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聲音|葉嘉瑩做客《朗讀者》,中國人不愛讀書?真相竟然是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 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 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 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

4月22日, 央視《朗讀者》將以“味道”為主題, 邀請到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等嘉賓一起在朗讀中分享記憶中與“味道”有關的故事。

古詩詞大師葉嘉瑩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在4月22日這期《朗讀者》的舞臺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師。

4月22日這期節目中, 又有一位這樣的大師登臺, 她就是已經93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師葉嘉瑩。

葉嘉瑩出生於書香世家, 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博士生導師,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她自幼飽讀詩書, 後師從于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學習, 深得老師的賞識。 1945年大學畢業後, 葉嘉瑩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 先後於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化, 去年還獲頒“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生成就獎。 她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 獲得了使古典詩詞于當代「再生」的讚譽。

葉嘉瑩曾說過:“我以為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 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

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 也是與吟誦之傳統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對於吟誦詩詞這一活動, 葉嘉瑩一直十分宣導。 而吟誦, 其實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讀。 在本期節目中, 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師將在《朗讀者》中暢談古典詩詞文化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並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世界讀書日

昨天(4月23號)是世界讀書日。 而有一種聲音在質疑:中國人不愛讀書?

據媒體報導, 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 與韓國的人均7本, 日本的40本, 俄羅斯的55本相比, 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 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 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 而書店卻寥寥無幾, 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 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 日本人每年人均讀書40本, 僅次於以色列人的64本。

中國實體書店總是遇到經營困難等問題。

……

這些情況屬實嗎?

那只能說明這麼想的人對中國人不夠瞭解!

中國人自古愛讀書

其實, 在中國的歷史上, 有關讀書成癡的故事是不計其數的, 什麼懸樑刺骨、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這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就不說了。

你知道范仲淹為了讀書,5年不曾脫衣睡覺麼?

五年中,范仲淹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感覺為了讀書,老祖宗們也是操碎了心啊~

不僅僅自己以身作則,還寫下了很多句子鼓勵後人好好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寧可飯不吃,不可書不讀”

若說中國人不愛讀書,那可真是大大的冤枉!

中國人讀書的真實現狀如何?

從今年剛出爐的各種閱讀報告和調查中,可以看出2016年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的閱讀量和閱讀時長都在增加,越來越多中國人愛讀書。

資料顯示:越來越多中國人愛讀書

亞馬遜2017全民閱讀報告:讀書量和閱讀時長都在增加

據亞馬遜發佈的《亞馬遜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有56%的受訪者過去一年閱讀總量在10本以上,在去年的報告中,年讀書量超10本的受訪者比重為48%,今年有了8個百分點的增長。

此外,人們的閱讀時長也有所增加,每天閱讀半小時及以上的受訪者占比高達82%。

(地鐵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京東2017國民閱讀報告:中國人越來越愛讀書

基於平臺圖書大資料,京東資料研究院發佈《2017國民閱讀報告》,報告顯示,雖然使用者習慣於手機等資訊接收方式,但對圖書(無論紙書還是電子書)存在非常明確的需求;內容是圖書市場的決勝因素;愛讀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閱讀習慣和閱讀氛圍已經形成。

同時,德國調研公司捷孚凱集團發佈的一項網路調查也顯示,中國線民每天或每週都讀書的人數比例高達70%。天貓大資料還表明,2016年天貓圖書銷售超過4億套,平均每個消費者購買了5.75冊書,人均購書量同比提升16%。

實體書店的問題不能一言以蔽之

從2005年左右開始,“實體書店消亡論”就在網路上甚囂塵上。

然而,近幾年,人們發現這個話似乎不那麼靠譜了。對於實體書店來說,現在不是最好或者最壞的時代,而是它們真正的轉型時代。現在,複合型的實體書店幾乎已經成為了購物中心的標配。實體書店在開發“書店+顏值”、“書店+分享平臺”等方式,讓更多的讀者在書店去享受交流的樂趣。

