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沒見過這樣的頤和園!震撼!

今年京城的花期來得早了些

中山公園的臘梅、地壇的迎春

中南海的玉蘭、玉淵潭的桃花

這些地方的花已經開了有一陣子

不過, 要論開的規模最盛大的地方

還得屬京城西北的頤和園

此時, 西堤正柳枝吐綠, 山桃花開

但花開的最熱鬧的

☟☟☟

怎麼樣, 美不!

這還只是一方面, 現在的頤和園

不止有花海飄香

更有戲水爭暖樹的飛鳥

☟☟☟

光風霽月, 水波不興

此時正是頤和園的大好春光時

不如去西堤踏青賞花去

(感謝網友們拍的大片, 小北厚顏分享一下下)

去西堤賞一樹花海春光

頤和園賞花主要有兩處

一處為樂壽堂,賞兩株玉蘭

它們是園內最古老的玉蘭樹

種於清乾隆建清漪園時,距今200多年

那時這裡還是玉蘭滿園

有紫、白兩色玉蘭,稱為“玉香海”

後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

這裡被燒毀,惟獨這兩棵玉蘭遺存

除了這處玉蘭外,現在最佳賞花地

就是位於昆明湖畔的西堤

當年乾隆建清漪園,取天下勝景入一園

昆明湖就模仿自杭州的西湖

而西堤就是對西湖蘇堤的模仿

西堤上的六座橋也模仿自蘇堤六橋

六橋各有特色,其中

鏡橋東臨昆明湖,西瀕小西湖

正合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美

而玉帶橋是西堤六橋唯一的拱橋

當年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

便經由此橋迤邐而過

練橋是西堤由北向南第五座

是西堤六橋中最婉約的一座

這是一座適合情侶等待的橋

像杭州的斷橋,煙雨江南等待千年

徜徉於西堤的綠柳桃花間

此時綠柳吐新芽,桃花香如海

早早便有了“煙籠十裡堤”的美好風光

當然,頤和園的花不只西堤有

也不僅僅限於玉蘭和桃花

這裡的一年四季,花香不斷

不信,小北會在本文的最後面

奉上頤和園的四季花期,記得收好哦!

頤和園的美,清漪園的傳說

頤和園是清代皇家園林

前身為清漪園

在從清漪園到頤和園的轉變中

這裡也產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

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下神秘的迷局

如果從高空俯瞰頤和園的昆明湖

就會發現昆明湖外形很像一個壽桃

這可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乾隆爺的手筆

當年建造清漪園時,乾隆爺下令

把昆明湖劃分成“裡湖”和“外湖”

當時誰都不清楚乾隆爺的深意

直到二百五十多年以後

北京西城區作家協會會員陸元登上萬壽山

嘗試著去證實頤和園“福山壽海”的傳說

他還請來自己的老朋友

中國測繪科學院研究員夔中羽

拍攝了張遙感圖片

拍攝於1983年的彩色紅外遙感圖

於是,一個壽桃出現在陸元面前

而在昆明湖的北岸及兩側,其輪廓形似蝙蝠

陸元甚至還找到了兩個小爪子

那就是對鷗坊和魚藻軒

北京也有黃鶴樓

昆明湖南湖島上有一座涵虛堂

當年慈禧就是在這裡檢閱大清水師

而在這座涵虛堂的舊址上

原本曾有一座更加恢弘的建築

那就是始建於乾隆年間的望蟾閣

清代南湖島畫卷

當年建清漪園的時候

正在湖廣地區當差的阿裡袞為討皇上歡心

便仿照黃鶴樓做了一個仿品進獻到京城

後來,乾隆就把它放在了南湖島

晚霞中的昆明湖十七孔橋和南湖島

明代畫家安正文所畫武昌黃鶴樓

由於地基沒打好

到了嘉慶帝時,望蟾閣已不能使用

於是,嘉慶下令拆毀重建

望蟾閣也就這樣變成了涵虛堂

可惜,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時將其燒毀

到了光緒帝,又重建了一次

等到了慈禧,包括後來的道光、咸豐時期

誰都沒見過望蟾閣到底是什麼樣

只好按照嘉慶時期的圖紙重建

整個頤和園內,這種情況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最奇特的建築

景福閣

與望蟾閣有類似命運的其實還有一處

那就是今天萬壽山上的景福閣

事實上,景福閣的前身是曇花閣

傳說曇花閣整體與曇花很像,故而得名

1860年之前的曇花閣(歷史照片)

