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玉雕佛像到底該不該要臉?

佛教在經歷了漫長的傳播和民族化的過程之後, 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民族宗教之一, 並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甚至可以說, 每一位華夏子孫的心中, 都有一尊佛。

在如今的人們心中, 佛是一種神靈, 所以, 它受眾生供奉, 承萬家心願, 載世間情愛, 也因此, 它成為人們實現願望的載體與寄託。 這是在玉雕題材中, 佛相題材佔有極大比例的原因。 佛像一般分為有相佛和無相佛。

無相佛

佛經中有雲:“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得見如來”,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所以, 玉雕師們從佛教教義出發, 以“眾生皆佛”的理念創作作品, 不執著於佛, 不執著於相。

這樣創作出來的無相佛都是沒有五官的, 但這並不影響禪意的外露。 不過, 佛雖無相, 玉雕師卻心中有相。 玉雕師將生活的幽微感受融入無相題材的雕刻, 做到“意在刀先, 氣韻生動”, 因而達到超越現實, 物化精神的效果。

無相佛不能用面部表達佛的神態和情緒, 但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 應確保主體佛像線條流暢簡練, 不刻意雕琢, 風格樸拙。 同時還可以通過體態的高低、坐臥、仰俯等, 來表達佛的心理狀態。 其次, 佛身所處環境的營造, 是意境營造的重點。 玉雕師需要大量運用事物的情態來表達意象, 描述思想, 這也符合現代審美的走向。

有相佛

雖然說適度地運用無相佛這個題材本無可厚非,但如今市場上無臉佛像題材已經氾濫成災,一些技藝不過關的玉雕師也借此來掩飾工藝的欠缺。畢竟,開臉一直都是佛像題材創作的最重要一環,高品質的作品臉部的要求非常細緻,需要雕刻師有熟練的技術,更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學設計功底。

雕工很差的無相佛

佛家用有相佛接引眾生,讓眾生通過有相的佛慢慢認識無相的佛。所以,玉雕師創作也該如此,當自己能夠雕好有相佛後,再著手創作無相佛也不遲。

有相佛的面部創作絕非易事,佛作為人們心中的神,它的神態、表情甚至表現出來的情緒等都要體現出安詳、包容、慈悲等特徵。有相佛的創作技巧主要在於:眼觀鼻、鼻觀心、低眉、慈悲相、微微笑、造型圓滿。

所以,玉雕師在創作有相佛的時候,還要將表達的內容素材與形式樣式加以組織、安排,根據玉石的創作外形構成一個體現個性、呈現氣勢、和諧統一的整體畫面。

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其相。佛像只是表佛的載體,它代表了佛陀、佛法以及佛教文化的傳承。真正的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因此,玉雕師要想雕好佛,首先要明心見性,深刻地理解佛,看到自己內心之中的佛性。

關於無相佛和有相佛,你更喜歡哪一種?來留言評論吧。

有相佛

雖然說適度地運用無相佛這個題材本無可厚非,但如今市場上無臉佛像題材已經氾濫成災,一些技藝不過關的玉雕師也借此來掩飾工藝的欠缺。畢竟,開臉一直都是佛像題材創作的最重要一環,高品質的作品臉部的要求非常細緻,需要雕刻師有熟練的技術,更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學設計功底。

雕工很差的無相佛

佛家用有相佛接引眾生,讓眾生通過有相的佛慢慢認識無相的佛。所以,玉雕師創作也該如此,當自己能夠雕好有相佛後,再著手創作無相佛也不遲。

有相佛的面部創作絕非易事,佛作為人們心中的神,它的神態、表情甚至表現出來的情緒等都要體現出安詳、包容、慈悲等特徵。有相佛的創作技巧主要在於:眼觀鼻、鼻觀心、低眉、慈悲相、微微笑、造型圓滿。

所以,玉雕師在創作有相佛的時候,還要將表達的內容素材與形式樣式加以組織、安排,根據玉石的創作外形構成一個體現個性、呈現氣勢、和諧統一的整體畫面。

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其相。佛像只是表佛的載體,它代表了佛陀、佛法以及佛教文化的傳承。真正的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因此,玉雕師要想雕好佛,首先要明心見性,深刻地理解佛,看到自己內心之中的佛性。

關於無相佛和有相佛,你更喜歡哪一種?來留言評論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