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三聚氰胺事件後,“奶瓶子”何在?

2000年後, 因消費群體巨大, 乳製品市場轉變成一個很大市場。 除了從海外的日本、紐西蘭等國進口將近30萬噸乳製品以應付高中消費層次外, 中國大陸絕大多數消費群體, 嬰幼兒, 還是以我國自主生產的產品為主。 為了調節大陸市場供應與需求, 三鹿集團順勢推出以一袋18元人民幣(約3美金), 不到進口奶粉價格一半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以應付大規模的奶業市場, 之後並成為大陸重要且知名嬰幼兒奶粉品牌, 多年蟬聯該中國大陸自製乳品市場的首位。 不過因為需求甚殷, 價格競爭等因素, 公司與政府均漠視生產流程及品質控管,

2008年爆發三聚氰胺事件。

此事件爆發後, 民眾的信心指數降至最低點。 不少大陸民眾人心惶惶, 許多人不敢吃大陸廠牌乳製品, 外國奶粉銷量開始上升,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始全面或部分禁止中國乳製品及相關產品;歐盟也宣佈, 已全面禁止含牛奶成分的中國制嬰兒產品進口。

三聚氰胺事件後的這些年, 中國乳品行業遭遇了史無前例的信任危機。 隨著國內奶粉市場的乳業巨頭三鹿的隕落, 全行業亦陷入品質泥沼。 受此牽連, 包括伊利、聖元、雅士利在內的國產奶粉企業遭遇業績危機。 2008年,蒙牛虧損9.49億元,光明虧損2.86億元,伊利虧損更高達16.87億元,成為三聚氰胺事件中虧損最嚴重的中國乳品上市企業。

另外該事件亦殃及三鹿牌原產地河北省一帶奶農,生意明顯大不如前,許多奶農由於生產的牛奶賣不出去,只好忍痛倒掉。

與此同時,國外奶粉異軍突起。2009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前三名已經全部為國際品牌,除奶粉市場外,液態乳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漸被外國品牌控制。品質安全問題給國產乳業造成了致命打擊,卻為外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市場蛋糕被國外品牌分食大半,國內乳企開始“坐不住了”。自2009年起,農業部開始實施生鮮乳品質安全監測計畫,從收購和運輸環節開始,全面開展清理整頓工作。從過去的粗放飼養模式向標準化、規模化轉變,小散養殖戶逐步退出。牧場專用奶車運輸,並實行GPS定位系統,實行奶源可追溯。

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奶業拉開全面轉型的序幕。目前國內規模化養殖場比例接近50%,國內一些大型乳品企業的奶品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乳製品消費市場在不斷的認識瞭解中國乳製品的品質安全後,對國內品牌逐漸認可,很多消費者開始理性回歸,“冰河”有望“解凍”。8年的努力,國內奶業已逐步走出低谷。這樣的大環境下,各企業紛紛抓住機遇,投資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到2025年整體進入世界奶業強國前列,把“奶瓶子”牢牢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而要掌握好自己的“奶瓶子”,就必須走出三聚氰胺的陰影,三聚氰胺是需要正視的負面歷史,但絕不應該是留在心中永遠的痛。

2008年,蒙牛虧損9.49億元,光明虧損2.86億元,伊利虧損更高達16.87億元,成為三聚氰胺事件中虧損最嚴重的中國乳品上市企業。

另外該事件亦殃及三鹿牌原產地河北省一帶奶農,生意明顯大不如前,許多奶農由於生產的牛奶賣不出去,只好忍痛倒掉。

與此同時,國外奶粉異軍突起。2009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前三名已經全部為國際品牌,除奶粉市場外,液態乳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漸被外國品牌控制。品質安全問題給國產乳業造成了致命打擊,卻為外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市場蛋糕被國外品牌分食大半,國內乳企開始“坐不住了”。自2009年起,農業部開始實施生鮮乳品質安全監測計畫,從收購和運輸環節開始,全面開展清理整頓工作。從過去的粗放飼養模式向標準化、規模化轉變,小散養殖戶逐步退出。牧場專用奶車運輸,並實行GPS定位系統,實行奶源可追溯。

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奶業拉開全面轉型的序幕。目前國內規模化養殖場比例接近50%,國內一些大型乳品企業的奶品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乳製品消費市場在不斷的認識瞭解中國乳製品的品質安全後,對國內品牌逐漸認可,很多消費者開始理性回歸,“冰河”有望“解凍”。8年的努力,國內奶業已逐步走出低谷。這樣的大環境下,各企業紛紛抓住機遇,投資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到2025年整體進入世界奶業強國前列,把“奶瓶子”牢牢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而要掌握好自己的“奶瓶子”,就必須走出三聚氰胺的陰影,三聚氰胺是需要正視的負面歷史,但絕不應該是留在心中永遠的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