當年英法聯軍入侵,將這裡付之一炬

光緒十三年雷廷昌奉旨在原址上重建

雷廷昌是大清樣式房掌案最後一代傳人

曾先後為咸豐、同治、光緒、慈禧等興建陵寢

同時參與重修圓明園、頤和園、擴建“三海”

雷廷昌畫像

當年,他主持重修工作時,曾留下兩個方案

可惜,因經濟問題,這兩個方案最終都沒有實施

等到第二年的光緒十四年

光緒帝下令將清漪園更名為頤和園

在樣式房擬定的“頤養工程”中

景福閣名列其中

1888年慈禧將景福閣建在曇花閣遺址上

後來,這裡成為慈禧鍾愛的地方

常在這裡用餐、娛樂

頤和園“水牢”傳說

西堤以西有座孤島,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牆

傳說這裡是關押宮女和太監的秘密水牢

實際真是這樣嗎?

乾隆年間,一位清朝宗室畫家弘旿

他畫了一幅畿輔水利圖

在清漪園這部分,可以看到今天的這座孤島

當年是頤和園中的重要建築——治鏡閣

電腦復原的治鏡閣

從考證中,可以看出治境閣仿造壇城修建

是一座佛教建築,也是給皇帝修身養性用的

清代治鏡閣圖譜

當年英法聯軍洗劫頤和園的時候

無法進入這裡,便用火炮轟擊一番

清末老照片中的治鏡閣

等到光緒年間,慈禧重修頤和園時

由於缺少木料,便將這裡徹底拆除

這個地方也就荒廢了

園內曾經高樓林立

與現在相比,當年的清漪園要“高大”很多

比如文昌閣,現在的文昌閣為光緒時重建

兩層樓,十米高在古代已經算是高了

但乾隆時的文昌閣為三層樓閣

裝飾更精美,還有一座西洋大鐘

文昌閣老照片

還有鳳凰墩上的鳳凰閣

仿造自無錫大運河上的黃埠墩

當年也是三層建築,如今已不復舊觀

鳳凰墩

後山大廟香岩宗印之閣

仿照自西藏桑耶寺的金剛寶座神殿

1860年被毀後因慈禧重修而變成單層建築

所幸今天在承德普寧寺還能看到它的姊妹建築

承德普寧寺

此外後山三層的構虛軒、花承閣也僅剩遺址

還有曇花閣,西堤的景明樓,湖心的治鏡閣等

都曾是高層,可惜今天已不復舊觀

頤和園也會長個

雖然整體上頤和園比清漪園變矮了

但也有“長高”的

德和園大戲臺就是增高的一個

這裡原是一層的戲臺,叫怡春堂

也是慈禧的專用戲樓

她嫌原先的太小,就重修成三層的大戲樓

除此而外,頤和園的圍牆也長高不少

原因就在於清末時,全國都在鬧革命

革命黨人屢次派人刺殺朝廷大員

因擔心自己的安危,慈禧下令

將頤和園的牆增高三尺,便成了如今這樣

佛香閣的靈異事件

上世紀70年代,清史專家

王道成、耿劉同、葉捷春準備編寫《頤和園》

在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時

意外發現一張貼著兩個黃簽的圖紙

其中一個黃簽上寫著“恭呈慈覽”

另一個寫著“依舊式重建”

於是,史學界關於佛香閣到底是9層

還是3層之謎就此解開

民國時期的佛香閣老照片

佛香閣是乾隆參照杭州六和塔樣式設計建造的

當年本計畫修建9層,但修到8層是意外倒塌

同時,北海琉璃塔工地也發生火災

乾隆認為這是不詳之兆

於是將其改為三層設計

可要說佛香閣最離奇的事

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佛像與佛頭的故事

現在頤和園佛香閣裡的佛像

來自城內鼓樓附近寺廟

當年運來的時候並不完整

有人提議

用70年代昆明湖撈起的那半個銅佛頭試試

這一試不要緊,兩者似乎原本就是一體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都沒有合理的解釋

燒不著的寶雲閣

頤和園大部分建築曾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

但一張攝於1870年到1880年間的照片卻顯示

萬壽山以西的建築大多都保存完好

其中,寶雲閣更是絲毫未損

保存完好的寶雲閣

原來,它是由黃銅建造,不怕火燒

但為什麼其它木質建築也得以保存呢?

