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2017陽澄湖聖堂廟會順利舉行

中新網4月25日電 4月23日, 2017陽澄湖聖堂廟會在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舉行。 活動當天, 來自陽澄湖鎮的岸山、槍堂、聖堂、十圖、陸巷等10個行政村、2個社區以及陽澄湖度假區、太平、渭塘等多地民間文藝會班一大早便紛紛出發, 抬著各路“土地神”踩街巡演, 巡遊隊伍經湘陸路、湘園路、城中路、鳳陽路等進入聖堂廟朝拜並進行傳統民俗文藝活動。 調龍燈、挑花籃、打蓮湘、敲腰鼓、唱漁歌、傳統戲曲等民間文藝表演應有盡有。

為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 廟神所經之處各大小門店前紛紛燃香燭、祈平安, 營造出“太平盛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意境,

寄託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整個廟會熱鬧非凡、原汁原味, 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據悉, 聖堂廟會將持續三天時間, 將吸引上萬民眾前往趕會。

聖堂廟會史稱“春會”, 是陽澄湖鎮民俗文化之一, 歷史悠久。 據《相城小志》記載,

聖堂廟史稱東嶽廟, 始建於明代嘉靖初期, 即(1522-1532年間)。 是聖堂廟會的舉辦地、發源地。 歷史上, 聖堂廟規模宏大, 氣勢雄偉, 原廟址位於長洲縣益地鄉東十八都十二圖驢西圩內聖堂河西岸, (現人民街東首)。

相傳,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為玉帝誕辰, 各地大小廟神都要組成隊伍前往聖堂廟祝壽, 其前導便是“起馬牌”(即廟銜行牌)馬夫和兩面大鑼(對鑼)鳴鑼開道, 一對對“十禁牌”、“肅靜”、“回避”、“萬民傘”、“鑾駕”、“執事”、“旗傘”、“燈幡”等緊隨其後, 接著由絲竹音樂班邊走邊吹奏“行街”、“梅花三弄”、“中花六板”、“柳春陽”等古樂曲, 後面便是各種會班、民間文藝隊伍, 有舞龍、打蓮廂、臂鑼、托香、小拜香、挑花擔、蕩湖船、台閣小轎、還有一色黑衣密扣, 手執紅棍的“武松班”;腳踩木棍的“高蹺班”;手擎鐵索、拶指(夾指刑具)的“陰皂隸班”等等,

在吹打弦樂聲中緩緩而行, 邊走邊演, 所到之處各家各戶、大小店面都要放鞭炮、燃香燭, 沿路兩旁觀眾成千上萬, 迎接各路神仙。

隊伍繞湘城集鎮走演一圈後, 進入聖堂廟“仁聖寶殿”慶賀東嶽大帝誕辰。 整個祝壽儀式被稱為“上朝”, 當方“陸雲”土地神第一個叩見東嶽大帝, 由吆喝先生喝“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向東嶽大帝行叩首禮, 接著, 陸雲神的“大當頭”向大帝彙報一年來為保佑人間百姓安康而實施的具體事項, 得到東嶽大帝的肯定和獎賞並賜壽酒三杯共飲。 隨即給東嶽大帝戴壽花, 大小神仙兩旁就坐, 民間文藝隊伍邊歌邊舞, 共同慶祝東嶽大帝誕辰。

1957年聖堂廟改建為湘城中學,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于原址以南重建聖堂廟, 廟會也隨之恢復, 並冠以“民間文化節”之雅稱。

當時, 廟會仍保留了舞龍、蓮廂、挑花擔、軍樂隊、絲竹班、扇子舞、托香、小拜香等主要節目。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 廟會又不斷恢復各地大小廟神用八抬大轎抬出, 前導 “起馬牌”鳴鑼開道、後跟“十禁牌”、“肅靜”、“回避”, 同時由絲竹班邊走邊吹奏“行街”、“梅花三弄”古樂等傳統出會形式。 2002年該廟會被正名為“聖堂廟會”, 2013年聖堂廟會被列入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6年1月聖堂廟會被正式列入江蘇省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 其盛況堪稱滬、蘇、錫、常之最。 時至今日, 聖堂廟會已逐漸成為陽澄湖地區一項重要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

有著近500年歷史的聖堂廟會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 是歷代陽澄湖地區民眾延續民間信仰和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長久以來, 它已成為陽澄湖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對江南民俗文化活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這反映出當代人們的精神寄託和業餘文化生活需求。 其文化內涵無論是在歷史意義、人文價值、經濟價值還是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