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隴東陝北道)專家考察手記|環子午嶺考察之一:再走渭河道

作者:馮玉雷 (《絲綢之路》雜誌社社長、主編、作家)

玉帛之路考察是跨學科的學術探索與新媒體傳播相結合的全新嘗試, 是由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與《絲綢之路》雜誌社、中國甘肅網、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合作舉辦的大型系列文化考察活動。 自2014年春至2016年底, 已在中國西部七省區舉行10次, 主要目標是聚焦西部玉石資源產地與中原文明消費地之間的文化聯繫, 通過實地勘探和標本採樣, 逐步揭開《山海經》所記200處產玉之地的真相。 認識史前中原文化與西部文化的交流互動, 尤其是龍山文化與齊家文化的互動。

10次考察成果在《絲綢之路》《民族藝術》《百色學院學報》集中發表, 並以玉帛之路叢書、電視片, 紀錄片形式向社會推廣, 通過中國甘肅網在第一時間向全球發佈。 目前已經形成文化學術品牌效應。 第十次考察活動網路點擊量超過千萬人次。

渭河峽中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隴東陝北道)計畫在2017年4—5月舉行, 為期15天。 由甘肅、陝西兩方面學術合作, 聚焦各地縣市的遺址和博物館文物, 考察龍山文化與齊家文化的互動關聯, 沿著黃河與涇河水系支流, 探尋西玉東輸的支線路線圖。

計畫大致路線:西安、涇渭交匯處, 沿211線北上, 經三原、淳化、旬邑到正寧, 在慶陽為中心的隴東地區考察, 之後向東越子午嶺進入陝北, 考察文化遺址後由靖邊向西經寧夏鹽池南下, 過青岡峽到環縣, 在慶陽舉行總結會。

各路專家在西安市集結。 考察車輛從蘭州出發前往西安市。 最近下了幾場雨, 山間地氣濕潤, 桃花杏花爭相鬥豔, 仿佛聽見她們快樂的喧鬧聲。 經過幾座烽火臺守望的通安驛服務區,

路南突現一條小河, 孱弱平緩, 在清幽深邃的溝穀間默默流淌。 兩邊田畦裡, 油萊花正開得歡, 被碧綠的冬小麥陪襯著, 劃隔成各種形狀的燦然金黃條塊, 讓古原充滿生機。

這條細流與道路一起帶我們進入武山鴛鴦鎮。 這裡蘊藏著豐富的鴛鴦玉, 葉舒憲先生經過幾次探訪, 終於在2016年7月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結束後專程返回武山考察, 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進入玉礦。 石嶺下文化在武山驟興, 當依託這些渭河邊的天精地華。 時隔數千年, 葉老師與石嶺下人初次發現鴛鴦玉的喜悅心情並無二致。

渭河峽中

從此往東, 渭河與道路交錯前進, 兩邊由淺綠薄薄小草包裝的山脈逐漸變得濃厚起來。 渭河道考察時我們走國道、縣鄉道, 錯過了G30高速沿途的許多地貌風景, 這次穿越隧道密集相連的麥積山區和渭河峽, 算是有效補充。 “朝發蘭州, 暮抵長安”, 全部時間在車上。 窗外山溝裡恬然如畫的安靜小村一閃而過, 仿佛混淆時空, 不知道村民的風俗、方言中是否留存著龍山文化或齊家文化的成分。

由方言, 自然聯想起昨晚與鄭炳林、李樹輝等先生暢談“油胡旋”及種種與民族文化交流有關的軼聞。 在甘肅, 河東與河西的方言、習俗多有不同, 風格各異。 武山、甘谷、秦安、張家川等地即便同屬秦文化圈, 方言既有頑強的、歲月侵蝕不到的相同內核, 也有細微差別, 細細玩味, 很有趣。 遊牧民族喜歡用動物作比喻, 例如維吾爾語中表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時形象地說“後出的犄角超過先出的耳朵”, 漢語中也說“先出的眉毛不如後出的鬍子”, 但沒有前者生動。 維語中雞、母雞、公雞都有專有名詞, 說人的心眼小只能說“不要像雞的心一樣”, 如果說成“不要像公雞的心一樣”就成了笑話。 渭河道是民族遷移、交流的大通道, 也是周秦文化進入關中的重要軍事屏障,不知道這些高山峻嶺間保存著多少古老文化因數!

抵達西安市,住地緊挨大雁塔。因公務較多,未及時拜望恩師閻慶生教授和摯友郭鈞西等。晚上九點多,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書記孫清潮老師駕車送來新進出版的《文博陝西》,其中收錄了我和胡瀟合作的動漫劇本《飛天》(下)。接著,趙錄旺兄騎自行車送來幾十本《敦煌遺書》,聊當年,聊當下,聊八卦,聊健康,到深夜。

大雁塔下

25日晨,西安市微雨。憑窗向東南凝望近在咫尺的大雁塔,感慨萬千。1988——1992年,我在陝西師範大學就讀,常常在古舊的前蘇聯建築風格的中文系樓頂看書,也正是這個時節,丁香花彌漫校園,天氣溫潤如玉,在書中陶醉著,享受著,讀書到精彩處,心潮澎湃,目光便離開書本,向北眺望,可見在樓宇中挺拔的大雁塔,內心何等充實,祥和!以前陝西師範大學開運動會長跑項目就是繞大雁塔一周返回,3000米。寧夏有位女神,曾跑過第一名。她後來學了西夏文。

我的小說創作受到先生藝術思想影響頗大,2012年開始經營《絲綢之路》雜誌,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創作,範圍更大,參與者更多。感恩緬懷之情,難以言表!

也是周秦文化進入關中的重要軍事屏障,不知道這些高山峻嶺間保存著多少古老文化因數!

抵達西安市,住地緊挨大雁塔。因公務較多,未及時拜望恩師閻慶生教授和摯友郭鈞西等。晚上九點多,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書記孫清潮老師駕車送來新進出版的《文博陝西》,其中收錄了我和胡瀟合作的動漫劇本《飛天》(下)。接著,趙錄旺兄騎自行車送來幾十本《敦煌遺書》,聊當年,聊當下,聊八卦,聊健康,到深夜。

大雁塔下

25日晨,西安市微雨。憑窗向東南凝望近在咫尺的大雁塔,感慨萬千。1988——1992年,我在陝西師範大學就讀,常常在古舊的前蘇聯建築風格的中文系樓頂看書,也正是這個時節,丁香花彌漫校園,天氣溫潤如玉,在書中陶醉著,享受著,讀書到精彩處,心潮澎湃,目光便離開書本,向北眺望,可見在樓宇中挺拔的大雁塔,內心何等充實,祥和!以前陝西師範大學開運動會長跑項目就是繞大雁塔一周返回,3000米。寧夏有位女神,曾跑過第一名。她後來學了西夏文。

我的小說創作受到先生藝術思想影響頗大,2012年開始經營《絲綢之路》雜誌,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創作,範圍更大,參與者更多。感恩緬懷之情,難以言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