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一念之欲“畫個圈”

《西遊記》裡有這樣一個情景:孫悟空去化齋前, 用金箍棒在地上畫出一個圈, 讓唐僧等人待在裡面, 並千叮萬囑:只在圈中間穩坐, 包你無恙;但若出了圈兒, 定遭毒手。 孫悟空畫的這個圈, “強似那銅牆鐵壁, 憑他什麼狼蟲虎豹、妖魔鬼怪, 俱莫敢近”。

雖然只是小說, 個中卻有深意。 現實中的“狼蟲虎豹、妖魔鬼怪”, 實則比小說中的迷惑性更強、危險性更高。 《起信論》裡談及“八風”, 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如何擋住“八風”、抵制誘惑, 以免陷入泥潭、無法自拔?不妨為一念之欲“畫個圈”。

北魏時, 太后恩賜朝廷百官絹帛, 允許官員們自己去取,

不限數量。 朝廷百官個個使盡全力, 扛著絹帛回家, 而侍中崔光只拿了兩匹絹。 太后問他為何如此, 他說:臣有兩手, 只拿兩匹絹就夠了。 崔光為欲念“畫圈”, 可謂之“束手法”。

當年包拯考中進士, 很多豪門貴族爭相宴請這批新科進士, 唯獨包拯不肯前往。 其他人很不理解, 他說:“成為新科進士意味著今後要做官理政, 如果我們吃了人家的飯, 將來處理公事, 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的。 ”包拯為欲念“畫圈”, 可謂之“絕食法”。

古希臘神話中, 墨西拿海峽盤踞著女妖塞壬, 經過的航船常被她誘人的歌聲魅惑, 以致船毀人亡。 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奧德修斯率領船隊經過此地時, 偏不信邪, 但又怕自控不住, 於是命令水手用蠟封住耳朵,

並拿繩索將自己綁在桅杆上, 方才安然渡過。 奧德修斯為欲念“畫圈”, 可謂之“封耳法”“綁身法”。

“畫個圈”, 通過“拒賄賂贓錢”時“心硬”、“浸潤之譖”時“耳硬”等方法, 對利欲誘惑進行“物理隔離”, 把自己打造成誘惑腐敗的“絕緣體”, 見效明顯。 不少人正是因為看到了誘惑的“真容”, 嘗到了誘惑的“甜頭”, 欲望便如洪水般湧上心頭, 進而手伸長了一點, 腳多邁了一步, 嘴貪吃了一口, 患上了“手足口病”, 引發腐敗, “不遏自溺”。 結局便如那唐僧師徒三人, 出了“圈”便出禍。

唐代張固在《幽閒鼓吹》中記載, 當時有個叫張廷賞的人, 準備審理一個大案, 有人留下帖子“錢十萬貫, 乞不問此獄”, 張廷賞見後, 便不再問此案。 弟子詢問原因, 他說, “錢十萬, 可通神矣, 無不可回之事”。

為了十萬貫而走出那個“圈”, 難免一條道走到黑, “不可回”矣。

《閱微草堂筆記》裡有位元浙僧, 自揣道力足以勝魔。 一個窺戶的豔女誘惑他:“請容我一近, 如果大師能做到真空不染, 那麼你的修行就能成功了。 ”浙僧坦然許之。 不料, 偎依撫摩, 竟毀戒體。 因為太自信而走出那個“圈”, 於是前功盡棄。

拒絕誘惑的過程, 是理智與欲望博弈的過程。 不能自律者, 大多為利慾薰心者, 遇到誘惑便喪失“免疫力”, 淪為貪欲的俘虜;或為意志薄弱者, 擋得住小惠, 卻拒不了大利;或為眼高手低者, 自詡“眼裡識得破, 肚裡忍得過”, 但在誘惑的不斷衝擊下, “一念之欲不能制”, 便“踏進地獄之門”。

當然, 也有很多自律較強的人, 他們並非對誘惑不動心, 而是在誘惑前能正心。

明代泰和典史曹鼐為了遏制對女犯美色的衝動, 整整一夜不停地在紙上寫“曹鼐不可”;揚州知府王恕為了平息心中謝絕饋贈的懊悔, 反復大呼“王恕, 王恕, 你怎能起這種念頭”, 直至天明;宋代成都知府趙忭為打消霸佔陪酒妓女的念頭, 大聲自責“趙忭不得無禮”一個時辰。

“遏欲”好比戒毒, 要經過激烈思想鬥爭和身心煎熬的過程。 如今, 黨員幹部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 若能給一念之欲“畫個圈”, 自覺“遠離毒品”, 才是“珍愛生命”的正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