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血戰湘江》主創專訪:聽,那段最真實的崢嶸歲月

“一棵臘梅千朵花, 一盞紅燈照萬家, 窮人救星共產黨, 恩情賽過親爹媽……”隆隆炮聲中, 彭德懷等軍事將領聲嘶力竭的呐喊聲不絕於耳, 槍林彈雨裡, 紅軍戰士英勇地衝鋒陷陣、慘烈地倒在血泊中。 血與火的背景裡, 林裁縫, 這個普通的紅軍戰士用滄桑的嗓音“扯”出這首飽含深情的客家民歌, 再苦再難, 革命英雄主義的情懷無處不在……三天來, 從省會石家莊到革命聖地西柏坡, 從部隊院校到省內高校,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的展映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觀影高潮。 導演陳力和片中毛澤東的扮演者王霙、林裁縫的扮演者孫維民、陳樹湘的扮演者保劍鋒等一眾主創在每一次放映結束後都會和現場觀眾互動。

一次又一次, 掌聲雷動;一遍又一遍敬禮、鞠躬, 台下的提問者帶著尚未幹透的淚水, 臺上的回答者聲音裡也往往帶了哽咽。 他們用激情和熱血鼓舞了觀眾, 又被觀眾的回應所深深鼓舞。

電影《血戰湘江》的導演陳力。

陳力:要真不要炫

“一路走來, 觀眾給這部片子最多的評語就是震撼慘烈、熱血沸騰, 說這種純爺們的感覺很難相信是出自一個女導演之手。 說實話, 在拍攝的時候, 我真的完全忘了自己的性別, 腦子裡反復閃著一個詞‘血性’!”快言快語的陳力對於能給家鄉父老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感到十分激動。

很多人會情不自禁地拿《血戰湘江》和前段時間大熱的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做對比, 認為二者帶來的強烈震撼感難分伯仲, 陳力卻說其實真的區別很大。 “鋼鋸嶺表達的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 一個人的‘帥和酷’——不拿槍解救了那麼多人。 但是我們要表達的是一個國家的信仰、一個黨的信仰,

一個軍隊的信仰, 是更為珍貴的集體英雄主義。 ”

雖然拍了很多大受歡迎的主旋律影片, 可拍攝這種史詩性戰爭題材影片對陳力而言還是首次嘗試, “這不是簡單地去再現歷史片斷, 要真實也要好看, 如何借助藝術的手法來表達這個片子的主題是關鍵。 ”陳力表示, 這部影片的節奏和其他任何類似題材不一樣, 要快, 要拍出無處不在的緊迫感, 才能體現出血戰湘江的急和難。 “但又不能始終讓觀眾沉浸在壓抑急促的氣氛中, 怎樣能做到既有緊迫感, 又有張有弛, 還不能離開這個大的戰爭背景, 提著一口氣運到最後, 真的很難。 說句心裡話, 我‘壓力山大’。 ”

陳力說, 從“做戲”之初, 她就決心給觀眾看真功夫,

“我們不想投幾個億來讓觀眾數明星。 不希望請一堆自帶粉絲和票房效應的這個人來一下, 那個人來一下, 更不要助理一堆要求層出不窮的‘小鮮肉’。 呈現這些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 找到合適的演員最重要。 比如說保劍鋒, 他沒有拍過戰爭題材, 可是你看鏡頭中他的每一個眼神、啞著嗓子的每一句嘶吼都是真切的, 他的臉上總是黑黝黝的, 那並不是化的妝, 在硝煙裡穿行, 很自然就是這樣的狀態。 ”

一部史詩大片, 沒有3D, 沒有特技, 沒有一切“應該”有的酷、炫、技巧, 每一個大的場面都需要精密的計算和煙火師幾個小時的布點, 拍攝現場真跟戰場一樣, 拍爆炸戲的時候, 連遮陽篷都曾經被掀翻……“不要綠幕、不要合成,