這個疑問困擾了人們很多年

後來才發現,原來跟風向有關

慈禧重建後的寶雲閣舊照

當年,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是十月份

此時風向向東,火災以佛香閣為中心

所以萬壽山以西的大部建築才得以倖存

看不見的警戒線

嘉慶時,滿州旗人得碩亭出版《草珠一串》

有一首這樣寫道:

昆明堤上看銅牛,萬頃煙波百樣樓。

我愛西湖未曾見,自疑身已到杭州。

這首詩不光寫了清漪園的美

也說明當時百姓是可以到銅牛身邊的

昆明湖東岸的文昌閣

實際上,明朝時這裡是百姓踏青的地方

等到乾隆時,清漪園成為皇家園林

為了不與百姓爭利

有人建議修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

這就是今天文昌閣到廓如亭這段

廓如亭東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

碰上好天氣甚至能看到西直門城樓

廓如亭以東成為百姓遊玩的場所

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橋、南湖島則成為皇家禁地

亂世中頤和園的艱難開放

仁壽殿

1912年,溥儀退位

民國政府給予清室每年400萬元的經費

且故宮、頤和園等地仍為皇家私產

頤和園原本是為溥儀遷出紫禁城後準備的住所

但溥儀退位後,中外人士紛紛要求到頤和園參觀

於是,1913年4月24日,清室有條件開放頤和園

具體條件大概為每月陰曆逢六日為參觀日期

每次參觀,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

而且只對各政黨及軍學界人士開放

每次參觀,以十人為限,女士則不得進入

可見,當時參觀頤和園是很困難的

尤其是婦女界強烈反對“女界概不發照”的規定

所以,章程實施不久後便不得不放寬

女士可憑特殊執照入園參觀

諧趣園

這一時期,頤和園還沒對百姓開放

後來北洋政府財政困難,皇室經費不足

為增加財源,1914年5月29日

清朝皇室正式向社會開放頤和園

當時門票為大洋1元2角

園內排雲殿5角、南湖3角、諧趣園2角

玉泉山5角,其它地方不收費

同時百姓還可乘慈禧的禦舟遊覽昆明湖

票價最少1元,最高10元

以當時的購買力算

1元大洋能買30斤上等大米或近10斤豬肉

可見,當時的這個票價可算是天價了

同時,頤和園內相繼開辦多處茶坊

清宴舫上層每人4角,每桌2元

石丈亭每人2角;魚藻軒每人2角

當時,參觀頤和園只能從東宮門北小門進入

而“導遊”這個行當也已在頤和園出現

然而,到了1926年的時候

當時的京城衛戍司令王懷慶

為感謝溥儀曾賜給他紫竹院之恩

把頤和園又還給了清室

直到1928年北伐勝利,南京國民政府入京

於7月1日接收這裡

頤和園才成為真正的公園

講古到這裡,也到了結束的時候了

最後,小北給大家再送一波福利

頤和園四季花期在此

(點擊查看大圖)

頤和園賞花主要有兩處

一處為樂壽堂,賞兩株玉蘭

它們是園內最古老的玉蘭樹

種於清乾隆建清漪園時,距今200多年

那時這裡還是玉蘭滿園

有紫、白兩色玉蘭,稱為“玉香海”

後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

這裡被燒毀,惟獨這兩棵玉蘭遺存

除了這處玉蘭外,現在最佳賞花地

就是位於昆明湖畔的西堤

當年乾隆建清漪園,取天下勝景入一園

昆明湖就模仿自杭州的西湖

而西堤就是對西湖蘇堤的模仿

西堤上的六座橋也模仿自蘇堤六橋

六橋各有特色,其中

鏡橋東臨昆明湖,西瀕小西湖

正合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美

而玉帶橋是西堤六橋唯一的拱橋

當年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

便經由此橋迤邐而過

練橋是西堤由北向南第五座

是西堤六橋中最婉約的一座

這是一座適合情侶等待的橋

像杭州的斷橋,煙雨江南等待千年

徜徉於西堤的綠柳桃花間

此時綠柳吐新芽,桃花香如海

早早便有了“煙籠十裡堤”的美好風光

當然,頤和園的花不只西堤有

也不僅僅限於玉蘭和桃花

這裡的一年四季,花香不斷

不信,小北會在本文的最後面

奉上頤和園的四季花期,記得收好哦!