據悉,2016年在全國新開業的465個購物中心中,有超過35家引入了書店。書店能夠為商場吸引有閱讀需求的人群,而商場可以提供遠低於其他零售業態的租金,雙方實現了“雙贏”。而下一步,實體書店怎麼在電子閱讀時代突破重圍,也是經營者要去思考的問題。

其實對於實體書店的問題,更該放開去思考的是:人們的閱讀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閱讀觀念也在改變

在亞馬遜、京東等之上的資料中,的確不容忽視的就是數位化閱讀的時長正在增加。

數位化閱讀算閱讀嗎?讀書是不是只有讀紙質書才有用?有人曾這樣諷刺國人,“在國外、公園、候機廳、候車室、飛機上、火車上,隨處你會看到捧著書孜孜不倦地閱讀的人們。而我們中國人呢?在這些公共場所,他們手裡捧著的不是書本,而是IPad、手機……”

閱讀媒介發生改變

捧著IPad、手機沒什麼毛病,因為閱讀的媒介已經發生了變化。

天津人更愛電子閱讀

根據亞馬遜中國發佈“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87%的天津讀者每天閱讀至少半小時,每天閱讀大於一小時的達38%,均高於全國的82%和37%。睡前、週末、早晚上下學或上下班通勤時段是天津讀者最主要的閱讀時段,其中有40%的天津受訪者會安排固定的時間閱讀。天津讀者電子閱讀普及率高於全國水準,閱讀過電子書的天津讀者占比達94%,其中主要閱讀電子書的占比為67%,均高於全國90%和63%的占比。

“淺閱讀”並不“淺”,關鍵在於怎麼“讀”

誠然,當數位化閱讀漸漸發展為當代社會的主流閱讀形式,大眾閱讀也越來越呈現出速食式、跳躍式、碎片化的淺閱讀特質。這也是它一直被詬病的原因,因為淺閱讀被認為是有害的,淺閱讀讓我們收穫了更多的常識知識,卻形不成知識體系,人們對深入的解構望而卻步,最後就變成了好像對什麼都是一知半解。

淺閱讀真的這麼可怕嗎?

實際上淺閱讀可以提高閱讀的廣度,在拓展個體知識面、養成個體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深閱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淺閱讀更加“精准化”,更具有細節的力量。大到一件國際時事,小到一份辦公檔,淺閱讀能夠消費最大的信息量。

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表示:閱讀最重要的不是通過什麼載體來讀,而是讀什麼、怎麼讀。忙時看屏,閒時看書,應該成為我們大家在資訊時代的一種選擇和生活方式。

互 動

你最近讀書了嗎?讀的哪一本?

廣播君在評論區,等你來留言!

天津廣播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歡迎分享轉發

轉載須注明來源天津廣播(ID:audiotj)

你知道范仲淹為了讀書,5年不曾脫衣睡覺麼?

五年中,范仲淹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感覺為了讀書,老祖宗們也是操碎了心啊~

不僅僅自己以身作則,還寫下了很多句子鼓勵後人好好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寧可飯不吃,不可書不讀”

若說中國人不愛讀書,那可真是大大的冤枉!

中國人讀書的真實現狀如何?

從今年剛出爐的各種閱讀報告和調查中,可以看出2016年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的閱讀量和閱讀時長都在增加,越來越多中國人愛讀書。

資料顯示:越來越多中國人愛讀書

亞馬遜2017全民閱讀報告:讀書量和閱讀時長都在增加

據亞馬遜發佈的《亞馬遜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有56%的受訪者過去一年閱讀總量在10本以上,在去年的報告中,年讀書量超10本的受訪者比重為48%,今年有了8個百分點的增長。