就是要來真的, 所以演員們每一次拍攝都特別珍惜, 覺得佈景布點太不容易, 而我, 卻沒有以往拍大場面的興奮感, 每一次轟隆聲響起, 我都覺得心裡痛得縮做一團, 在那段歷史裡這就是千萬戰友的流血和犧牲。 所以, 我一定要拍好這部片子, 才不辜負他們的付出。 ”

相對於很多大片習慣使用搖晃的鏡頭來表達激烈的場面, 陳力更喜歡安安靜靜地把鏡頭“扔”在那裡, 越穩越好, “我更追求隆重感, 就是那種平靜中的力量, 像油畫, 像雕像, 濃重熱烈, 好像一本大書, 你只要把這一頁一翻開, ‘啪’一段歷史就在你眼前了”。

“陳導, 這電影就倆字‘過癮’, 向您致敬!”放映結束, 一個年輕人跑過來, 沖陳力深鞠一躬。 陳力笑得很開心, “這一路巡展下來,這話都記不清第幾次聽到了。總有人說戰爭片、主旋律都是給那些能坐得住的,上了年紀的人看的,我卻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影院,走進歷史。這次很多年輕的學生和官兵跟我說‘特好看,特喜歡’的時候,我的激動無以言表,感覺終於給主旋律電影找到了一個突破的口子。電影是屬於年輕人的,聽到他們的心聲和建議,我會更堅信自己的付出的價值,更堅定創作的信心。”

王霙在電影《血戰湘江》中扮演毛澤東。

王霙:最“接地氣”的毛主席

“對於影片而言,導演希望有所創新,給觀眾一個嶄新的毛主席形象。對於我來說,每次扮演毛主席,自己也要有突破。”在《血戰湘江》中扮演毛澤東的王霙說,為了呈現給觀眾一個與眾不同的毛主席形象,陳力導演要求對毛主席的角色塑造從零開始,要當之前沒演過這個角色。“所以這部戲也是我新的起跑線。”

“只有真實的藝術形象才最能打動人。”王霙認為,《血戰湘江》中毛主席的形象之所以讓觀眾印象深刻,關鍵在於人物的真實。影片中的毛澤東是心懷天下、愛民如子的毛主席,同時也是忍辱負重、充滿無奈的毛主席,還是一個接地氣、有血性、鮮活的毛主席。

為了演好湘江戰役時期的毛主席形象,王霙在電影拍攝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觀看影視資料,真正深入歷史深處,用心去感受毛澤東在當時的心境。王霙說,自己演了60多次毛主席,這部戲是導演摳戲摳得最認真的,姿態、形體甚至說話的邏輯重音陳導都會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著拐杖走路的戲曾反反復複拍了很多次才通過。

“一個演員,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感。”談及電影上映的意義,王霙表示,“《血戰湘江》是長征精神、革命精神的傳承,這也是電影的價值所在。”

孫維民在電影《血戰湘江》中扮演林裁縫。

孫維民:從加法到減法

他是電視劇《海棠依舊》裡神形兼備的“周總理”,是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裡鞠躬盡瘁的“周總理”。然而這次,他穿著滿是補丁的舊軍裝,背著裝縫紉機的大木箱子,滿面風霜卻又意氣風發地走在紅軍戰士中,一點也不會覺得跳戲,因為他實在是太像了。當毛主席讓他唱起客家小調的時候,當他沖過去給兒子當“槍托”的時候。一個長征路上最鮮活的老紅軍形象,一下子“戳”在了觀眾面前。

從“總理”到小人物,說起表演感受,孫維民笑言,“作為一個演員應該演誰像誰,而不是像誰演誰。作為‘總理專業戶’,在以往很多時候我都是在做加法,從查到的史實資料裡,從每一個小細節上,去模仿總理。而這次卻一定要做減法,把程式化的總理的步態神情全忘掉。要特別鬆弛、自然,去打造一個非常有信仰,又非常接地氣的老紅軍。”