頤和園的美,清漪園的傳說

頤和園是清代皇家園林

前身為清漪園

在從清漪園到頤和園的轉變中

這裡也產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

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下神秘的迷局

如果從高空俯瞰頤和園的昆明湖

就會發現昆明湖外形很像一個壽桃

這可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乾隆爺的手筆

當年建造清漪園時,乾隆爺下令

把昆明湖劃分成“裡湖”和“外湖”

當時誰都不清楚乾隆爺的深意

直到二百五十多年以後

北京西城區作家協會會員陸元登上萬壽山

嘗試著去證實頤和園“福山壽海”的傳說

他還請來自己的老朋友

中國測繪科學院研究員夔中羽

拍攝了張遙感圖片

拍攝於1983年的彩色紅外遙感圖

於是,一個壽桃出現在陸元面前

而在昆明湖的北岸及兩側,其輪廓形似蝙蝠

陸元甚至還找到了兩個小爪子

那就是對鷗坊和魚藻軒

北京也有黃鶴樓

昆明湖南湖島上有一座涵虛堂

當年慈禧就是在這裡檢閱大清水師

而在這座涵虛堂的舊址上

原本曾有一座更加恢弘的建築

那就是始建於乾隆年間的望蟾閣

清代南湖島畫卷

當年建清漪園的時候

正在湖廣地區當差的阿裡袞為討皇上歡心

便仿照黃鶴樓做了一個仿品進獻到京城

後來,乾隆就把它放在了南湖島

晚霞中的昆明湖十七孔橋和南湖島

明代畫家安正文所畫武昌黃鶴樓

由於地基沒打好

到了嘉慶帝時,望蟾閣已不能使用

於是,嘉慶下令拆毀重建

望蟾閣也就這樣變成了涵虛堂

可惜,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時將其燒毀

到了光緒帝,又重建了一次

等到了慈禧,包括後來的道光、咸豐時期

誰都沒見過望蟾閣到底是什麼樣

只好按照嘉慶時期的圖紙重建

整個頤和園內,這種情況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最奇特的建築

景福閣

與望蟾閣有類似命運的其實還有一處

那就是今天萬壽山上的景福閣

事實上,景福閣的前身是曇花閣

傳說曇花閣整體與曇花很像,故而得名

1860年之前的曇花閣(歷史照片)

當年英法聯軍入侵,將這裡付之一炬

光緒十三年雷廷昌奉旨在原址上重建

雷廷昌是大清樣式房掌案最後一代傳人

曾先後為咸豐、同治、光緒、慈禧等興建陵寢

同時參與重修圓明園、頤和園、擴建“三海”

雷廷昌畫像

當年,他主持重修工作時,曾留下兩個方案

可惜,因經濟問題,這兩個方案最終都沒有實施

等到第二年的光緒十四年

光緒帝下令將清漪園更名為頤和園

在樣式房擬定的“頤養工程”中

景福閣名列其中

1888年慈禧將景福閣建在曇花閣遺址上

後來,這裡成為慈禧鍾愛的地方

常在這裡用餐、娛樂

頤和園“水牢”傳說

西堤以西有座孤島,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牆

傳說這裡是關押宮女和太監的秘密水牢

實際真是這樣嗎?

乾隆年間,一位清朝宗室畫家弘旿

他畫了一幅畿輔水利圖

在清漪園這部分,可以看到今天的這座孤島

當年是頤和園中的重要建築——治鏡閣

電腦復原的治鏡閣

從考證中,可以看出治境閣仿造壇城修建

是一座佛教建築,也是給皇帝修身養性用的

清代治鏡閣圖譜

當年英法聯軍洗劫頤和園的時候

無法進入這裡,便用火炮轟擊一番

清末老照片中的治鏡閣

等到光緒年間,慈禧重修頤和園時

由於缺少木料,便將這裡徹底拆除

這個地方也就荒廢了

園內曾經高樓林立

與現在相比,當年的清漪園要“高大”很多

比如文昌閣,現在的文昌閣為光緒時重建

兩層樓,十米高在古代已經算是高了

但乾隆時的文昌閣為三層樓閣

裝飾更精美,還有一座西洋大鐘

文昌閣老照片

還有鳳凰墩上的鳳凰閣

仿造自無錫大運河上的黃埠墩

當年也是三層建築,如今已不復舊觀

鳳凰墩

後山大廟香岩宗印之閣

仿照自西藏桑耶寺的金剛寶座神殿

1860年被毀後因慈禧重修而變成單層建築

所幸今天在承德普寧寺還能看到它的姊妹建築

承德普寧寺

此外後山三層的構虛軒、花承閣也僅剩遺址

還有曇花閣,西堤的景明樓,湖心的治鏡閣等

都曾是高層,可惜今天已不復舊觀

頤和園也會長個

雖然整體上頤和園比清漪園變矮了

但也有“長高”的

德和園大戲臺就是增高的一個

這裡原是一層的戲臺,叫怡春堂

也是慈禧的專用戲樓

她嫌原先的太小,就重修成三層的大戲樓

除此而外,頤和園的圍牆也長高不少

原因就在於清末時,全國都在鬧革命

革命黨人屢次派人刺殺朝廷大員

因擔心自己的安危,慈禧下令

將頤和園的牆增高三尺,便成了如今這樣

佛香閣的靈異事件

上世紀70年代,清史專家

王道成、耿劉同、葉捷春準備編寫《頤和園》

在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時

意外發現一張貼著兩個黃簽的圖紙

其中一個黃簽上寫著“恭呈慈覽”

