核專案時,優秀專案並不多。而呷哺本身內生的創造力非常強,如果我們沒有接手更好的項目,我們會持續創新。

18年來,是什麼保證呷哺一直是持續穩定增長?大家都知道做餐飲就是幾件事,如果背離了它的本質,消費者兩三年後就會離開你。消費者對於餐飲最本質、最基本的要求無外乎好吃、安全、服務。如果你裝修的再好,而品質或口味體驗不好,最終消費者還是會離開。故此,呷哺18年一直聚焦於品質把控,呷哺始終把品質放在第一,品質要求非常嚴。

吃呷哺火鍋,基本上是幾類原素材。首先是牛羊肉,魚滑魚類製品,第二是蔬菜,第三是主食加飲料。當然鍋底、調料是自家競爭的核心優勢之一。呷哺到去年整個牛羊肉使用量大概8000噸,是目前火鍋使用量和規模最大的。呷哺無論哪類物料,必須選擇前三名廠家,保證食品的安全。無論是現場監宰,還是在內部物流儲備,各個批次都實施大量樣本測試及檢測;第二是蔬菜,呷哺蔬菜大部分有農殘對接基地。從土地的選擇,必須充分保證周邊沒有重金屬的有害土壤。同時從排產到收穫,資料全部跟蹤。如果投資者有興趣,可以去基地參觀。呷哺歷史上一直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例如我們董事長只負責兩件事,第一是每三年領導大家更新策略,第二是聚焦在全球採購,我想其他企業很少董事長如此關注採購的。

另外,呷哺聚焦在商業模式的校準與定位上。到2019年火鍋市場容量大概8000億,休閒快食市場1.2萬億,呷哺正好在這兩個中間。呷哺在北京店數僅次於肯德基,遠超過麥當勞。原則火鍋是目的性消費,以此看呷哺不應該有如此密度。為什麼?因為消費者已經沒有把呷哺當作火鍋,而是簡餐,是在你身邊,餓了走幾步就可以進去30-40分鐘吃一頓的簡餐。而我們內部也沒有認為我們的競品是火鍋,而只要是高於45客單價的餐飲,我們都看作競品。這就是呷哺非常獨特巧妙的商業定位。

其次,呷哺聚焦於自我策略研究與落地上。很多投資者說,你們拿了大量募集資金,為什麼不東西南北趕緊開?我們團隊每天在研究餐飲市場,尤其是火鍋市場。相信在此我們是相對專業的。而且呷哺每年做大量的市場調研分析,每年做競品的盡調。我們依舊延續策略的滾軸式發展,走過的城市務必做到市場份額第一。到北京一定做到第一,到天津一定做到第一,逐漸這樣過去。

餐飲是個勤行,通過波段式推進發展成本最低。我們自身逐年積累了大量各個城市網點庫存,北京及各個城市有多少店全都在我們兜裡,別人家什麼時候合同到期我們必須清楚。所以,不管投資者認為我們是全國品牌還是區域品牌,我們的投資策略是非常明確的。呷哺之所以持續做到大家公認的快贏利模式,投資115萬,639家店,16.3個月投資收回,3.6個月做到盈虧平衡,就是因為細節管理、體系管理,更是取決於生意策略。

最後,呷哺聚焦價值鏈的打造。呷哺非常注重系統性平臺、思維及運作。呷哺每年開100家店,即使在原來300家店時就可以做到如此。投資者都問如此小的店基數是如何支撐的?

我舉個例子說明系統對於呷哺的重要性,麥當勞一個大學畢業生成為餐廳經理,此前需要經過8年培訓,現在是4年。而呷哺不可能等,也不可能做高成本的模型。那麼呷哺怎麼實現100家店?呷哺分解餐廳經理需要的核心能力。第一懂得經營,第二懂得客戶,第三懂得管理就可以,至於專業的財務報告、資料都交給系統實現,所以呷哺複製速度非常快。

很多投資者問,餐飲競爭門檻低,呷哺如何保證競爭優勢?我想首先是聚焦在品質的堅持。因為說得容易,但是持續堅持很難,而這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而企業容易疏忽的。第二是價值鏈管理,沒有好的系統、價值鏈管理平臺很快會被超越。而呷哺始終專注于系統更新提升。從1998年到2008年開40家店,賀董就用10年時間打造系統,後面才開始提速,故此你們可以看到行業內呷哺到10億、20億甩掉很多人,正是因為系統的力量,呷哺把門檻不斷的帶高。

而創新也是呷哺的內在機制。首先大家在北京、上海、武漢,紛紛可以看到呷哺呈現出很多新形態。呷哺從來不是簡單變化裝修。升級背後隱含著所有內在體系升級。例如IT技術的升級。原來從客人到來,下單、出菜、結帳等等可能需要七個環節服務您,現在可能只需要兩三個,提升了人工效能。第二是您可能看到燈光變了、環境變了,這是為了做下午茶而做的。做餐飲,付出租金是24小時,而大家模式主要集中在中午兩三個小時、晚上三小時。提升同比,無非是把24小時最大化,把220平方最大化。第三我們用了2-3年在臺灣塑造並帶來“湊湊”,目前在大眾點評一直飄在五星級最頂端。另外,呷哺現在也是火鍋外送市場最大之一。不僅如此,呷哺在去年年底也推出了調味品,這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一個增量市場。

接下來分享下“湊湊”。目前餐飲抱怨店鋪加租,但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們2-3年前就在臺灣研究“湊湊”。“湊湊”是複合業態,是未來應對商業環境變化、壓力的商業模式。首家開在三裡屯,當時只有一家店,但是天天爆滿。它是火鍋和茶飲的組合,是符合經營業態,打造一個新的生態。