“林德水是個老裁縫,他從古田一路跟著毛主席,紅軍的衣服都是他和縫紉組的同志們一針一線縫製的,所以他對這支隊伍有著更特殊的感情,三個兒子都相繼犧牲了,依然堅持讓四兒子也來當紅軍,他不忘初心,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信仰。這部電影讓我們每一個參演的人都激動、震撼。我們在創作之前,陳導就邀請老紅軍、老戰士來給我們講曾經的崢嶸歲月,所以在拍攝中我們始終帶著對革命先烈的敬畏和懷念。”

孫維民認為,“作為藝術工作者,堅持和操守最重要,始終應該用真心和真情創作。影視創作一定不能只追求票房,而是應該注重如何引導觀眾,讓他們明晰對錯、追懷先烈、瞭解最真實的歷史。”

保劍鋒在電影《血戰湘江》中扮演紅軍第34師師長陳樹湘。

保劍鋒:角色帶我穿越歷史

“非常感謝這個角色,帶我‘穿越’到另外一個時代,親眼目睹一段歷史,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陳樹湘這樣一個紅軍戰士,這樣一個捨生忘死的紅軍師長,在他人生中最後的三四天是怎樣度過的。”青年演員保劍鋒在《血戰湘江》中飾演紅軍第34師師長陳樹湘,他努力打造了一個機智驍勇、寧死不屈的英雄。

與以往塑造的角色不同,保劍鋒首次在螢屏上挑戰“硬漢”形象。在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全師與敵人展開殊死激戰,最後,部隊彈盡糧絕,陳樹湘傷重被俘。在押送途中,他絞斷自己的腸子,慷慨就義,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對於能夠出演這樣一個角色,保劍鋒認為自己非常幸運。“革命的熱情以及對於信仰的忠誠,是陳樹湘這個角色的靈魂。作為一個演員,一輩子可以演很多個角色,但這樣的體驗是很難得的。”

“這是我拍過的最較真、最辛苦的一部戲。”保劍鋒坦言,拍攝過程可以用“慘烈”二字來形容。演員每天要在逼真的戰爭環境中奔跑、廝殺,非常辛苦,也非常危險。這無論是對體能,還是對演員心理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保劍鋒看來,“《血戰湘江》的上映,會引起很多觀眾對那段崢嶸歲月的回憶,也會刺激更多的創作者們,去重新思考如何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怎樣去表現那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事件、時刻。”

“這一路巡展下來,這話都記不清第幾次聽到了。總有人說戰爭片、主旋律都是給那些能坐得住的,上了年紀的人看的,我卻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影院,走進歷史。這次很多年輕的學生和官兵跟我說‘特好看,特喜歡’的時候,我的激動無以言表,感覺終於給主旋律電影找到了一個突破的口子。電影是屬於年輕人的,聽到他們的心聲和建議,我會更堅信自己的付出的價值,更堅定創作的信心。”

王霙在電影《血戰湘江》中扮演毛澤東。

王霙:最“接地氣”的毛主席

“對於影片而言,導演希望有所創新,給觀眾一個嶄新的毛主席形象。對於我來說,每次扮演毛主席,自己也要有突破。”在《血戰湘江》中扮演毛澤東的王霙說,為了呈現給觀眾一個與眾不同的毛主席形象,陳力導演要求對毛主席的角色塑造從零開始,要當之前沒演過這個角色。“所以這部戲也是我新的起跑線。”

“只有真實的藝術形象才最能打動人。”王霙認為,《血戰湘江》中毛主席的形象之所以讓觀眾印象深刻,關鍵在於人物的真實。影片中的毛澤東是心懷天下、愛民如子的毛主席,同時也是忍辱負重、充滿無奈的毛主席,還是一個接地氣、有血性、鮮活的毛主席。