此外,人們的閱讀時長也有所增加,每天閱讀半小時及以上的受訪者占比高達82%。

(地鐵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京東2017國民閱讀報告:中國人越來越愛讀書

基於平臺圖書大資料,京東資料研究院發佈《2017國民閱讀報告》,報告顯示,雖然使用者習慣於手機等資訊接收方式,但對圖書(無論紙書還是電子書)存在非常明確的需求;內容是圖書市場的決勝因素;愛讀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閱讀習慣和閱讀氛圍已經形成。

同時,德國調研公司捷孚凱集團發佈的一項網路調查也顯示,中國線民每天或每週都讀書的人數比例高達70%。天貓大資料還表明,2016年天貓圖書銷售超過4億套,平均每個消費者購買了5.75冊書,人均購書量同比提升16%。

實體書店的問題不能一言以蔽之

從2005年左右開始,“實體書店消亡論”就在網路上甚囂塵上。

然而,近幾年,人們發現這個話似乎不那麼靠譜了。對於實體書店來說,現在不是最好或者最壞的時代,而是它們真正的轉型時代。現在,複合型的實體書店幾乎已經成為了購物中心的標配。實體書店在開發“書店+顏值”、“書店+分享平臺”等方式,讓更多的讀者在書店去享受交流的樂趣。

據悉,2016年在全國新開業的465個購物中心中,有超過35家引入了書店。書店能夠為商場吸引有閱讀需求的人群,而商場可以提供遠低於其他零售業態的租金,雙方實現了“雙贏”。而下一步,實體書店怎麼在電子閱讀時代突破重圍,也是經營者要去思考的問題。

其實對於實體書店的問題,更該放開去思考的是:人們的閱讀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閱讀觀念也在改變

在亞馬遜、京東等之上的資料中,的確不容忽視的就是數位化閱讀的時長正在增加。

數位化閱讀算閱讀嗎?讀書是不是只有讀紙質書才有用?有人曾這樣諷刺國人,“在國外、公園、候機廳、候車室、飛機上、火車上,隨處你會看到捧著書孜孜不倦地閱讀的人們。而我們中國人呢?在這些公共場所,他們手裡捧著的不是書本,而是IPad、手機……”

閱讀媒介發生改變

捧著IPad、手機沒什麼毛病,因為閱讀的媒介已經發生了變化。

天津人更愛電子閱讀

根據亞馬遜中國發佈“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87%的天津讀者每天閱讀至少半小時,每天閱讀大於一小時的達38%,均高於全國的82%和37%。睡前、週末、早晚上下學或上下班通勤時段是天津讀者最主要的閱讀時段,其中有40%的天津受訪者會安排固定的時間閱讀。天津讀者電子閱讀普及率高於全國水準,閱讀過電子書的天津讀者占比達94%,其中主要閱讀電子書的占比為67%,均高於全國90%和63%的占比。

“淺閱讀”並不“淺”,關鍵在於怎麼“讀”

誠然,當數位化閱讀漸漸發展為當代社會的主流閱讀形式,大眾閱讀也越來越呈現出速食式、跳躍式、碎片化的淺閱讀特質。這也是它一直被詬病的原因,因為淺閱讀被認為是有害的,淺閱讀讓我們收穫了更多的常識知識,卻形不成知識體系,人們對深入的解構望而卻步,最後就變成了好像對什麼都是一知半解。

淺閱讀真的這麼可怕嗎?

實際上淺閱讀可以提高閱讀的廣度,在拓展個體知識面、養成個體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深閱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淺閱讀更加“精准化”,更具有細節的力量。大到一件國際時事,小到一份辦公檔,淺閱讀能夠消費最大的信息量。

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表示:閱讀最重要的不是通過什麼載體來讀,而是讀什麼、怎麼讀。忙時看屏,閒時看書,應該成為我們大家在資訊時代的一種選擇和生活方式。

互 動

你最近讀書了嗎?讀的哪一本?

廣播君在評論區,等你來留言!

天津廣播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歡迎分享轉發

轉載須注明來源天津廣播(ID:audiotj)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