我們的品牌傳播也很成功,使用了大量根據消費者心理設計的傳播發放。例如海鮮棒棒糖是這對女士傳播特點的。吃火鍋有55%是女士,大部分選餐廳的決定權在女士,所以女士喜歡可愛浪漫的東西,她看到以後自然就會拍照傳播。

在外送方面,呷哺外送主要做火鍋外送。但是通過我們調查,30%多的顧客也會把我們當成生鮮產品。

至於調料方面,從外包裝來說,我自己覺得足夠吸引人。當材料打開,你可以看到裡面的食材。

最後總結,呷哺集團下第一個是呷哺,我們一直持續不斷打造,進行消費升級;第二個增長點是“湊湊”,我們現在尚在模型待估階段,因為客流量非常大,我們還在校準後廚和所有環節,如果盈利超過呷哺,還要考慮未來如何打造;第三個是鍋底調料,有可能到國外和其他地方售賣;第四個是外送平臺。

在此感謝各位持續的關注呷哺,呷哺其實是被低估的,隨著深港通的不斷發展,國內資本可能會比香港更瞭解呷哺,我相信呷哺的溢價一定會在市場上釋放。

在演講之余,趙怡還接受了智通財經獨家專訪:

智通財經:2016年,呷哺實現收入約27.58億,經調整的純利約3.72億,兩項資料均處於增長。您覺得這主要得益於那些方面?

趙怡:剛才我講了幾點,比如複合增長,首先是新店開發。很多港股及國內餐飲目前除了關店都已開不出新店,或者開店數都在單位數或者低雙位元數。呷哺去年開100家店,對於整體增長肯定是有貢獻的。

其次,呷哺去年的同比增長在行業裡面排第一,上半年我們的同比增長大概0.3,通過財報可以看到,其餘企業均為負,我們卻是正增長的。到下半年,大家開始呈現正增長時,我已經到了3。同比裡面,呷哺銷售和客流都是同期增長,這是非常健康的狀態。而追溯其背後的動因:一是我們做升級換代,表面去年只是做了20、30家店,但做完之後,整個品牌的宣傳得到提升,這也帶動了客流有適度的回升;二是呷哺做了外送,其占母店13%左右,外帶緩解了我們餐廳壓力。

智通財經:從餐廳數量及收入貢獻而言,目前,北京仍為公司最重要的地區市場。早在去年,公司就表示將擴張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外。目前這一進展如何?

趙怡:華東地區已經進入並在逐步擴展。而華南地區,4月29日“湊湊”也將在深圳開店,呷哺集團不管是呷哺還是湊湊,都是一樣的。湊湊進入也是更好的探索,呷哺緊接著會進來。相信深圳開店以後,消費者會感受到湊湊作為複合業態的不同。

智通財經:事實上,現在投資者普遍認為,呷哺呷哺相對其他餐飲公司優勢主要在於:管理團隊與運營成本兩個方面。結合市面競爭,您是怎樣理解投資者對公司總結的?

趙怡:餐飲雖是一個勤行、苦行,但更需智慧,尤其對細節的管理。因為很多餐飲只有系統,但對細節管理則不夠。

比如呷哺僅管一個出成率,像醬類,在桶壁上沾多少決定了你整個成本的高低,呷哺每天都在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工藝改進。同時,在人工管理上,呷哺更多是通過系統性預測工時、系統性排班,同時把專業化的東西分解掉,讓員工更快速成為餐廳經理,為快速複製奠定基礎。呷哺的成本及細節管理依賴於系統性管理。

此外,準確的定位也是呷哺商業模式優勢之一。物超所值、健康的產品,配以巧妙的定位,決定了呷哺的消費群體遠遠不是火鍋群體。其規避了傳統火鍋的複雜、用時長、翻臺地的特點,將其變為隨時使用的休閒簡餐。同時,其豐富的菜品可以規避簡餐的質感不強單一性。

智通財經:雖然有上述優勢,但餐飲行業的“複製”現象比比皆是。未來,管理層將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競爭性?

趙怡:實際上呷哺的壁壘已經形成。國家去年先後對餐飲出來了多項政策,讓市場機制更加健康,如員工的合規性、證件的合規性等。

目前資本市場更加關注餐飲,如麥當勞、肯德基的整合。很多PE看餐飲板塊,因為餐飲板塊抗經濟危機,是投資組合避風港,我相信金融資本的進入,在中國也會出現一些亞太區的連鎖,或者中國口味多樣化,會出現區域的連鎖.所以我是覺得未來複製容易,但是複製後想規模化發展則難得多。呷哺注重價值鏈體系打造,故此,呷哺的壁壘已逐漸釋放。

另一方面,呷哺職業化程度是目前其他餐飲無法比擬的。尤其是管理者上中下每一層素質相對較高,其真正取決於管理體系。另外管理層的KPI很清晰,有事當天解決。故此,很多管理內涵、價值觀都是很難複製的。

同時,呷哺也在研究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真正做到了務實。

終上所述,這些都是呷哺難以複製的精髓,也是築起更高門檻的關鍵。

智通財經:與此同時,從2017年1月至今,公司已買入了13.6億的金融理財產品,針對公司這一舉措,管理層的出發點是什麼?

趙怡:呷哺的現金流非常穩健,它的上市真不是為了融資,在擁有大量現金流以及穩定安全的理財收益下,我們投資了一些評級較高、短線的債券。

智通財經:對於2017年的業績,管理層有何規劃與期望?

趙怡:開店數肯定不會少於2016年,而湊湊每家店年收入最少在2000-3000萬的體量,故此,銷售增長上不會有太大問題。2017年,由於競品在相關管道收購我們的輔料,阻擊呷哺,不排除會影響公司利潤。

智通財經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