為了演好湘江戰役時期的毛主席形象,王霙在電影拍攝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觀看影視資料,真正深入歷史深處,用心去感受毛澤東在當時的心境。王霙說,自己演了60多次毛主席,這部戲是導演摳戲摳得最認真的,姿態、形體甚至說話的邏輯重音陳導都會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著拐杖走路的戲曾反反復複拍了很多次才通過。

“一個演員,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感。”談及電影上映的意義,王霙表示,“《血戰湘江》是長征精神、革命精神的傳承,這也是電影的價值所在。”

孫維民在電影《血戰湘江》中扮演林裁縫。

孫維民:從加法到減法

他是電視劇《海棠依舊》裡神形兼備的“周總理”,是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裡鞠躬盡瘁的“周總理”。然而這次,他穿著滿是補丁的舊軍裝,背著裝縫紉機的大木箱子,滿面風霜卻又意氣風發地走在紅軍戰士中,一點也不會覺得跳戲,因為他實在是太像了。當毛主席讓他唱起客家小調的時候,當他沖過去給兒子當“槍托”的時候。一個長征路上最鮮活的老紅軍形象,一下子“戳”在了觀眾面前。

從“總理”到小人物,說起表演感受,孫維民笑言,“作為一個演員應該演誰像誰,而不是像誰演誰。作為‘總理專業戶’,在以往很多時候我都是在做加法,從查到的史實資料裡,從每一個小細節上,去模仿總理。而這次卻一定要做減法,把程式化的總理的步態神情全忘掉。要特別鬆弛、自然,去打造一個非常有信仰,又非常接地氣的老紅軍。”

“林德水是個老裁縫,他從古田一路跟著毛主席,紅軍的衣服都是他和縫紉組的同志們一針一線縫製的,所以他對這支隊伍有著更特殊的感情,三個兒子都相繼犧牲了,依然堅持讓四兒子也來當紅軍,他不忘初心,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信仰。這部電影讓我們每一個參演的人都激動、震撼。我們在創作之前,陳導就邀請老紅軍、老戰士來給我們講曾經的崢嶸歲月,所以在拍攝中我們始終帶著對革命先烈的敬畏和懷念。”

孫維民認為,“作為藝術工作者,堅持和操守最重要,始終應該用真心和真情創作。影視創作一定不能只追求票房,而是應該注重如何引導觀眾,讓他們明晰對錯、追懷先烈、瞭解最真實的歷史。”

保劍鋒在電影《血戰湘江》中扮演紅軍第34師師長陳樹湘。

保劍鋒:角色帶我穿越歷史

“非常感謝這個角色,帶我‘穿越’到另外一個時代,親眼目睹一段歷史,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陳樹湘這樣一個紅軍戰士,這樣一個捨生忘死的紅軍師長,在他人生中最後的三四天是怎樣度過的。”青年演員保劍鋒在《血戰湘江》中飾演紅軍第34師師長陳樹湘,他努力打造了一個機智驍勇、寧死不屈的英雄。

與以往塑造的角色不同,保劍鋒首次在螢屏上挑戰“硬漢”形象。在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全師與敵人展開殊死激戰,最後,部隊彈盡糧絕,陳樹湘傷重被俘。在押送途中,他絞斷自己的腸子,慷慨就義,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對於能夠出演這樣一個角色,保劍鋒認為自己非常幸運。“革命的熱情以及對於信仰的忠誠,是陳樹湘這個角色的靈魂。作為一個演員,一輩子可以演很多個角色,但這樣的體驗是很難得的。”

“這是我拍過的最較真、最辛苦的一部戲。”保劍鋒坦言,拍攝過程可以用“慘烈”二字來形容。演員每天要在逼真的戰爭環境中奔跑、廝殺,非常辛苦,也非常危險。這無論是對體能,還是對演員心理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保劍鋒看來,“《血戰湘江》的上映,會引起很多觀眾對那段崢嶸歲月的回憶,也會刺激更多的創作者們,去重新思考如何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怎樣去表現那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事件、時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