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家巧拍·孫正懿|博鼇偶遇,黃氏祭祖

我活了六十多歲, 卻從未見過民間的祭祖活動。 今年2月5日, 即農曆正月初八, 在瓊海市博鼇鎮, 我去早市買菜, 偶遇“黃氏大宗”祠堂前支起大棚,

人頭攢動, 鼓樂齊鳴。

我見一精壯漢子裡外張羅, 便向他打聽這是什麼活動, 他說是姓黃的祭祖。 我問:“活動幾點開始啊?我能不能拍點兒照片?”他痛快地回答:“10點多鐘人齊了就開始, 可以拍照。 ”旁人說他是村長, 說話保准算數。

我買完菜送回家就趕來拍片兒。 因口音關係, 我只大概瞭解到:每年正月初八的黃氏祭祖, 是民間自發搞的尋根祭祖活動。 村長幫助, 宗祠操辦。 瓊海黃氏一門四支, 據族譜介紹是宋末元初從福建遷徙到海南的, 至今已675年。 十裡八鄉的黃氏宗親自願參加, 今年有400多人前來燒香拜祖。 每家自願捐款百元左右, 用於操辦祭祀、年節活動和祠堂管理。

每年正月初八的尋根祭祖活動就像一個黃氏宗親的節日大Party。

男女老少, 拉家帶口, 熱熱鬧鬧;親戚見面, 噓長問短, 喜笑顏開。 祭前族長即興講話, 祭祀儀式莊重簡明。 長輩長衫領銜, 三叩九拜, 敬謝先祖。 青年焚香獻酒, 傳承家風, 後繼有人。 主祭朗聲致辭, 弘揚祖德, 凝聚親情。 然後鞭炮轟鳴, 震耳欲聾, 濃煙散去, 聚餐開始。

黃氏祭祖, 純屬百姓自發的活動, 不是給誰看的, 也不是為誰演的。 祭前沒有演練彩排, 也沒請當地官員出席助興, 更沒請媒體採訪報導。 其中只有兩三個黃姓老年攝影愛好者拍照留念, 手機拍攝的則大有人在。

人不能忘祖, 這種尋根祭祖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根植民間, 源遠流長。

——孫正懿

十裡八鄉的黃氏宗親前來尋根拜祖, 村裡老小前來祠堂籌備, 熱鬧非凡。

前來祭祖的黃氏後代在芳名榜記下捐款人和捐款數。

祭祖的人要在祠堂門前先插上一炷香。

祠堂內, 江夏堂字樣十分醒目, 上香者絡繹不絕。

祭祖人群中的一對母子。

大人與小孩一起圍缸燒紙。

在祠堂門口拜祖的孩子。

祭祀儀式前,一位宗親輩分高的中年人正在穿戴長衫。

一位老婦人前來上香。

宗族婦女盛米飯,準備擺在貢桌上祭奠祖先。

晚輩祭祖,需要先淨手。

宗族中輩分最大的長者率族人在祭祀台前,聽主祭致辭。

族人正在翻看黃氏族譜。

正在安靜地翻閱族譜的孩子。

鞭炮煙霧彌漫,響聲振聾發聵。

燃放後的殘屑,將地面染成了紅色的海洋。

為大鍋飯忙碌的“後廚”。

為聚餐抬鍋的農婦們。

因祭祖而坐在一起的一桌黃氏子孫,正在準備開席。

祭後聚餐,親友樂在其中。

作者:孫正懿

編輯、設計:Marco

祭祖人群中的一對母子。

大人與小孩一起圍缸燒紙。

在祠堂門口拜祖的孩子。

祭祀儀式前,一位宗親輩分高的中年人正在穿戴長衫。

一位老婦人前來上香。

宗族婦女盛米飯,準備擺在貢桌上祭奠祖先。

晚輩祭祖,需要先淨手。

宗族中輩分最大的長者率族人在祭祀台前,聽主祭致辭。

族人正在翻看黃氏族譜。

正在安靜地翻閱族譜的孩子。

鞭炮煙霧彌漫,響聲振聾發聵。

燃放後的殘屑,將地面染成了紅色的海洋。

為大鍋飯忙碌的“後廚”。

為聚餐抬鍋的農婦們。

因祭祖而坐在一起的一桌黃氏子孫,正在準備開席。

祭後聚餐,親友樂在其中。

作者:孫正懿

編輯、設計:Marc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