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台媒:少了中華文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還剩下什麼?

大談轉型正義的蔡英文“政府”, 所謂的“轉型”, 繼中正紀念堂有可能改轅易轍,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故宮”計畫, 也打著“對內爭取全民認同”的主軸策略, 打算讓孔子也“轉型”!7月的“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部討論確有將“萬世師表”字樣撤換的聲音。 所謂“轉型正義”, 其實仍是“去蔣、去中國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強調“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只是暫定的展名, 故確切展名尚有討論空間, 但此舉以“避免造成對立”為立場, 已是企圖回避孔子所代表的中華文化與臺灣的連結, 甚而更欲與近年大陸在全球設立的“孔子學院”切割。

然而, 不禁要問, 少了中華文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還剩下什麼?

將本土意識無限放大, 或許有人會說, 孔子周遊列國但沒有遊臺灣!那麼, 媽祖有來過臺灣?若所有來自中國大陸的都要被排除在外, 那麼媽祖、關公是否也不必留在臺灣,

各地廟宇都要“轉型”?臺灣的下一步是否要廢“中國字”改羅馬拼音?又, 今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文物, 是否也應返還?

剝離文化國寶還不還?

《典藏》雜誌社長簡秀枝日前曾在臉書上公開表示, 應還給蔣介石一個公道, 至少若沒有當初的國寶來台, 就沒有今日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使蕞薾小島得以因此揚名國際。 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在其《兩個故宮的離合》中也曾提及:“蔣介石把‘故宮’帶到臺灣, 中國大陸不會對臺灣丟核彈, 毛澤東也做不出毀掉全部故宮文物的事情。 ”

然而面對文物來自中國大陸這一點,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僅以“文物流通保存、全球皆然”一筆帶過, 但現實真如此輕巧?雅言出版社創辦人顏擇雅就不諱言:“哪天北京想通了,

發現‘內戰’早打完了, 國寶歸返議題就應該上談判桌才對。 ”

即便, 這些文物安穩地留在臺灣, 但蔡英文“政府”不斷地將中華文化剝離的作為, 文物還能剩下什麼?展現在書畫中的孔子, 若不能予以相應的文化定位, 那麼世人所見不過是老者的身影, 何以理解儒家文化圈對亞洲乃至西方的影響?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曾稱“扯鈴是中國文化, 補助扯鈴就是在替中共統戰”!若民俗技術、工匠精神也要“去中國化”, 那麼少了歷史背景、民族特質的文物, 充其量只是冰冷的空殼, 博物館成了遺跡館, 再無前人躍動其中的生命、趣味、體驗、與機智。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恐成蚊子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公佈,

2016年的總參訪人數較前一年少了60萬人, 臺北館的陸客團尤其少了28.9%, 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的人潮亦未盡理想, 處長盧慶榮就指出:“‘南院’需要靠精品吸引人潮。 ”能夠吸引全世界觀光人潮的精品, 恐怕並非現今規劃的“印度玉器”、“日本服飾”展, 而仍是“中華文化”精品。

卡在“中華文化”和“去中國化”之間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妾身未明”不僅造成策展和宣傳的困難, 連嘉義、台南的民眾也表示參觀意願不高。 誠如野島剛所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大的問題是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無法就定位, 也就難以避免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難聚人氣而成“蚊子館”的命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