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軍猛將左寶貴:與日軍血戰平壤,屍體被轟碎,只剩下血衣和朝靴

中日甲午戰爭, 在近代歷史上有特殊意義。 談及犧牲將軍, 大多想到鄧世昌, 然而在此之前為國捐軀的第一位清軍名將, 乃高州鎮總兵左寶貴, 與丁汝昌、鄧世昌並稱“甲午三英”, 如今已不為人所熟知!

左寶貴, 回族, 山東費縣人。 幼時父母雙亡, 家境寒微。 19歲投效軍營, 歷任千總、遊擊、副將、廣東高州鎮總兵等職, 並以提督記名。 他治軍嚴肅, 重文愛勇, 參與修築了關外鐵路, 開辦過多處金礦, 並捐資建學, 設置慈善衛生機構, 為百姓所愛戴。

1894年7月,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朝鮮事急, 左寶貴率兵入朝,

由於晝夜操勞, 不久後突患“右偏中風”之症, 但仍籌備戰守。 。 時任駐平壤諸軍總統的葉志超主張不戰而退出平壤,左寶貴力言:“敵人懸軍長驅,正宜出奇痛擊,使只輪弗返,不敢窺覦中原。 朝廷設機器,養軍兵,每歲靡金錢數十萬,正為今日耳,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哉?大丈夫建業立功,在此一舉!至成敗利鈍,不遑計也。

為表示死守平壤決心, 在戰鬥打響前, 左寶貴遵守回族禮儀, 先期沐浴, 誓臨陣死節, 會戰期迫, 左寶貴翎頂輝煌身先士卒。 有人勸其脫去翎頂, 免為眾矢之的, 左寶貴說:“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 敵人注目,吾何懼乎?”

1894年9月15日,平壤保衛戰打響, 日軍第五師團的朔寧支隊和第三師團的元山支隊進攻平壤城北, 戰況異常激烈。

面對多於五倍的日軍, 左寶貴親自到城上指揮, 清軍奮力抵抗, 日軍死傷無數。 日軍在軍官的督戰下, 拼死突進。 元山支隊為了打開突破口, 集中全部炮火向西北最外一壘猛轟。 堡壘被毀, 守壘清軍被迫于6時50分撤退。 不久, 第二壘也在日軍炮火環攻下失守。 7時15分元山支隊佔領玄武門外西北外側二壘後, 按既定部署直抵牡丹台下。

激戰中,左寶貴已受槍傷,猶裹創指揮,誓死抵禦, 見牡丹台失守, “知勢已瓦解, 志必死”, 於是穿上御賜衣冠, 登陴督戰, 往來觀察指揮。 營官楊某見城上危險, 欲挽左寶貴下城躲避,

左寶貴將其推開, 並親燃大炮向敵軍轟擊, 先後“手發榴彈巨炮三十六顆”。 部下感奮, 拼死抗禦, 給予日軍以重大殺傷。

正酣戰間, 忽一炮彈飛來, 將清軍火炮擊碎, 彈片擊穿左寶貴肋下, 負傷不退, 裹創再戰, 血染征衣。 不久, 又一彈飛至, 左寶貴中彈撲地,

將士趕去看時, 左寶貴的身體已被炮彈擊穿, 屍體破爛不堪。

左寶貴犧牲後, 奉軍失去主帥, 無人指揮, 日軍乘勢佔領了玄武門。 營官楊建勝挾左寶貴屍體欲自玄武門沖出, 可是日軍已進城, “塞滿街巷, 楊某亦死亂軍中。 ”兩人忠骸, 均不知下落!

左寶貴戰死後, 屍骨無存, 清軍將士冒著炮火硝煙, 只覓得他的一領血衣和一隻朝靴, 從平壤護送回淮安, 葬衣冠塚, 並建“左忠壯公祠”。 全城老幼婦孺, 人人掩面慟哭, 後入祀昭忠祠, 贈太子少保銜, 諡號“忠壯”, 事蹟付國史館立傳, 流芳千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