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楊濤:想渾水摸魚的走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回歸理性

作者 楊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助理、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目前, 互聯網金融整頓已經進入中期, “熱熱鬧鬧”的紛亂場景逐漸淡去,

行業逐漸回歸理性。 據網貸之家統計, 截至3月底, 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2281家, 相比2月底減少了54家。 其中問題平臺10家(跑路4家、提現困難6家)、停業平臺49家、業務轉型平 台7家。

由此來看, 隨著漸趨嚴厲的整治措施出臺, 各類“跑路劣幣”已經越來越少, 更多的互金企業主動“離場”或轉型, 說明前期的“泡沫”和“非理性”在逐漸弱化。 筆者以為, 當前, 除了短期應對監管約束, 更需深入思考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

首先, 要看到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源泉, 在於推動實體部門“內生”的金融創新, 加速傳統金融“脫媒”。 隨著金融創新的演變和資訊技術的騰飛, 原有依 靠銀行或資本市場的資金配置方式, 實際上一直在被“脫媒”, 只不過,

近年來伴隨“虛擬一代”生活方式的演變, 這種衝擊更加突出。 對於實體部門, 尤其是服務 業部門來說, 可以跳出對傳統金融體系的依賴, 自發地推動相應的金融服務功能實現。 當然, 這有賴於監管部門的寬容, 但是卻符合了金融回歸實體的主流。 應該 說, 與電子商務相聯繫的供應鏈金融、產業鏈金融創新都是其中的代表。 由此而言, 未來真正有生命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 還是要看如何與實體、產業更有效的融 合。

其次, 對於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 一是需要有效定位服務物件。 傳統金融體系被人詬病的問題之一, 就是更注重資金需求者, 尤其是大的資金需求 者, 而對中小需求者以及資金供給者的服務嚴重缺失。

互聯網金融則走向不同的側面, 一方面, 無論從各類模式及產品設計, 還是宣傳方面, 現有各方焦點都過於注 重服務資金供給者, 尤其是為居民提供高回報的理財和財富管理產品等;另一方面, 對於小微企業融資的真實作用, 以及與包括小貸在內的線下非互聯網融資模式的 實質性區別, 在現實中的研究和關注還非常不足, 對於居民金融需求的支持也有所不足。 由此來看, 互聯網金融創新旨在強調避免傳統弊端的同時, 也要有效實現服 務資金供給與需求者的平衡, 找出真正符合商業原則、可持續且能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的路徑。

二是必須認清, 現有的很多所謂互聯網金融模式, 包括本土化的P2P網貸等, 之所以前幾年能夠獲得巨大發展空間,

除了政策寬容之外, 更是因為利率 市場化尚未真正完成, 資金價格的“多軌制”仍存在。 就此意義上講, 現有許多互聯網金融模式所謂的“革傳統金融體系的命”, 實際上也在革自己的命, 一旦利率 市場化深入推進, 金融要素流動壁壘不斷消除, 結構性金融供求失衡的局面改變, 則現有許多模式的可持續性也會大大弱化。 正如在美國, 新興互聯網金融企業發揮 的作用仍然有限, 資金需求者多數都能從現有體系中獲得滿足。 因此, 無論是互聯網金融的踐行者、投資者、受益者還是關注者, 都需要從整體上、從長遠來認識其 模式的可持續性所在, 把握中長期發展軌跡。

再次, 對於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業,

其面臨的挑戰並非僅來自于互聯網金融, 而是在經濟產業結構變遷、市場化改革推進、國際化挑戰加劇、消 費者主權增強等多種因素影響下, 所面臨的二次改革壓力的總體現。 互聯網金融借助幾十年資訊技術革命撲面而來的活力, 只是為這些危機和壓力提供了一個令人感 興趣的引領主題。 人們喜歡談及的是, 比爾蓋茨在1994年接受《新聞週刊》採訪時將銀行比作恐龍, 認為銀行客戶將在未來流失到其它高科技金融服務提供者。 如果做另類解讀, 我們會發現恐龍存活了2億年, 且一直在食物鏈的頂端, 而商業銀行已有歷史不過幾百年, 由此來看似乎銀行的地位仍然長久。

我們想強調的, 一方面是傳統金融機構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或者非要去趕時髦搞電商平臺或P2P網貸,或者以互聯網金融為名重啟表外的影子銀行業 務,或者誇大其詞來繼續尋求政府父愛支持,而是應積極穩妥地推進互聯網技術創新策略。另一方面,透過互聯網金融的表像,認清我國金融業面臨的真正危機與挑 戰,包括:可能與全球同步的下一個經濟衰退週期;準備適應市場化和國際化帶來的競爭加劇;面對金融消費者主權時代的來臨,更強調客戶導向,而非神壇之上的 “供給創造需求”;新的產融結合時代,金融與非金融部門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創新型合作模式不斷出現等。

最後,互聯網金融的真正歸宿,還是應回到金融科技的主線上,即真正實現科技對於金融功能與產業鏈的全面重構。筆者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的影響方向 有幾大方面。一是傳統金融業態在金融科技的支撐下,有可能出現全新的要素特點。例如,類似於英國Atom Bank那樣的一些完全基於手機APP的銀行,使得銀行發展脫離PC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當然,這也需要一個過程,國外監管部門也是經過不斷的考 察才給予其全牌照。二是可能會產生許多利用金融科技做金融“小而美”的中前臺業務的機構,在金融產業鏈中擁有自己的分工定位。三是出現著眼于金融垂直生 態、金融全產業鏈控制的新金融巨頭。四是作為小型金融科技企業,純粹為現有金融體系提供新技術外包,而不涉及金融業務自營。五是單純做金融科技而非金融業 務,但卻不僅是從事簡單的技術外包,而是著眼于利用金融科技進行金融基礎設施改造,為金融活動提供開放型平臺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楊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產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球共用金融10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

(歡迎轉載,注明來源“中新經緯”,即視為已獲轉載授權。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或者非要去趕時髦搞電商平臺或P2P網貸,或者以互聯網金融為名重啟表外的影子銀行業 務,或者誇大其詞來繼續尋求政府父愛支持,而是應積極穩妥地推進互聯網技術創新策略。另一方面,透過互聯網金融的表像,認清我國金融業面臨的真正危機與挑 戰,包括:可能與全球同步的下一個經濟衰退週期;準備適應市場化和國際化帶來的競爭加劇;面對金融消費者主權時代的來臨,更強調客戶導向,而非神壇之上的 “供給創造需求”;新的產融結合時代,金融與非金融部門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創新型合作模式不斷出現等。

最後,互聯網金融的真正歸宿,還是應回到金融科技的主線上,即真正實現科技對於金融功能與產業鏈的全面重構。筆者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的影響方向 有幾大方面。一是傳統金融業態在金融科技的支撐下,有可能出現全新的要素特點。例如,類似於英國Atom Bank那樣的一些完全基於手機APP的銀行,使得銀行發展脫離PC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當然,這也需要一個過程,國外監管部門也是經過不斷的考 察才給予其全牌照。二是可能會產生許多利用金融科技做金融“小而美”的中前臺業務的機構,在金融產業鏈中擁有自己的分工定位。三是出現著眼于金融垂直生 態、金融全產業鏈控制的新金融巨頭。四是作為小型金融科技企業,純粹為現有金融體系提供新技術外包,而不涉及金融業務自營。五是單純做金融科技而非金融業 務,但卻不僅是從事簡單的技術外包,而是著眼于利用金融科技進行金融基礎設施改造,為金融活動提供開放型平臺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楊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產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球共用金融10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

(歡迎轉載,注明來源“中新經緯”,即視為已獲轉載授權。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