另一個寫著“依舊式重建”

於是,史學界關於佛香閣到底是9層

還是3層之謎就此解開

民國時期的佛香閣老照片

佛香閣是乾隆參照杭州六和塔樣式設計建造的

當年本計畫修建9層,但修到8層是意外倒塌

同時,北海琉璃塔工地也發生火災

乾隆認為這是不詳之兆

於是將其改為三層設計

可要說佛香閣最離奇的事

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佛像與佛頭的故事

現在頤和園佛香閣裡的佛像

來自城內鼓樓附近寺廟

當年運來的時候並不完整

有人提議

用70年代昆明湖撈起的那半個銅佛頭試試

這一試不要緊,兩者似乎原本就是一體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都沒有合理的解釋

燒不著的寶雲閣

頤和園大部分建築曾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

但一張攝於1870年到1880年間的照片卻顯示

萬壽山以西的建築大多都保存完好

其中,寶雲閣更是絲毫未損

保存完好的寶雲閣

原來,它是由黃銅建造,不怕火燒

但為什麼其它木質建築也得以保存呢?

這個疑問困擾了人們很多年

後來才發現,原來跟風向有關

慈禧重建後的寶雲閣舊照

當年,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是十月份

此時風向向東,火災以佛香閣為中心

所以萬壽山以西的大部建築才得以倖存

看不見的警戒線

嘉慶時,滿州旗人得碩亭出版《草珠一串》

有一首這樣寫道:

昆明堤上看銅牛,萬頃煙波百樣樓。

我愛西湖未曾見,自疑身已到杭州。

這首詩不光寫了清漪園的美

也說明當時百姓是可以到銅牛身邊的

昆明湖東岸的文昌閣

實際上,明朝時這裡是百姓踏青的地方

等到乾隆時,清漪園成為皇家園林

為了不與百姓爭利

有人建議修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

這就是今天文昌閣到廓如亭這段

廓如亭東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

碰上好天氣甚至能看到西直門城樓

廓如亭以東成為百姓遊玩的場所

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橋、南湖島則成為皇家禁地

亂世中頤和園的艱難開放

仁壽殿

1912年,溥儀退位

民國政府給予清室每年400萬元的經費

且故宮、頤和園等地仍為皇家私產

頤和園原本是為溥儀遷出紫禁城後準備的住所

但溥儀退位後,中外人士紛紛要求到頤和園參觀

於是,1913年4月24日,清室有條件開放頤和園

具體條件大概為每月陰曆逢六日為參觀日期

每次參觀,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

而且只對各政黨及軍學界人士開放

每次參觀,以十人為限,女士則不得進入

可見,當時參觀頤和園是很困難的

尤其是婦女界強烈反對“女界概不發照”的規定

所以,章程實施不久後便不得不放寬

女士可憑特殊執照入園參觀

諧趣園

這一時期,頤和園還沒對百姓開放

後來北洋政府財政困難,皇室經費不足

為增加財源,1914年5月29日

清朝皇室正式向社會開放頤和園

當時門票為大洋1元2角

園內排雲殿5角、南湖3角、諧趣園2角

玉泉山5角,其它地方不收費

同時百姓還可乘慈禧的禦舟遊覽昆明湖

票價最少1元,最高10元

以當時的購買力算

1元大洋能買30斤上等大米或近10斤豬肉

可見,當時的這個票價可算是天價了

同時,頤和園內相繼開辦多處茶坊

清宴舫上層每人4角,每桌2元

石丈亭每人2角;魚藻軒每人2角

當時,參觀頤和園只能從東宮門北小門進入

而“導遊”這個行當也已在頤和園出現

然而,到了1926年的時候

當時的京城衛戍司令王懷慶

為感謝溥儀曾賜給他紫竹院之恩

把頤和園又還給了清室

直到1928年北伐勝利,南京國民政府入京

於7月1日接收這裡

頤和園才成為真正的公園

講古到這裡,也到了結束的時候了

最後,小北給大家再送一波福利

頤和園四季花期在此

(點擊查看大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